既有住宅景观改造中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2019-10-30 03:01栗翰江
大观 2019年8期

栗翰江

摘要:文章以景观设计学和新旧共生理念为基础,从共生方面对既有住区景观更新改造的理念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为将来城市既有住区的更新改造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最终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高品质的居住空间。

关键词:既有住宅;新旧共生;景观改造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内设计建造的国内第一代商业化住宅。这类住宅多为我国首次尝试的商业化住宅试点项目,其设计方案优秀,具备小型广场、景观小品等相对完善的住宅景观设施,且施工质量高,是我国向现代化住宅进行过渡的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住宅的景观已经难以满足今天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本研究探讨在城市既有住宅景观更新改造中,将承载着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的景观元素进行保留与延续,以期满足城市既有住区居民对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的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受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来的成果,同时对历史文脉和城市肌理予以保护和延续。

一、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一)融入自然

城市既有住宅的景观更新改造应当依据当地特有的自然条件进行设计,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不能片面地依据住宅日照标准进行设计,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进行合理布局,以达到夏可庇荫冬可沐光的效果,使住宅内的居民拥有生活在自然中的感受。

在城市既有住宅的更新改造中,需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对原有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体等特征进行最大程度的利用。对于住宅内长势良好的成材植栽应尽量予以保留,补栽的植种则尽量选取没有较强侵入性的当地本土植物,以保证植栽群落的稳定性和景观绿化的一致性,从而营造一种和谐共生的融洽关系。

(二)模拟自然

浑然天成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和精华。亲近自然是人的本能。对于被钢筋混凝土包围的人们而言,亲近自然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在城市既有住宅景观更新改造过程中,我们应努力营造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让被钢筋混凝土包围的人们能感受到自然的亲近。

既有住宅的景观环境设计于改革开放初期,是根据当时设计思维设计和建造的,理念比较传统,造型相对单调,缺乏生物多样性。为此,既有住宅景观更新改造过程中,我们首先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植种选择方面,选用具有较强环境适应能力和人工维护成本较低的本土植物物种,选择环境友好性较佳的植种,同时注重不同植种间的搭配,打造良好的景观环境多样性,提高景观植物的整体稳定性。

(三)借用自然

借景是现代景观三大设计手法之一,是将外部景观元素引入特定空间之内加以利用的一种方法。在城市既有住宅的景观更新改造中,可以充分利用借景的手法,将既有住宅外部周边的优秀景观元素引入既有住宅中,将住宅内部景观空间融入外部自然空间环境,以期达到降低建设成本、缩短改造工期和丰富住区内部景观环境的作用。

二、 城市既有住宅的历史文脉

文脉的本意为文章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景观中所述的文脉是指文化上的传承关系,它是一个城市或地宅长时间历史与文化的积累,代表着一个城市的风格与底蕴,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

(一)继承历史文脉

文脉反映了城市和地区的历史特征,与城市和地区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同质化现象愈发普遍的当今社会中绽放着独特的光彩。为了文脉的保护与延续,有必要在既有住宅的景观更新与改造过程中对当前住宅不同时间段的历史文化景观要素进行搜集、组织、整合,将这些要素作为设计元素纳入当前住宅的景观更新与改造设计方案中。这将使这些住宅文脉在今天同质化现象普遍的时代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这些既有住宅已经在城市中存在了几十年,这些住宅的建筑、环境、业态等都对住宅周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创造出独特的住宅文化环境。这些独特的住宅文化环境是城市和地区文脉中重要的、密不可分的组成要素。在既有住宅的景观更新与改造过程中,应该保护住宅居民的生活习惯,延续住宅文脉,以此为基础进行既有住宅的景观更新与改造,达到延续住宅文脉的目的。

(二)延续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构成象征城市文化的城市形态基本要素之一。城市既有住宅作为城市的构成元素之一,在城市肌理的塑造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对城市肌理的延续和城市文化氛围的塑造方面具有良性作用。

城市肌理的延续要求住宅对边界进行有效划定,城市既有住宅清晰的边界一方面具有增强既有住宅领域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增强城市肌理的效果。边界的调整,可以对城市既有住宅的尺度和住宅周边环境的协调性进行调整,达到延续城市肌理的效果,对既有住宅的时代特征加以保留,同时还要避免对既有住宅的区域划分进行不必要的调整,尽量保留其特点,力求改造后的城市既有住宅可以与城市原有肌理达到较好的融合,从而对城市肌理进行延续。

