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融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新闻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9-10-30 11:56张平梁琼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22期
关键词:新闻宣传融媒体高职院校

张平 梁琼

摘 要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交融整合而形成的“融媒体”,对高职院校的新闻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并形成强烈冲击。如何在整体处于相对劣势的情况下,走上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媒体融合之路,是当前高职院校新闻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立足于实地考察调研,对做好高职院校新闻融媒体工作提出相关建议,强调基于现有条件,拓宽发展思路,打造“高职文化”,培养“职业个性”,彰显“高职特色”,在网络媒体新时代凸显高职独特新魅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新闻宣传 融媒体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1摸清自身现状

高职院校新闻工作者应当对自身工作现状有个清醒认识,有个准确定位,了解该项工作目前在本校到底处于何种阶段,处于什么状态,方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宣传工作才会充满活力。

通过对成都部分高职院校相关部门和师生的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当前高职院校新闻宣传工作呈现以下“五多五少”的特点:

1.1敷衍多重视少

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新闻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人员配置严重缺乏,甚至认为舆论宣传可有可无,人浮于事的现象不容忽视,只要不出大事就应付了事,“干多干少一个样”,“少干少错”,“多做多错”。致使其长期处于散乱、无头绪状态。比如有的学校宣传职能划归在党政办或与统战、组织合一,相关人员兼做党建、统战等事务;有的虽成立党委宣传统战部,但编制紧缺,人员还迟迟不能到位,整个部门长年人数最多时也仅三人在班,同时肩负党建、宣传、统战及学院临时调配等事务。诸事缠身,基本上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校园媒体整合,更谈不上去加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有机融合。

1.2人数多专才少

大多数高职院校全校师生最少也是几千上万人,人数虽众,却难挑选出合适的媒体融合人才。其校园媒体专职管理人员多由本校教师或行政人员兼任,大多不具备新闻专业背景,更缺乏媒体从业经验,没有专门专业的力量抓校园媒体建设,学生队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上也没有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

1.3想法多设备少

所有高职院校都存在做好宣传工作的主观意愿,加强机构整合,研究媒体运用,也在想法设法推动舆论引导,但部分院校设施落后或残缺,甚至出现广播系统线路和设备整体坏掉,反复维修后终致瘫痪;个别校园电视台有播出系统,却未安装光纤,且有些设备已经老化或坏掉,勉强可维持摄录和制作;宣传栏大都因年久失修而无法使用;大约有一半的展板已损坏至无用。无米之炊是其难解之患。

1.4平台多技术少

大多数高职院校均有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微博、官网、校报、微信公众平台、校园手机客户端平台等众多宣传媒体,可谓是平台众多,声势浩大,但一般都处于散乱状态,各忙各的,作用发挥不明显,构不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力。没有专门的技术队伍,也没有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尤其是各个媒体间缺少信息交流与技术合作,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及其他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所谓的媒体融合仅仅停留在口头或笔端,而未落到实处,媒体融合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目前的媒体运用也仅是诸多平台的杂乱拼凑。个别学校的广播系统、电视台、官方网站和校园APP、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和校园学院智能内网新闻则分别由学院学工处、党政办信息中心、党委宣传统战部负责管理,学院团委建立有官方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微博平台,各系部更有各自的专门官方网页,部分系部还建有官方微信公众平台。诸多媒体平台各自为阵,基本上没有形成合力,部分工作存在重复且反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1.5沿袭多创新少

经调研,成都大多数高职院校新闻宣传工作均沿用传统做法或套用他人做法,一股脑儿沿袭,不假思索,不管是否在本校适用,不管到底能否发挥怎样的作用,不管是否与本校基础设备相匹配,不管本校资金和技术是否能够支撑,甚至不管师生到底能不能接纳。互联网给予了太多的选择,但此种跟风行径使其新闻宣传工作大都不具备本校特色,毫无新意,泯然于众,且作用不彰。

2搞清自身特色

高职院校办学教学均凸显务实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紧紧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强化自身特色。同理,高职院校新闻宣传工作也应当贴近本校特征,充分展现鲜明的高职媒体特色,而非只求大而全、广而博,导致自身力不从心。

2.1专而精

高职院校因其办学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均被贴上了明显的专业标签。其新闻工作所需的媒体融合,应以推動学生具备职业发展所需的相对完整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建造为核心,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建设一个专业性高、精品突出、样式多样、手法灵活、吸引力强的融媒体平台。

2.2实而活

高职院校新闻宣传工作在走上媒体融合轨道时,应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爱好、就业等实际,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平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不断拓宽媒体边界,消磨各种媒体融合之间的生硬度。

