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电影《建国大业》文本叙事分析

2019-10-30 12:02卜雅静鄢蓉慧
声屏世界 2019年8期

卜雅静 鄢蓉慧

摘要:《建国大业》是一部由韩三平、黄建新联合执导的红色革命历史影片,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弘扬主旋律而作。文章以国内外学者关于叙事学研究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建国大业》电影叙事方式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节奏三个部分展开分析,探讨红色电影的文本叙事手法。

关键词:红色电影 叙事分析《建国大业》

红色电影是以红色题材为主要叙事内容的电影,其制作播出的目的是弘扬时代主旋律、宣传爱国精神,是一种回顾历史、反思历史的重要手段。它一般是以主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题,通过对特定历史环境的描写来体现当时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表达一种特定的历史精神,以此来引发人们的思想共鸣,从而达到教育宣传的目的。在建国电影三部曲中,《建国大业》上映时间最早,它讲述了国共重庆谈判到解放战争胜利以及建立新中国这一段时间的历史故事,在这四年动荡的故事叙述时间中,叙事方式显得格外重要。

叙事时间:承“乱”启“平” 浓缩光阴

承乱启平是指影片叙事空间的转换直接影响到叙事时间的变化,而叙事时间又是影片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如马赛尔·丹尼尔所言:“无可置疑,电影首先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因为在观看一部影片的全过程中,这一现象是能迅速抓住的。这无疑是因为空间是感觉的对象,而时间却是本能的对象。”①《建国大业》大致上是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叙事,其剧情发生的时间是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放映时长是135分钟。影片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为主线,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的那段风云岁月。在这四年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大事,要在两个多小时呈现出来,需要编剧和导演对故事题材进行筛选与提炼,最后在影片中呈现出来的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大致情况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一部电影的总体节奏可以从对相关事件的时间呈现的总体把握开始。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述一个或多个事件甚至展现现实时间跨度大的一系列事件,导演通常会将影片时间进行压缩,形成相应的叙事时间。为了表现影片的主题及线索,影片会对特定的事件、人物甚至细节的时间进行延长,通过对各种事件及其相关的系列事件所包括的时间总长度做出鸟瞰,就可以掌握电影的总体节奏。

在《建国大业》中,“毛泽东在解放区的故事”以及“共产党解放北平并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系列事件,影片展现时间较长,占了影片大概63%的时间。从影片时长可以看出,这部影片的主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筹备,突出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影片为观众呈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在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与国民党势力之间的斗争。在这段时间内,影片用大量时长呈现了共产党人的相关事件,也符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作品这一定位。另外,“民盟与民革由中立到支持共产党并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也用了23分钟。这段时间所占的时长有限,但是正是这段时间将影片从同类影片中区分了出来,不再单纯讲述一个或者两个党派,而是加入了其他组织或党派,通过对其他组织或党派的描述,使影片的内涵更加深刻而全面。

回归到电影本身,这部电影是一部记录新中国成立前夕那段风云岁月的历史电影。“在我们置身于历史之中的时候,我们也同样置身于电影之中。当我们坐进了幽暗的电影院中,观看着银幕上‘历史的故事的时候,我们也就被电影引入了历史。”②当电影成为了一种叙述历史方式时,它本身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如何被电影“书写”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电影叙述历史的过程中,不同于《史记》《资治通鉴》等用文字记载的历史,电影叙事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它需要运用拍摄、剪辑等电影的独特叙事手段,电影的时长、镜头等都会成为观众了解当时特定历史的语言。

在《建国大业》中,影片描述了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和共产党由合作到决裂以及最后蒋介石败走台湾、共产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这段历史。在这段跨度达几年之久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影片呈现了重庆谈判、蒋介石担任总统、三大战役、共产党解放北平、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重大历史事件,使观众对这段时间的历史有了基本的感观和了解。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也有其偏向性,其中就表现在场景时长上。在众多事件中,选择着重介绍某个历史事件、某个历史人物便是对某部影片的主题、线索甚至身份的最好解读方式之一。在此部影片中,用大量时间来描述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的贡献与努力,通过对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解放区的生活,包括在这一过程中遇袭以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前期的准备、召开等来突出影片要表达的主题。在影片中,也穿插了这一时期国民党内部的问题,如蒋经国治理财政问题时遇到的各种内部势力的阻碍等。这些都是对特定历史的一种呈现,表达的是对前人的一种致敬,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反思。