三、既有住宅改造中的人文关怀

(一)满足人的需求

在改革开放后兴建的城市既有住宅中,无法保障居民基本需求的住宅并不在少数,倘若居民的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更谈不上高层次心理需求的实现。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之一是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了这个目标的尽快实现,对城市既有住宅进行更新改造已经成为必然选择。

(二)健康

健康是马洛斯层次需求理论的最底层需求,是人类生理的根本要求,也是满足更高四层需求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而来,人们对洁净無污染的空气和阳光越发珍视。

噪声污染问题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住宅内越发突出。现今处于城市繁华地段的既有住宅,面对其周边的噪声,需要采取适当的降噪措施。在住宅的更新改造中,一方面依据动静分离的原则,将小区内部噪声区与居民的生活区相分隔,另一方面,利用新旧共生的理念,通过植物移栽、补种等方法,设置绿化隔离带,将住宅内部空间与住宅外部空间隔离。

(三)安全

中国的第一代商业住宅大多设计建造于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当时机动车保有数量较低,量增长速度较慢,所以在这些居住宅设计建造初期,住宅内部道路大多采用了人车混行的道路布置方案。今天国内机动车保有量已较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数十倍,住宅内原有的人车混行交通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的要求,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对既有住宅内的道路交通系统进行优化升级,显得十分必要。在既有住宅的景观更新与改造设计中,可以采用减速带等适当的障碍物控制车辆通行速度,通过路障石球等控制道路流线,同时适当扩展组团间主要道路宽度,增加人行道,设置为一级道路,在组团内部设置二级道路,对二级道路的机动车流量及通行时间段进行控制,使得住宅的交通安全得到保障。

(四)便捷

为了实现既有住宅内居民生活的便捷,需要尊重住宅内居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对住宅内部的步行交通道路,依据住宅内居民的生活习惯进行适当调整与补充,避免改造后的交通系统与居民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不相符,为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与困扰。对现处于城市繁华地段的既有住宅周边已有的便利店、银行等服务设施通过引借等方式进行充分利用,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通过文脉的继承达到共生的目标。

(五)认同感

历史传统是一个地区经过漫长时间积累产生的文化与历史资源,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的宝贵遗产。对于这些宝贵的遗产,在既有住宅的更新改造中需要对其进行梳理,对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加以发掘,将不同时期的景观元素进行整合,使其历史传统得以展现,在相对单调、冷漠的现代住宅中展现其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与独特魅力,使住区居民的居住环境得以改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

(六)强调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要求设计师在既有住宅的更新改造时以既有住宅内居民的职业、生活、生理等方面的需求为基础,进行最优设计,使以人为本的要求得以实现,使尊重人、体贴人的目标得以实现,使人性化的景观空间成为可能。

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社会,要求设计师在既有住宅景观更新改造中需要充分考量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在住宅中设置老年人活动空间,并且依据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趋势留有一定余量,同时增设坡道、盲道、扶手等无障碍设施,方便行动不便者的出行,力求使其出行安全、便捷,以达到鼓励老年人参加住宅内公共活动的目的,促进住宅内邻里关系的健康发展。

(七)人际交往的加强

既有住宅的公共空间划分是依照功能和适用原则进行的,划分出的这些空间具有各自不同的性质,各种公开、半公开和非公开的活动在不同属性的空间中进行。这些具有较强领域性的场所可以使使用者具有安全感,对鼓励居民参加其内部活动具有积极的影响,对住宅内部交往的发展具有良性作用。在既有住宅的更新改造中,可以借鉴我国传统民居中四合院形式的空间构成,通过绿地、宅间道路等元素的运用,结合已有的地形地貌,构建一个与外部空间相连同时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半私密空间。充分利用住宅内已有成材的植栽,为住宅内的居民提供一个具有蓬勃生机的游憩与交往空间,从而增进住宅内居民的交往。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城市既有住宅的景观改造进行剖析与研究,希望能够为国内既有住宅的景观环境更新改造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意见,希望未来城市既有住宅景觀更新的新旧共生研究能够不断完善,成为城市既有住宅景观更新主要更新模式,取代大规模推倒重建的更新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出更高质量的居住空间。

作者单位:

合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