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的隐喻式哲学表述

2019-10-30 04:19施周祺
北方文学 2019年27期
关键词:柏格森隐喻

施周祺

摘要:哲学思想和其表述方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柏格森认为,对于真理的体验是不可能被直接表述的,亦即知识不可能直接地就是真理而只能用间接的方式指引读者,也就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新的语词和观念。这种方式在柏格森哲学中就是隐喻式的表述。

关键词:柏格森;哲学表述;隐喻

古希腊智者高尔吉亚在其《论自然和非存在》中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论断,分别是:无物存在;即使有某物存在,我们也不可能知道它;即使某物存在并且我们知道它,我们也不可能将这一知识传达给别人。当哲学家要进行表述的时候,这三个论断首先就要求表达者自我反思:表述的含义是否传达给听众或读者?表述内容是否是一种关于某物的知识而不是一种胡说?某物真的“存在”吗?

在《斐多篇》中,苏格拉底告诫他的听众:“有理性的人一定不能坚持说我所描述的情景完全是事实。但是我的描述或其他类似的描述真的解释了我们的灵魂及其将来的居所。”(1)苏格拉底对于死后世界的描述虽然不是对于某物的知识,却解释了它。这种知识在于让听众能够重新认识世界并选择自己的生活。那么,苏格拉底怎样让那并非事实的情景去解释灵魂的生活与居所?

理解柏格森哲学的重要一环就在于这个问题。柏格森认为对真理的体验“不可表达……但伟大的神秘主义者……已经感受到真理作为一种活跃的力量从源泉处流入他的灵魂中”(2)。柏格森一方面认为神秘体验和真理不能够直接说出,但是又有一种要言说的冲动。那么,对不可直接表达的真理的写作一方面需要一种独一无二的情绪(类似作曲家作曲所需要的情绪,将情绪转化为音乐);另一方面需要重新铸造新的词语和观念。

新的词语和观念如何能将读者指向真理呢?语言对真理的表述始终是间接的,如何让这种间接的方式表现得最为贴切是伟大的作者与写作之间的斗争。唐代诗人王维曾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并不是为了将某个画面的外观清晰地刻画出来,而通过对此画面进行创造性地表述,让读者体验到了某种超出烟究竟如何、落日究竟如何的实证经验之外的东西。柏格森的写作中运用种种属于不同领域的术语,很多术语与经验和当时的科学联系非常紧密。这是由于柏格森认为“形而上学的直觉只有通过物质的知识才能获得”(3)而致力于一种实证的形而上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柏格森把经验和科学当做形而上学本身,因为“形而上学完全不同于这些知识的单纯总和或综合”(4)。他关心的不是这些事物在语言之中呈现的外观,而是这些语言将读者如何引向对绵延的体验。

要实现这种包含着自我对抗的语言表述,隐喻成为了柏格森最重要的表述方式。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中认为:生命本身就是一种面对物质亦即面对与自身相反的运动进行创造的冲动。值得注意的是,生命冲动这一说法仍旧是一种隐喻,是一个以文字表达出来的形象。它不是一个实证知识的概念,其意义在于指向整个宇宙和生命创造进化的运动——也就是一个没有经过理智进行构造的领域,在其中的生活将是最高程度的自由。因此,柏格森的隐喻不是一种实证知识,反而是对实证知识的反驳。当(柏格森所处时代的)实证科学企图用机械论和披着机械论外衣的目的论来理解生命而抹殺了创造时,柏格森将“生命冲动”作为一个假说而使得生命进化得以被理解。一个哲学概念或隐喻的精确性不在于是否详细描述了事物的外观,而在于是否能让人直接看到事物本身。生命冲动的两种倾向连接的是整个宇宙绵延,暗示出世界的一元性、二元性和多元性。在此意义上,生命冲动精确而又含义宽阔,以至于能将生命创造和绵延囊括其中。“它把整个世界存在内在地连接了起来,确保了其连续性、创造性、差异性,并由此把世界存在之运动展现为一种生命与物质之间永远战斗的真正自由。”(5)

隐喻这一表述手法将所表述之物降格,而注重隐喻的指引作用。柏格森认为哲学不仅仅是传播语言。对于柏格森来说,高尔吉亚的关于“无物存在”的第一个论断是理智创造的出来的伪问题,问题不是事物是否存在,而是人如何认识自身的生存以及通过对事物的描述来传达它们。柏格森将前者交给历史上少数的伟人,而将后者交给创造性的语言表述。这种表述在柏格森哲学中以隐喻的方式得以实现。

注释: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 第一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8页.

Henri Bergson: THE TWO SOURCES OF MATTER AND RELIGION, translated by R.Ashley Audra and Cloudesley Brereton with the assistance of W.Horsfall Carter.Indiana: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77.P233.

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M].刘放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第40页.

同上.

王礼平.差异与绵延——柏格森哲学及其当代命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374页.

猜你喜欢
柏格森隐喻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柏格森生命哲学理论对语文教学智慧的启示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为何时间:从柏格森、胡塞尔到海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浅析幼儿生命意蕴的消解与回归
直觉的生命教学蕴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