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战国四公子门下的食客形象研究

2019-10-30 03:01谭常雪
大观 2019年8期
关键词:史记

谭常雪

摘 要:食客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群体从微观上反映了战国时期士阶层的生活风貌,也从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特定的社会文化特征。以《史记》中的记载为依托,战国四公子门下的食客们以不同的品质为划分依据的话大体可分为四类:忠心为主,不离不弃;智谋过人,勇武超凡;依附人主,为人为己;自私谋划,利益为上。司马迁在描写食客的同时,也通过食客形象、事迹衬托出人主的形象。两者互相映衬、互相彰显,是不可分离相互作用的两个群体。

关键词:《史记》;战国四公子;食客形象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社会历史变革的时代。诸侯壮大、权力下移,士人也因此割断了自身与周王朝之间的连接脐带。“显而易见,士人在失去周王朝的政治、经济依靠之后,生存问题便自然成为当务之急。”随着战国时期,战事的频繁和权利争夺日渐激烈,人才问题越来越成为霸主间争胜的关键,所谓“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尚贤者,政之本也”的观念正是那个时代诸侯对人才渴求的反映。战国四公子门下食客形象丰富多彩且个性鲜明具有代表性,四公子的威名以及地位靠食客建立,正是食客的烘托才成就了战国四公子,因此四公子门下的食客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食客是称呼寄住在贵族家中的外来人。”根据食客们不同的品质,可将其分为四类:忠心为主,不离不弃;智谋过人,勇武超凡;依附人主,为人为己;自私谋划,利益为上。将食客分为这四类不仅有利于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人物性格形象,也有助于从侧面研究人主的形象特征。

一、忠心为主,不离不弃

“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其本意为忠心,尽心竭力。“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的“夫子”是对孔子的尊称。在曾子看来,孔子的全部思想用“忠恕”二字就可以加以概括。实际上,在孔子思想中“忠”和“恕”都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食客中能做到忠心为主,不离不弃的并不多,除了食客自身的精神追求外,也在于人主对待食客的态度。《吕氏春秋》言:“夫众人畜我者,我亦众人事之。……夫国士畜我者,我亦国士事之。”《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讎。”孟尝君田文对冯驩有求必应才收获冯驩的不离不弃、荣辱与共,魏公子即信陵君对侯嬴、毛公、薛公不耻下交,谦逊礼让才得到三人的誓死效忠。

四公子门下食客中对人主忠心耿耿,誓死效忠的典型代表非冯驩莫属。冯驩听闻孟尝君爱好招揽宾客,便前来投靠。起初,冯驩弹着长剑不断提出要求,孟尝君得知后都一一应允。在孟尝君被罢官之际,食客们纷纷辞别离开,只有冯驩为孟尝君出谋划策,使齐国君主最终恢复他的官位。公孙龙是平原君赵胜门下的食客,虞卿想借信陵君援兵保住了邯郸之事为平原君请求封地和爵位,在公孙龙的劝阻下,平原君拒绝了虞卿的建议,从谏如流。魏公子门下的食客侯嬴,正是因为魏公子真诚对待,才让他抱有誓死效忠的决心。同时屠户朱亥也在救赵却秦之战中表现出誓死效忠魏公子的决心,《史记》载朱亥言:“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魏公子的食客大多归属于这一类型。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四公子最贤能者,其门下食客也都是有能力之人。与战国四公子中的其他三位一样,魏公子也是以好客养士而著名,相比于孟尝君诱之以利,待之以礼,魏公子门下的食客都十分敬重公子的品行,信陵君的不耻下交品质也使他门下的食客更加忠心。《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记载:“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正是因为魏公子仁爱下士,谦逊有礼,食客才纷纷投奔门下,招致三千人,“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魏公子门下的食客大多都是一些隐士或者有贤名之人,这类人品行清高、洁身自好,一旦相交必然托付真心,正是因为门下的这些食客,魏公子在当时收获了较高的声名,也使得司马迁在记载战国四公子时独有《魏公子列传》名篇。

二、智谋过人,勇武超凡

智谋过人,勇武超凡这一类的食客是一些富有智慧、攻于谋略、具有胆识的人。这一类型的食客善于料事用计,也具有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如苏代具有分析利弊的智慧,毛遂有三寸不烂之舌,魏子具有深谋远虑之智,李同则勇武爱国,这些食客都有自己的长处。战国时期,诸侯争夺天下,战事频繁,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有一定的优势,士人既要,要有勇,又要有智,其在诸侯的内政外交方面能够发挥他人所不能发挥的作用。

