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大学新生的心理影响及家校共育模式探究

2019-11-01 02:50赵锦张译允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健康状况共育

赵锦,张译允

(1.大连科技学院,辽宁大连 116052;2.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021)

心理健康水平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会直接影响他们学业的完成度以及长远发展水平。该研究拟深入探究家庭因素对大学新生心理状况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家校共育模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研究以大连4所高校4 000名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3 996份,有效测试率为99.9%。

1.2 测试工具

大学生人格问卷(简称UPI),是一份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问卷。问卷共60个题目,涵盖了身体健康、情感反思、自我意识、学习心理和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1]。

1.3 施测方法

电脑软件集体施测,独立答题。

2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根据UPI的筛选标准得出数据见表1,对于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如下:

2.1 是否独生子女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非独生子女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要明显差于独生子女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独生子女中有63.21%的新生没有明显心理问题,而非独生子女中的新生只有57.32%。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非独生子女在遇到各方面的心理问题后,父母由于子女较多较忙会较少关心和聆听子女心中的倾诉,问题就很难及时地得到解决[2]。

2.2 不同户口所在地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农村户口新生的心理状况与城镇户口的新生相比,整体状况差别不大。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差距也在缩小;因此从整体上看生源地成长环境对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不大。

2.3 不同父亲学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当父亲学历在小学及以下时,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较大,出现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父亲学历较低时,在教育方式上容易出现不当,子女沟通方面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2.4 不同母亲学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当母亲学历为小学时,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较大。这与不同父亲学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一致。

3 研究结论

对UPI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论如下:

(1)非独生子女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要明显差于独生子女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表1 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变量上的结果

(2)农村户口新生的心理状况与城镇户口的新生相比,整体状况差别不大。

(3)当父亲、母亲学历在小学及以下时,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较大。

4 家校共育作用与意义

4.1 家校共育,有助于学生精细化管理的实现

通过心理普测以及家庭针对性沟通与了解,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及家校共育档案实现学生教育的精细化以及长线化。学生的生长环境、心理状态以及心理需求不同这便为家庭和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更精细化的要求,因此家校共育平台的搭建,档案的完善,有助于学生管理和教育的精细化。

4.2 家校共育,有助于家校双方责任意识的提升

家校共育需要家庭和学校都转变观念和认识,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内容上相互补充,时间和地域上相互衔接,提高责任意识,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一目标[3]。在共同培养目标下的家校共育有助于双方认可度与责任意识的提升,学校要致力于学风建设,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园学习生活氛围;家庭需要努力营造温馨有爱并且充满关怀与安全感的家庭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5 家校共育模式探究

5.1 家校共育,应以学校为核心,构建多维心理建设体系

学校要积极为家校共育搭建平台和创造条件,以心理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为抓手,对其进行专业化培训,为家校共育提供队伍保障。将每学年开学初的心理普测与不定期的针对性测评结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及家校共育档案。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尤其是由于家庭因素导致心理问题的学生,学校应积极搭建平台如“家长开放日”“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将家长请入学校,进行亲子团体行为训练、亲子箱庭等一系列共育项目,增进亲子关系,同时也能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

将家长请进来的同时,高校可以组织“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暑期社会实践入家庭”等活动,将辅导员和老师送到学生家庭中,深入家庭中了解情况,强化家校联结。

在目前“互联网+”的形势下,可以定期举办网络心理咨询、家长咨询、心理网课、心理沙龙,既可以让家长了解心理学,也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提高教育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建立学校、家庭、宿舍多维预警防控体系,实现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干预。

5.2 家校共育,应以家庭为关键,形成积极主动的育人氛围

家长可以借“家长开放日”等机会陪同新生上学,参加网课以及学校的活动。家长还应及时向学校报告学生在家中的表现,以便学校更好地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进行教学。针对测试中家庭因素影响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应深刻反思之前的教育过程,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家校育人中来,转变之前的教养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5.3 家校共育,应以学生为基础,针对性的关怀与培养

针对该研究中发现的父母学历较低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这一结果。对此建议从学校层面组织辅导员在新生入学前查阅学生档案,通过前期观察、寝室走访、谈心谈话等环节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同时结合心理普测结果对于特殊群体建立心理档案。对应于存在问题的家庭建立特殊群体家长的记录档案,定期沟通,为以后开展适应性教育工作做好铺垫。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健康状况共育
体适能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实验研究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政协委员提议独生子女带薪休假照顾父母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