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过往

2019-10-30 12:02雒攀
声屏世界 2019年8期
关键词:芳华

雒攀

摘要:《芳华》讲述的是文革背景下,文工团少年的芳华岁月。从集体角度看,这群少年经历了集体的美好生活,到集体的离散,再到对集体的珍惜。从个人角度看,经历了对集体的融入,到爱情的萌发,再到亲身面对战争的残酷。两个方面共讲述了在大时代变迁的背景下,个人的渺小以及脆弱,同时冯小刚的《芳华》也为中国文艺电影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集体形象  英雄形象 《芳华》

美好集体生活的营造

“怀旧电影吸引观众的一个突出卖点就在于其国家历史和集体记忆的呈现与建构,影片所采用的叙事方式和现实的参照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观众的情感体验与身份认同。”①从整部影片来看,怀旧首先是建立在对集体形象的刻画上。在文化大革命背景下,导演弱化了对历史的批判,而是对处于这个时代中集体的呈现加以诗化的浪漫处理。影片题材的历史特殊性和对军区文工团的陌生化,在这种陌生感的存在下,会使得年轻观众渐行渐远。为了弥补这种观众与电影的接受差距,在商业电影的叙事策略下,刻意淡化了对历史的批判而是将重点放在对集体生活浪漫化的处理上。一方面引发观众对文工团美好集体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加深观众对这个时代的理解。

消费苦难并不是影片的最终目的与诉求,而是在营造美好。在何小萍初到文工团的时候,通过她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年轻人对音乐与舞蹈的专注,在这种专注状态下仿佛大院外发生的一切都与自身无关。在暖色调与柔光的共同作用下,画面显得富有生机,同时用一系列中近景镜头给观众介绍故事中的主人公,在音乐的烘托下,迅速将观众从现实世界带入到银幕中的历史时期。影片中年轻人在这个集体中,都呈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生活状态,他们乐观积极向上,洋溢着天真的理想主义。处于这样的背景之下,也是对文工团年轻人生活态度的合理解释。

从影片的音乐来看,令人最印象深刻的是影片开头的《草原女民兵》序曲和结尾的《绒花》。《草原女民兵》序曲不僅欢快,而且节奏感也十分强烈,以此表现了活跃在内蒙古草原的女民兵容光焕发、气度不凡的精神风貌,塑造了英姿飒爽的形象。这十分符合影片中年轻群体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从影片中可以看到,演奏《草原女民兵》的乐器,不仅有传统的民族乐器也有西洋乐器,两类乐器的融合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又有着强烈的时代感。而另外一首重要的音乐就是韩红演唱的《绒花》,韩红个人声音柔韧而有弹性,音域虽然不是宽广却极具穿透力,感染力极强。两首音乐都是那个时代记忆的符号,通过这种怀旧性的营造,使得观众在怀想与念旧上找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最后形成一种对美好青春的缅怀。

四次军礼所铺垫的疯子形象

开头的政治性标语和巨幅毛主席画像展示的是影片人物所处的时代,而在这种对政治狂热的追求和个人崇拜的背景下,个人追求的是对国家以及集体的奉献。正是这样,何小萍对军人的崇敬以及对军旅集体生活的追求才显得合乎情理。伴随着这样的向往,何小萍向刘峰敬的第一次军礼是她对部队文工团生活的一种期待。虽然在这里她的敬礼姿势标准,刘峰却在这里纠正了她的姿势。

何小萍在初入文工团的时候显得格格不入。在文工团排练的场景中暖色调与柔光的共同作用下,画面富有生机,同时一系列中近景镜头给观众介绍故事中的主人公,在音乐的烘托下,迅速将观众从现实世界带入到银幕中的历史时期。当何小萍穿着被淋湿的大衣狼狈地站在大家面前的时候,画面被分成两个部分,在对比蒙太奇的作用下,何小萍显得格格不入。作为“闯入”文工团的形象,何小萍的一举一动都成为集体关注的焦点,她的任何动作都会在这个集体中被放大。在面对宿舍长的训诫之后,何小萍再次举起了右手行了一个错误的军礼,这是她的第二次敬礼。这次宿舍长却没有纠正她,而是嘲笑她不规则的动作,并告诉何小萍没有军装不能敬军礼,这就诞生了何小萍被集体排挤的萌芽。

在刘峰错误地表达了对林丁丁的爱慕之后,他的“圣人”形象在集体中瞬间崩塌。作为被集体所抛弃的一分子,何小萍却选择站在了刘峰一边。正如影片中所说:“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在何小萍送别刘峰的场景中,阴冷的色调和规则的铁门象征着这个集体对刘峰的冷漠。在这样的场景下,何小萍敬了她在影片中的第三次军礼。这是一个动作十分标准的军礼,不仅象征着何小萍对刘峰这个集体中的“英雄”形象的敬重,同时也体现出导演对刘峰这个“英雄”形象被集体所抛弃的一种惋惜。目送着刘峰远去,何小萍对这个冷漠的文工团集体,由之前的向往变成了个人对集体的疏离。

在高原慰问演出的场景中,作为替补的何小萍在战友受伤之后被要求上场,但是她由于对这个集体的疏离,而消极对待,甚至用谎言来掩盖自己对集体的疏离感。政委在识破了她的谎言之后,并没有当众拆穿,而是把何小萍叫上了舞台,对她带病上场进行了一番“称赞”。沉浸在掌声和赞扬声中的何小萍举起了自己的手,行了她的第四次军礼。在这里,何小萍被当作英雄来赞扬,她是享受了这种待遇的。这 才是她所向往的集体,在这种状态下她又重新接受了集体。然而,很快她就被政委以调岗为由下放到了医疗队,在这里她经历了接纳之后又被抛弃的失落。

何小萍的敬礼象征着从对集体主动向往,到被集体的被动排挤,再到主动疏离集体,最后经历了从接受到被“遗弃”。正是有了这样的设置,也预示了后来何小萍无法接受自己成为真正英雄而成为了疯子的形象进行逐步的铺垫。

英雄形象“人化”

“为了凸显英雄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总是将其置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伦理与民族大义的矛盾冲突中。这样的叙事模式,让观众对英雄人物的高尚人格产生崇敬之情的同时,也因其趋于神性的完美而产生距离。”②《芳华》中的刘峰是集体的“雷锋”,也是集体中的一分子,他的奉献被放大,他被集体所爱戴被集体敬仰,他不仅是集体的英雄,也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这样的形象符合当时政治主流标本。人的潜意识往往埋藏在历史政治的宏大框架中,佛洛伊德的“冰山理论”也同样说明了人所表现的性格只是冰山一角。影片中,刘峰“活雷锋”的形象由于他错误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瞬间崩塌。当林丁丁在床上委屈哭诉时,昏暗的光线使房间充斥着沉闷,稳定的镜头运动与人物失控的情绪相违背,镜头有了冷漠审视的意味。近景展现了林丁丁近乎扭曲的面孔,使影像形态变得饱满。林丁丁拒绝了他反而说明了无意识的疏离与嘲弄主流人物,潜意识的力量在此刻体现出来,历史的框架与人物青春的情愫产生缝隙,并在这种缝隙中抵抗与反叛。

猜你喜欢
芳华
绝代芳华
百年芳华
钟灵毓秀 见证芳华
虾潮奔涌 二十芳华
芳华不再亦风流
科技,留住千年芳华
马伊琍的芳华
永远的芳华
《芳华》:批评是为建设而非苛责
严歌苓的芳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