2.3优而特

因优质而特别,因先进而特殊,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立足点和闪光点。其媒体融合也应体现其特别甚至特殊的内容和表征,围绕“教育以岗位需要和实践操作为目的”,使媒体运用突出鲜明的应用性和实际性,而非妄议时事,更非空谈理论。

3厘清融合方向

高职院校新闻媒体融合工作,应当紧紧围棋本校“文化特色”的打造而展开,围绕本校“个性特征”的彰显而实施,围棋本校“愿景规划”的落实而推广,而非为了宣传而宣传,为了融合而融合。

3.1提高媒体融合创新性

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与开发,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状态,此乃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加强高职院校校园媒体融合,让其更符合高职院校传播特点,创造性地为高职院校新闻宣传工作服务,是其相关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研究方向。确立媒体融合思维,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性工作,从思想认识上达到一定高度,是推动新闻宣传工作在加强媒体整合方面的第一步。如四川航空职业学院、四川交通职业学院、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等院校,就已统一认识,形成了多种媒体从人力、设备、内容到机构设置上的全方位整合,既保留各媒体自身特点,又加强了采访形式、内容编辑、传播报道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3.2展示媒体高职特色性

高职院校媒体融合,不管融合了哪些平台,不管融合到了什么程度,务必以打造“高职个性特色”为中心而展开服务。比如,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可以艺术为品牌,以各种特长为核心;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可以商贸为中心,以运营为核心;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可以设计为中心,以市场为核心;等等,并以影响力为触角,以就业率为支撑,从而展开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并达到融为一体,以全校师生员工的关切点为抓手,深深吸引其注意力,增强其关注度,紧紧凝聚人心,形成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校园,充分发挥融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向心力作用,营造良好的“特色文化”氛围,從而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生源和更多投资。

3.3重塑新闻生产系统性

一是成立融媒体中心指挥部,创新编制体制,下设采编部、视频部、新媒体部、开发设计部,打破身份界限,根据各自特长重新组合搭配记者、编辑、技术人员或学生记者,所有人员皆为记者或编辑,持证上岗,统一身份,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考核,分工协作。二是完善新闻操作流程,仿照“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发布,全方位滚动” 模式(《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模式),确保任何时候都能发挥作用。三是要建立采编发一体化系统。新闻宣传需要一套完善的采编发一体化系统才能运作顺畅。记者、编辑、主编各有权限,在同一平台上即可完成写稿、上传、审核、发布等环节,在节省时间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运转效率。

3.4凸现媒体内容针对性

高职院校新闻宣传为何存在较大问题,其原因不仅是媒体综合运用上出现问题,更大的根源在于其内容未能触及学生们时常关注的热点以及与己相关的痛点,未能揭开其“遮羞布”,让其醍醐灌顶,幡然醒悟。诸多内容太过高大上,与受众产生了太大的距离感。通过对583名成都高职院校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均对一板一眼的新闻报道兴趣缺缺,而对有助于个人素质培养、能力提升、性格锻炼等方面的内容抱有热情。因此,媒体报道内容则以受众需求为中心。一是设立专门版块撰写专题文章或动漫,强调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缺陷,特别是文化底蕴不足的事实,让其意识到这种事实体现了与普通高校学生之间的等级差距,这种等级差距会带来可能的直接的就业、生存甚至地位差距,以激发其自尊心;二是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强调高职院校学生自带的劣根性,如学习习惯差,纪律性不强,自律性弱,生存意识薄,依赖思想重等,并逐一深刻剖析此种问题所带来的就业危机、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以激发其求生本能;三是以小告示方式,在触眼可见、见之则明的地方张贴,提示部分学生虽家庭条件不好却大手大脚一味啃老的现状对其父母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提示部分学生虽家庭条件好但却能克制隐忍低调对其父母心理极大安慰的正面反响,以激发学生们的羞耻心;四是分时、分期、分人地不断强调高职院校专业的优越性、就业的实用性、发展的可靠性,以激发其院校自豪感;五是搭建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媒体“特殊平台”,让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成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一展所长的机会,不分等级,不比高低,不论差距,从而激发所有人的求知欲望和向上欲望。

