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特征研究

2019-11-01 02:50吴彬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节气民俗文化民俗

吴彬瑛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务处,江西南昌 330013)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农业生产活动,对一年中的天文、气象、物候、农事、时令等方面进行观测、探索以及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几千年来特有的反映季节、物候变化,表达农业气象条件的一套完整的时令系统,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实践和农民日常生活的时间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独创的传统文化典型,2016年成功申遗,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发明了测定节气的方法和仪器。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变化,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连续两次测到的圭表影子长度,最长值或最短值之间相隔的天数是365天。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概念。

我国农历上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三百十天的构成都是根据太阳运行黄经的轨迹来计算的。由于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引发地面气候变化的不同次序,以及天气和动植物生长等一些自然规律的密切关系,将一年平均分为二十四等份,从春分点开始,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后又回到春分起点,正好是360度太阳一周年的运动,并根据物候变化来命名不同节气,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由来(见图1)。[1]

图1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编排是根据天文学计算得来的,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的变化密切相关,是一套科学的农事指导方法。二十四节气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一个节气的名字都与节气的特点相关,为了方便记忆,民间通常流传一首《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二十四节气所有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 6日、21日,下半年在 8日、23日,前后不差 1~2天。

2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活动

民俗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二十四节气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自然物候的发展变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习惯,不同节气也有着不同的民俗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寄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这些民俗活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影响深远。不同地方的人们根据不同的节气会采取适应时令和当地的物质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形式。

2.1 春季民俗活动

立春“迎春接福”,立春前后通常就迎来了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一年之岁首,亲人团聚,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的好日子。过后惊蛰就迎来了春龙节,即民间农历“二月二”龙抬头,通常人们通过理发来走好运,给小孩理发称为“剃龙头”。在春分清明期间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清明节更是出门踏青春游,祭祖祈福。

2.2 夏季民俗活动

立夏时节可以斗蛋和秤人,小满食苦菜、祭蚕、喝雄黄酒预防疾病,到了五月初五就迎来了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大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龙舟节”等,是民间的传统节日,因屈原跳江被北方视为“恶月恶日”。所以人们通常包粽子,编彩绳挂彩蛋,在家门口悬挂艾叶,以此避驱赶瘟疫,防病去灾。划龙舟大赛是端午节一项重要活动,上古先民以龙舟况渡的形式来祭祀龙祖。

2.3 秋季民俗活动

中元节,处暑前后的节日,俗称“七月半”和“鬼节”。在这天中家家都要放河灯、祭亡魂,并且用新米和熟肉来敬已过世的先人。鬼节是一种传统文化,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反映了古人视死如生的哲学观。中秋月圆赏月吃月饼,中秋节也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另外,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因日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有长久长寿之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此时人们通常进行秋游赏菊、佩戴茱萸、感恩敬老以及登高祈福等民俗活动。

2.4 冬季民俗活动

立冬过后,开始酿酒。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是冬季寒冷气候的开始。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羊肉汤是时令补品。北方人有吃水饺的习俗,而南方人则流行吃汤圆。过了冬至,“小雪杀猪,大雪宰羊”是北方人在这两个节气中特有的生活方式,而南方则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大寒来了,就要储存食物准备过年。

中国传统节日活动在人们精神生活方面有着高度的社会性价值,这些民俗文化活动能强化民族精神和塑造民族品格,同时又凝聚了民族的团圆的向心力[2]。

3 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特征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化传统有着漫长的历史,经过时代的变迁汇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民俗文化特征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3.1 符号性

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祖先在长期自然生活中观测的经验总结,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时间变化,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是我们古人时间体系标志,是指导民间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同时不同节气根据物候特点来命名,充分体现了二十四节气鲜明的意象符号特征。例如,雨水,表示气温回升、降雨增多。再比如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才刚刚开始灌浆饱满,只是小满,还未大满。除了节气时间符号有象征符号特征,民俗文化活动也具有文化符号特征。例如,立春鞭春牛意在策励农耕,意在从此一年农事开始[3]。又例如芒种节气,谐音“忙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此时正时雨水充沛,农民开始田间的忙碌生活。

3.2 自然性

二十四节气作为自然时间体系,它在千百年来长期的民间农耕生产劳动中,已经成了一种民族的文化时间。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通过长期观测农作物生长时间和动物活动规律,逐渐探索自然界以及认识生命自然规律的一种文化艺术。二十四节气对我们如今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调节仍然有着重要提示和指导意义。立春打春迎春、清明品茶踏青、立秋吃瓜秋游、大寒咏雪赏梅等也是一种传统的时间生活情趣。二十四节气根据季节时令变化科学地指导人们养生和饮食,中医养生中的用药习惯、日常饮食生活和身体保健等,都与二十四节气的自然变化规律密切相关。我们应顺应自然规律,尊重生命节律,遵循节气变化,热爱和谐生活。

3.3 丰富性

二十四节气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可谓是特色鲜明。从形式上看,既包括谚语、诗词、歌谣和传说等,又包括生产生活器具、书画工艺品等,还包括节日文化和民间风俗等。从内容上看,二十四节气民俗涉及日常饮食、礼仪信仰、生产活动和集会等方面的风俗习惯。每个节气都有属于自己的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主要包括供奉和祭祀神灵、除凶祛恶避邪、敬祖尽孝以及民俗休闲娱乐。这些习俗活动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真实想法和美好愿望,顺应天时以求平安,亲情凝聚享受生活。[4]

3.4 文学性

二十四节气除了可以指导农事活动,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蕴含丰富的文化内容,多愁善感的诗人们通过诗词借景抒怀,书写了许多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诗词曲赋,留下了无数优秀的传统佳作,表达不同时节和不同阶层的情感生活,以及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反映的内容主要有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农事忙碌的劳动画面,表达诗人对四时的感怀和抒情之作,以及描写节气变化的自然景色和一年四季的民风民俗等。

例如唐代白居易在《立春后五日》,欧阳修的诗作《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以及韦应物的《观田家》,对节气变化的农耕描写极具文艺生活性。诗经·小雅·出车中的“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描绘了春天景物的美好诗句。陆游的“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体现了芒种节气春耕的快乐生活景象。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伤感诗句,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现了水稻将要成熟,未来一片丰收的快乐景象。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中的文人隐士生活,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作,这些诗词集中体现了丰富二十四节气的文学底蕴。因此,二十四节气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二十四节气诗词歌赋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内涵,是我国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宝贵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民俗文化起源于民间,经过岁月的沉淀几千年的民俗文化流传至今,与所处的特定的自然和历史环境息息相关,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反映了民众的思想生活和精神向往。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充实了民族团结的精神,增强了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猜你喜欢
节气民俗文化民俗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俗中的“牛”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民俗节
漫画民俗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