苏代是孟尝君门下的食客,胆识过人。孟尝君不顾众门客反对去泰国,苏代替西周游说孟尝君,并向孟尝君分析了事件的利弊得失,孟尝君听后十分赞同。苏代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分析得当,圆满完成了使命。平原君的食客大多归属于这一类型。平原君赵胜在四公子中是比较平庸的,但他能听人劝谏,忠于国家,有声望于邻国。邯郸被围,能请来楚魏之师以救难,故司马迁称为“翩翩濁世之佳公子”。平原君被司马迁认为是四公子中的贤能之人,“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平原君门下主要有毛遂、李同、公孙龙等人。司马迁通过描写这几位食客的事迹来衬托平原君的品行。毛遂自荐,证明自己,让轻视毛遂的平原君自叹:“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可见平原君知人善用而且知错能改。李同劝诫平原君节俭并让家眷入军,公孙龙劝诫平原君放弃虞卿为平原君请求封地爵位的建议,平原君认为有理都采纳接受,可见他听劝诫而且信任食客。另外在太史公曰中,司马迁往往能辨证地呈现人物形象,在肯定平原君优点的同时也批评他:“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 平原君还对魏公子与毛公、薛公相交之事评头论足,认为魏公子与毛公、薛公相交,有失身份。因为这件事平原君的门下的食客有一大部分离开了他,投到了魏公子门下。可见平原君只徒豪举、爱慕虚荣,完全不是真心实意与士相交。

三、依附人主,为人为己

战国时代,有些食客和人主之间并没有过多的情谊,只是单纯的依附关系,某种意义上只是保持各取所需的利益关系。这类食客占据很大一部分,这些食客是以自己利益实现的最大化来选择人主,当人主得势之时,食客就纷纷来投靠,为人主效力,也因此提升自己的地位声名,事成则为人为己,互利互赢;在人主失势之时,食客们就会辞别人主,另投他人。这类食客往往能够最大限度保全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

孟尝君田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以好客喜士闻名于诸侯。在《孟尝君列传》中,记录了比较饭食的客人、鸡鸣狗盗者、暴怒之徒、苏代、魏子、冯驩等食客形象。孟尝君封于薛地,《史记》载:“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对食客待遇优厚,食客的日常吃穿用度与自己相同,无贵贱高低之分。而且食客无论等级优劣都收归门下,数量达到几千人。孟尝君倾尽家财供养食客,也能看出他好客的品质特点。正是这一特点,使孟尝君门下的食客品质差别悬殊,有鸡鸣狗盗之人,有逃亡者,还有暴怒之客,都在其门下,虽然扩大了食客的规模,增加了食客的数量,但是总的来说,孟尝君门下食客质量不高,贡献也不大,还消耗了大量的财力。

四、自私谋划,利益为上

在战国时期,各诸侯争夺土地,称王称霸,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四公子门下也存在这种物质性食客,他们沉迷于自己的物质世界,为了物质利益,可以抛弃自己的精神人格。他们的性格大多顽强,阿谀奉承,献媚讨好,吸引人主的注意,以便获取更多的利益。

春申君的食客大多归属于这一类型。春申君名黄歇,是楚国的宰相。他年少时四处游学,有独到的见识又善于辩论,得到了楚顷襄王的赏识。春申君为楚相之前,出使秦国,上书秦昭王,说秦停止了攻楚。另外黄歇护送楚太子归国即位有功。在春申君成为楚相之前,司马迁直接对黄歇的事迹进行描写,对黄歇的口才和不顾个人安危救太子回国之事进行表彰。在黄歇任楚相之后,则通过朱英、李园的事迹来衬托春申君。春申君做了楚相,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正争先礼贤下士,招揽宾客,互相竞争,把持政权。春申君也喜招揽宾客,门客有三千多人,并且上等门客都穿着带有珠玉的鞋子,可见他对宾客待遇优厚。虽然春申君喜招揽宾客而且对宾客待遇优厚,但是他对食客的赏识重用却不及魏公子。贪婪是春申君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春申君的贪婪不仅表现在他的结局上,也表现在他作为楚国宰相二十五年,身受重任,集楚国的权力与楚王的宠信于一身,却不知足。他一味想扩大权势反而走向末路,他为相不想着怎么为国家百姓出力却贪恋权贵,他有违君臣之道、人伦之常。善始不易,慎终更难,春申君没能慎终可谓十分遗憾。

五、结语

食客大量涌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们不仅在经济、外交上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思想谋略上也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司马迁对战国四公子门下食客的忠义、勇猛、智谋进行了赞扬,而对背信弃义、卖主求荣的食客进行了批判,由此可见司马迁本人的价值倾向。

参考文献:

[1]王长华.春秋战国士人与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

[2]李山.管子譯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140.

[3]李小龙.墨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52.

[4]段宝华.《史记》中战国食客的形象塑造及其特点[D].黑龙江大学,2012.

[5]陆玖.吕氏春秋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358.

[6]万丽华.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161.

作者单位:

牡丹江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