3.5增强融合形式多样性

互联网时代,言论自由得以充分体现,每个人都是自媒体。高职院校也和其他普通高等院校一样,步入了媒体融合时期。这种融合与其他行业、其他院校的融媒体大同小异,甚至很多时候形式相似、方法雷同。尽管如此,高职院校也应结合自身的各种不足、问题和特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融媒体之路。一是以新兴媒体促进传统媒体转型。传统媒体因其公信力强而应办精,新兴媒体因其受欢迎度高而应办好。各种媒体之间进行有机融合,相互激发以形成反应,产生质变。二是立足自身,量体裁衣。高职院校媒体一定要立足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融合,不得好高骛远,更不必盲目攀比,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整合好现有媒体资源是关键。针对有限的设施、人员、经费和平台,走出一条无限宽广的融媒体之路,就是将每个融合做深做细,在深度上抓亮点,在广度上求新意,在细节上出成效。特别是在表达方式上,要将官话、套话、空话、大话转变为轻松活泼的碎片式表达,用更有趣味性的措辞使内容更具亲和力,再加上图片、音频、视频、版式、设计等多形式的应用,让传播内容更生动,与师生产生共鸣,从而将学校和师生两个舆论场连通起来,达到占领舆论新阵地的目标,实现习总书记所讲的“用户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的效果。三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媒体融合进程中来。学生是院校主体,新闻媒体如果缺少学生的参与则会显得毫无生机。高职院校因其学校规模不太大,媒体运用可达精而巧;因其学生总数不太多,学生参与度则可极限提升。鼓励广大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平台以多种方式、多种角色,对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二者融合、新兴媒体之间的融合、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进行出谋划策,对院校的整体建设建言献策。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对合理建议和优秀做法进行奖励。学生参与越多,媒体越具有活力,新闻宣传功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各项职能才能得到足够施展。学生视频采编按任务量计酬,微信微博按阅读量计酬,并推出了新闻线索奖。四是激励学生自办媒体。推动学生自办媒体并融入到院校媒体中来,是高职院校融媒体高效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对有专业特色、个性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对院校媒体融合有一定助益的自媒体予以奖励。这样不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并增强其对本校的归属感和依附感,让校园文化在融媒体的引导下生机盎然。

3.6强化媒体人才适用性

新兴媒体时代,要做好媒体融合的关键不在于设施全不全、平台多不多,而在于人才够不够专业、够不够敬业。专业不敬业不会作为,敬业不专业难有作为。故而媒体人才适用与否才是重点。因此,高职院校应将有限的经费准确地投入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与专业的指导和训练上,而不是去盲目地购买各种设备或搭建各种平台,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敬业又专业的适用人才配备去推进媒体融合。一是配齐队伍。选拔熟悉新媒体运营机制、传播规律、信息特征,具有一定融媒体传播能力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新闻岗位上来,配齐新闻宣传队伍必要的编制名额,杜绝因人手不足导致宣传质量差的问题出现,杜绝临时抽调老师简单应付工作的问题出现,杜绝拆东墙被西墙甚至忙中出错的问题出现。二是加强培训。定期开展传播理念和业务知识培训,邀请相关专家与资深媒体人士举办讲座,组织人员参观优秀传媒机构,培养出具备采访、写作、摄影、编辑、播出等能力且能创造多样化新闻产品的复合型人才,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媒体工具来综合处理文本、照片、图表、音频和视频,不断创新信息表现形式,提高信息传播效果。三是成立学生记者团队。此为高职院校新闻队伍的重要力量补充,应当按照媒体融合机制和规律整合学生记者团队,成立“融媒体中心学生团队”,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记者参与媒体融合工作的热情。比如四川艺术职业学院30人“大学生记者团”则在由党委宣传统战部领导下,纳入学工部社团管理考核,下设采写部、微信部、微博部和行政部。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也初步建立校园电视台大学生团队和新媒体学生团队。四是组建兼职通讯员队伍。以开展培训、参与实践、予以奖励等方式,积极鼓励众多师生成为兼职通讯员参与学校新闻宣传事业,为校园媒体融合提供必要的支持,争取让每名师生都成为本校媒体融合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五是通过内部培育,增设技术岗位,精选合适人才进行媒体融合技术研发。只有强大的技术支持,才能做好融媒体一体化平台。如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则成立新闻媒体策划技术部,培养人才专门负责文字、海报、学校VI设计、展板、橱窗等规划设计以及网页和平面设计。技术也可外包,如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技术主要由腾讯第三方开发公司“微微校”负责,增加了微粉互动、上墙留言、抽奖活动、网上缴费、招生就业、成绩查询、图书馆藏等功能。

4结语

以媒体融合为契机,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打造独特“高职文化”,培养特有“职业个性”,是高职院校提升实力和塑造形象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新闻工作者应紧紧抓住机遇,转变观念,立足现有,创新发展,建立标签式的校园融媒体,从有限的现实世界融入到无限的网络世界,以延伸校园边界,不断提升新闻宣传公信力、感召力、传播力和引导力,为高职院校的全面发展搏出一个别样天地。

参考文献

[1] 李连富.从“全媒体”到“融媒体”: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转型路径[J].福州大学学报,2017(04).

[2] 谢天武.融媒体视阈下新闻内容生产的四个变化[J].新闻战线,2016(10).

猜你喜欢
新闻宣传融媒体高职院校
新媒体背景下的人大新闻宣传
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方法的创新实践
企业电视新闻宣传的思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