叙事视角:从主观到客观 从微观到宏观

从主观到客观。叙事视角是指在叙事性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法国作家茨维坦·托多罗夫将叙事视角分为三种,即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外视角叙事即“站在与故事相关度不强的角度来叙述事情发展”,其叙事者的身份往往具有不确定性。除此之外,叙事视角中还有客观视角的方式,即叙述者只描写人物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不作主观评价,也不分析人物心理,是纯然不动感情的客观描写。

《建国大业》采用的是外视角客观叙事,即站在保持中立的视角进行叙事。例如李济深、张澜等人作为介于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政坛上的第三方,用他们的视角来看待革命的进程和社会的变迁,这是一个值得观众信服的角度。另外,影片中部分国民党进步人士也成为第三方视角叙事的主体,如何香凝、冯玉祥等。该片利用第三方客观而又冷静的角度叙事,让观众可以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影片的客观立场。

从微观到宏观。宏观敘事是指在讲述故事时,“立足宏观历史背景,展览主题宏大,以反映历史发展规律或阐释历史阶段特征为使命,对展示的历史有明确的阶段划分,力求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严格遴选出的重大历史事件、典型历史人物、重要活动等为展示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点、线、面的内容体系”。③

微观叙事是指在讲述故事时,适当回避宏大历史主题,在特定时代背景下,选取个别具有代表性的事实以及对居民生活有重要影响的社会事件为主题;在展陈框架上,不进行明确的历史阶段划分,以相对典型的事件、人物、活动、生活场景等为主要内容;在展示布局上,没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以略显零碎、相对独立的板块为主;在展陈方式上,使用直白记录的镜头,仅仅介绍场景或事件本身,并不直接揭示背后的历史规律或特征。

《建国大业》播出后,争论的话题部分落脚在“反腐”上,特别是大小蒋对话时的那句“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国民党怕是要败在自己手中咯”令人抚今追昔,顿生以史为鉴之感。“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是二蒋对当时国民党党政状况的把控,其出发点是救党救国。从非利益相关角度看,不难发现“反腐忘党,不反腐亡国”这个道理,对于当时的国民党而言,国民党内部极度腐败,已经危害到了国家的发展。在这个时候若一味反腐,必会危及一些国民党内部高层人员的利益,动摇政党统治。因此在这个利益紧密相扣的政党中,反腐便成了相当困难的问题。反腐可能会导致亡党,而历史上的国民党出于自身存在的优先考虑,并没有将反腐进行到底。针对这些问题,电影从微观层面入手,讲述了蒋经国在反腐中遇见的一些刁难,甚至最终的妥协。从这个人物入手,讲述了一系列的事件,将这些事件串联起来,上升到了“反腐忘党,不反腐亡国”层面上,因此,电影叙事将微观问题上升到了宏观层面的问题上。

叙事节奏:起转承合 抑扬顿挫

“节奏存在于电影的时空之中, 它可以带动观众的情绪, 感染并感动观众, 但节奏又偏偏是难以言表的, 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是人们身上固有的情绪力量。”④在电影中,叙事节奏不仅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且能够暗示人物的命运走向及创作者对情节的思考。从节奏的变化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可以让观众了解到影片所表现的重点与核心,从而引起观众的思考。从节奏的变化中,也可以看出剧中人物的内心变化,将剧中人物所表达的情感更完整地传达给观众,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起转承合。首先,影片中叙事节奏的起转承合體现为时间的快慢。叙事时间与情节发展相适应在《建国大业》中,如共产党与国民党在签订“双十”协定时,节奏加快,整个镜头只用了8秒钟,并且背景音乐也随之变化。这一节奏的变化恰恰暗示出“双十”协定的不长久,为后面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彻底与共产党决裂,发动内战做了铺垫,也为后面一系列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影片中叙事节奏的转承合体现为音乐的舒缓。如在影片中出现了特务袭击群众组织的演讲时,节奏突然加快,背景音乐也变得比较急促起来。直到冯玉祥出现并打了一枪,伴随着枪响,节奏突然变缓,慢慢地将镜头转换到冯玉祥这个人物,也突出了冯玉祥的重要性。在这一节奏的最后,镜头一转又缓缓地移到了周恩来,暗示了周恩来及共产党与冯玉祥这个人物的关系,表明冯玉祥被暗杀的原因。这里也为后面冯玉祥被暗杀后,周恩来在片中第一次发脾气及毛泽东发火掀翻洗脚盆这两个情节做了心理上及逻辑上的铺垫。

