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与表演技巧研究

2019-10-30 03:01李晖
大观 2019年8期

李晖

摘 要: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民间艺术尤其是民歌艺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是民歌文化如何在当代得到传承和发展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文章以丰富且多样化的河南信阳民歌为例,对河南民歌走进校园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对信阳民歌的演唱技巧进行深入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民歌在校园中的传承发展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河南民歌;校园传承;表演技巧

信陽民歌起源于信阳市的新县,河南地域风情浓厚,同时又结合了安徽等地的民歌元素,因而音乐特征独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民歌歌词与实际生活相近,且曲调平缓委婉,流传至今日,歌曲数量已经越来越多,内容也越发丰富,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因而探析信阳民歌的表演技巧,并使其走进校园,借助校园的教育力量将民歌艺术传承并创新发展就成了研究重点。

一、河南民歌走进校园的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一大重要机构,引入河南民歌教学有重要的意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论述中的重要思想。第一,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来说,我国传统民族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都是通过音乐的形式流传下来,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可以借助民歌教育来丰富和拓展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高尔基曾经说过:“民歌——人民的口头创作,是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上的反映。”自古至今,民歌都是极具正能量、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篇幅虽然不长,但是流畅的曲调能反映生活的音乐性,激发人们的共鸣和情感表达,河南民歌的这些独特艺术文化也能培养学生艺术思想,了解当地的民歌文化。第二,从社会角度来说,校园具有传承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引进信阳民歌是对民族文化传承助力的表现,可以提升高校的文化影响力。学生通过对信阳民歌的学习和了解,也会自发将学习兴趣延伸至南阳及省内其他地区的民歌学习与研究。课堂学习与课外研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民族精神,联合当地的民歌文化,开展更多趣味性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高校作为各地人才的聚集地,把信阳民歌引入课堂,可以让学生将信阳民歌带回其家乡,使更多的不同地域的民众了解到民歌文化,并加深对河南民歌的认识,真正实现民歌文化的“走出去”,有利于促使河南民歌增加受众群体,发展成为大众喜爱的传统文化,实现民歌的不断创新发展。第三,高校与民歌文化结合,对于提高学生音乐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我国的民族音乐是由戏曲、民歌及器乐构成,近年来民族音乐也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流行音乐及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如周杰伦极具中国风的《青花瓷》《东风破》等,以及谭维维在央视春晚震惊四座的华阴老腔等,都是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与时俱进而带给人们的现代审美感受。高校教育与民歌传承二者相辅相成,在文化交流中共同发展进步,既可以丰富教育素材,也可以帮助高校学子提高艺术审美修养,使得民歌之美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信阳民歌演唱的技巧探究

信阳民歌不仅演唱风格迥异,演唱技巧更是别具一格。因而要想实现信阳民歌在高校的规范化传播,学生必须对信阳民歌的演唱技巧进行学习,并熟练掌握,在实践中进行提升。信阳民歌的的主要演唱技巧有以下几点:

(一)吐字咬字的灵活运用

要想提高演唱信阳民歌的熟练程度,必须先学会吐字和咬字的技巧,熟练掌握吐字的节奏和速度技巧。因为信阳民歌的一个重要表现方法就是进行吐字咬字速度的变化,这在其他歌曲创作中比较罕见。在信阳民歌中,快速吐词是对歌和盘歌中常用的唱法。通常,演唱者为了表现自己的口才功底,会使用快问快答的方式为难对歌人。这种快速吐词的技巧对速度、节奏和音调的把控要求较高,因此,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保证气息的长度和速度,不能中途换气。信阳民歌中的咬字吐字要在保证清晰度的基础上充分展现舌头的轻巧、灵敏,注重在字头和字音部分进行发音,减少口腔的动作幅度。

信阳民歌幽默性和风趣性强,给人以活泼欢愉的感觉。这种特性是通过快节奏的演唱,尤其是歌曲尾声的欢快节奏来体现的。在很多民歌中,歌词的意思并不突出解读,而是通过欢快流畅的节奏来表达歌曲的意思,歌词的具体含义虽然没有明确的表现,但是,曲调演奏节奏的变化能够表达歌曲创作的意义,也能陶冶听众和演唱者的情操。

(二)润腔的恰当处理

信阳民歌中,运用波音处理的歌曲较多,如《八段锦》。波音主要起到装饰乐感的作用,在演唱时需将主音上方及下方的二度短辅音融入主音之间,使音节能够敏捷灵巧地颤动。

而民歌演唱者在进行小调演唱过程中,为了活跃气氛,展示高超的演唱技能,常运用弹舌技巧。弹舌运用需要演唱者在发声时,用舌尖轻轻抵住上齿眼,通过气流的运动促使舌尖颤动发声。该技巧需要演唱者充分放松舌尖,以便于其随气流颤动。

(三)滑音的技巧使用

演唱者为了提升歌曲旋律的温婉柔美及流动感,常常在演唱时使用滑音技巧。由于滑音不仅能调整气息,加强语气,还能对演唱者的唱腔进行修饰,因而,滑音在信阳民歌中是一种重要的演唱技巧。滑音可以分为上、下、左、右、前、后滑音的变化,最常见的是三度、六度和八度滑音。在运用滑音技巧时需要下沉气息,绷紧声带,然后放松地去演唱,尽量将歌曲唱得自然、圆润。

(四)断音的合理安排

断音是民歌唱法中润腔手段之一,尤其在北方民歌中非常具有代表性。断音技巧需要演唱者合理选择时机运用力度的停顿,增强唱腔的表现力,使发出的声音短、顿、实。信阳民歌以断音为主,甚至每个字都用断音处理。要想在民歌演唱的过程中,提升断音的表现力,必须融入生活相关内容,用神情加以表现,使曲目更加生动自然。

三、信阳民歌在高校传承的有效路径

(一)以文化发展背景为导入前提

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区,对民歌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为其学习信阳民歌做好铺垫和知识储备,在将信阳民歌引进高校初期,教师应该提前向学生宣传信阳民歌创作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背景。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背景故事讲述、多媒体影音资料播放等,将信阳民歌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加深对民歌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传承传统民歌文化的责任感,进而提高学生在民歌课堂的学习主动性,提升学习的效率。河南民歌《刘邓大军进山来》《红旗插遍大别山》等,均极富河南本地特色,表达着英勇抗战和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这些歌曲兼具着河南地方戏的特色,与信阳民歌相互补充。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民歌文化的感情,还可以将民歌演唱比赛纳入校园文化活动周,以歌唱比赛等活动形式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既可以独唱也可以合唱,让学生在实际的表演中更加深刻地体会民歌魅力,加深对民歌艺术内涵的理解。

(二)邀请民歌演唱者走进高校

传统民歌的引入学习需要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多方位的交流。学校可以增设传统民歌的主题课堂,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进行传统民歌学习;也可以通過引进民歌演奏者进行课堂演唱表演和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增加学生对信阳民歌的学习兴趣。高校可以搭建民歌音乐第二课堂,邀请具有表演经验的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现场演唱教学或者进行民歌演唱技巧演练使学生加深对信阳民歌的理解,同时以视频录制、直播等形式进行更广范围的传播,切身感受传统的民歌文化,自主自发地提升自身的演唱技巧。此外,专业歌手的演唱也是有效的学习方式,以小型演唱交流会、经验座谈会等形式把学生组织起来,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河南民歌。

(三)使学生民歌表演走出校园

音乐的学习是一个理论学习到实践演练的过程。因此,在课堂进行信阳民歌历史文化教育和基础演唱技巧教学的基础上,还应该通过经典曲目的教学,使民歌文化通过实际演唱的形式鲜活起来,也可以在学生演唱中使民歌得以创新发展。对信阳民歌具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可以组织演出团队,由专业教师在课下进行针对性辅导演唱教学,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演唱技巧和演唱能力。通过在校内外演出,不断丰富演出形式,创新创作理念,使信阳民歌被更多的民众认识和了解,使民歌的艺术生命力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学生也可以借鉴周杰伦、王力宏等流行歌曲中的戏剧元素等,提取河南信阳民歌的音乐元素进行二次创作,或者是将民歌与当下流行歌曲进行套用等,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河南民歌的学习热情,也让他们对音律知识有了实践应用。在教学中,音乐教师应该将自己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在授课中合理应用,及时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用灵活多样的课程组织形式把音乐教学和民歌学习相结合,拓展学生的音乐鉴赏及创作等方面的能力。

四、结语

信阳民歌以往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因而在传承的过程中会有曲目、资料、技艺等的遗失和误传。而且传承只是对传统民歌文化的基础要求,仅仅是对信阳民歌历史成果的保留和保护,对传统的民歌文化推陈出新,使之与时代发展需求相匹配才是新时代民歌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将信阳民歌引入高校艺术课堂,对于传统民歌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积极作用,通过教师对民歌发展历史文化的讲授、学生对民歌演唱技巧的学习,不断加强对民歌文化的认识,通过“走出去”的方式推动信阳民歌与时俱进,促使信阳民歌发展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陈金强.信阳民歌在豫南本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用研究[J].北方音乐,2017(19):197.

[2]杨舒然.信阳非遗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信阳民歌为例[J].读书文摘,2016(35):16.

[3]樊伊凡.传统民歌走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教学研究:以河南信阳民歌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4]张红蕾.互联网+背景下河南原生态民歌的传播[J].魅力中国,2017(7):141-142.

[5]高琳.河南民歌艺术特色及保护传承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7(5):84-88.

作者单位: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