在《建国大业》后半部分,当政治协商会议正式举行时,叙事节奏加快。这一段用激昂急促的音乐来代替人物的话语,不仅避免了与前面情节的重复,还把政治协商会议欢快的气氛表现了出来,突出了与会人员的激动心情,与剧中人物的肢体动作及表情也是相吻合的。这里的叙事节奏也与影片整个基调是一致的。

抑扬顿挫。抑扬顿挫形容诗文作品或者音乐声响等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和谐而富有节奏。在抑扬顿挫这个词语中,“顿”有着停顿之意。在影片中,刚开始讲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在重庆进行谈判,影片在这个时候停顿了一段时间来表现国民党与共产党以及各个民主党派的看法与行动。通过对蒋介石等国民党人对这次谈判的说辞与行动,来突出这次谈判背后的虚假性与短暂性,也为影片奠定了大致的基调。

“挫”在这个词语中,有着转折之意。重庆谈判之后,蒋介石突然转变态度,单方面撕毁了《双十协定》,违反了谈判的内容,开始对共产党进行围击。影片将刚开始的表面祥和、宁静的氛围彻底打破,将紧张的局面彻底摆在观众面前。这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抑”在这个词语中,有着压抑、降低之意。如在影片中播放了解放上海战役后,镜头转向了宋庆龄这个人物。宋庆龄在出门散步的时候,看到了一排排睡在地上的士兵。这个镜头持续时间比较长,用宋庆龄的视角为切入点,将镜头缓缓推动向前,到了一排排睡在地上的士兵时,镜头定格在这些士兵身上。在这组镜头中,穿插了对宋庆龄的人物面部表情特写,展现了宋庆龄在面对这些士兵时的不忍。之后则是一个全景镜头,将画面切到了宁静的上海。这部分的叙事是压抑的、缓慢的,通过这些画面突出了战争胜利背后的那一个个小人物的付出,引起观众的沉思。

“扬”在这个词语中,有着升高之意。影片的最后一部分体现了这个意思,共产党胜利局面已定,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进入了准备阶段。在这个部分,无论是画面还是音乐,都表现了一种激昂、喜庆的氛围。特别是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影片用了较快的叙事节奏和激昂的音乐来突出会议氛围的热烈,这也是与影片中的人物的心情结合在一起的。影片在这样的氛围中结束,也照应了这部影片作为历史影片要表达的主题。

在这部电影中,各种叙事手法相互映衬,形成了有高潮、有低谷、有停顿的叙事节奏,使整部影片看起来更加和谐而富有节奏。这样的叙事节奏让观众融入到影片的叙事中去,更好地带动观众的情绪。运用这样的叙事节奏,也将影片要表达的主题更好地表达了出来。

结语

红色电影作为宣扬红色精神的一种寄托,我们要牢牢把握各种叙事方法,巧用各种叙事手法,使红色电影叙事紧跟时代潮流。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红色电影要不断创新,突破旧的叙事方式、叙事角度,将新的时代内涵融入到创作中去,使红色电影的内涵上升到新的层面,将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体现到电影中去,只有这样红色电影才能真正吸引受众,并且适应当下的社会和时代,给受众带来全新的历史感悟。[本文系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红色电影中新闻工作者形象分析》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10517066);系2017年度湖北省普通高校“荆楚卓越新闻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大学)

注释:①[法]马赛尔·丹尼尔:《电影语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第173页。

②张颐武:《历史 、记忆 、电影 : 时间之追寻》 ,《当代电影》,1992(3)。

③崔孝松:《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当代史展陈的两种叙事模式——以〈深圳改革开放史〉与〈香港故事〉为例》,《中国博物馆》,2016(4)。

④闫丽丽:《动画短片中的叙事节奏——《For The Birds》叙事节奏解析》,《美与时代(下)》,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