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维生素K1注射液用药合理性分析

2019-11-01 06:16钱晓萍杨宇新黄朝禄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儿科注射液我院

李 玉 钱晓萍 杨宇新 黄朝禄▲

1.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人民医院药剂科,贵州铜仁 554300;2.苏州科技城医院药学部,江苏苏州 215153;3.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中医医院药剂科,贵州铜仁 554300

维生素K1作为脂溶性维生素,是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所必须的物质。临床主要用于维生素K 缺乏引起Ⅱ、Ⅶ、Ⅸ、Ⅹ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或异常而致的出血,香豆素类、水杨酸钠等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症和新生儿出血,以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所致的体内维生素K 缺乏。近年来随着临床的广泛应用,维生素K1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也日趋增多。2017 年9 月27 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公告,要求生产企业修订维生素K1注射液说明书,对其用药安全提出警示。为此,笔者根据我院2018 年7~12 月维生素K1注射液的应用情况,分析临床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的合理性。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我院病案管理系统,收集我院2018 年7~12 月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的住院病历570 例,查阅患者资料,以药品说明书的规定(2017 年10 月更新)为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5 年版)及相关文献,从维生素K1注射液的适应证、给药剂量、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维生素K1注射液主要应用范围

2.1.1 用药科室分布 按照维生素K1注射液使用量排名,我院各科室的用药分布中,妇产科、儿科使用维生素K1的病例比重大,见表1。

2.1.2 适应证合理性分析 我院维生素K1注射液用药原因分布见表2。参照文献及说明书,我院妇产科和儿科应用维生素K1的适应证基本合理。用药原因分布中,我院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主要用于新生儿预防出血。新生儿出生时几乎均有维生素K 的相对缺乏[1],出生时即给予维生素K1预防可有效降低维生素K 缺乏性出血(VKDB)发病率。因此,提前进行维生素K 预防性治疗在所有新生儿是必要的。然而,儿科个别存在不合理应用情况,如6 岁的儿童临床诊断支气管肺炎,用维生素K1预防晚发型出血缺乏临床依据。虽然对于高危的晚发型VKDB 也应进行维生素K1的预防补充[2],但是对患者发病年龄有相关参考依据。1999 年国际出血与血栓协会附属儿科委员会根据发病年龄,将VKDB 分为早发型(生后~24h)、经典型(~7d)和晚发型(~6 个月)VKDB。发病月以出生后4~8周高发[3],但亦有至婴幼儿期等发病者。食物、绿色疏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1,我们也可以外源性地摄入。我院使用维生素K1的普外科病例中,存在超适应证现象,如普外科的肝内胆管结石伴胆管炎、急性阑尾炎等患者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预防出血缺乏临床证据支持。

表1 维生素K1注射液用药科室分布

表2 维生素K1注射液用药原因分布

2.2 维生素K1注射液主要给药方式

2.2.1 给药途径分布 我院维生素K1注射液用于临床的给药途径以肌内注射为主,占70%,其次是静脉滴注,无皮下注射病例,见表3。

表3 维生素K1注射液给药途径分布

我院应用维生素K1注射液时,存在给药途径不适宜现象。儿科在使用维生素K1预防新生儿出血时几乎均采用静脉滴注的给药途径,个别为雾化吸入的给药方式。维生素K1注射液药品说明书建议:低凝血酶原血症,肌内注射或深部皮下注射;预防新生儿出血,可在新生儿出生后肌内或皮下注射;用于重症患者静注时,给药速度不超过1mg/min。

2.2.2 给药日剂量分布 我院维生素K1注射液的使用日剂量主要集中在1~2mg,比例为85.61%,无超过40mg 的日剂量,见表4。

我院在使用维生素K1预防新生儿出血时存在超剂量用药现象。儿科在使用维生素K1预防新生儿出血时几乎静滴2mg 或者3mg,未发现有说明书建议使用0.5~1mg 的病例。

表4 维生素K1注射液给药日剂量分布

2.3 维生素K1注射液的不良反应

我院目前发现维生素K1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报告3 例,不良反应均表现为皮疹,且用药原因均为预防新生儿出血,其中2 例不良反应可能源于给药剂量10mg 过大引起的,另外1 例不良反应可能源于给药途径不恰当为静脉滴注引起的。

3 讨论

维生素K1注射液在临床上应用广泛[4]。笔者根据我院维生素K1注射液的用药情况分析临床使用的合理性。收集我院2018 年7~12 月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的住院病历570 例,存在不合理用药135 例,不合理比例为23.68%,主要是超适应证、超剂量、给药途径不恰当等方面。

3.1 超适应证用药

我院主要用于预防出血方面,妇产科和儿科应用维生素K1的适应证基本合理,但普外科病例中存在维生素K1超适应证现象。从普外科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的病历中分析出,医生仅凭肝功能异常或者肝硬化等就认为患者凝血功能不好从而使用维生素K1改善凝血功能、预防出血,此做法欠缺临床依据。临床上常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作为检测其凝血功能的常用指标,有报道指出其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在评估肝硬化患者出血风险方面意义不大[5],因为只有在凝血因子下降30%~40%,PT 才会延长,并且在非维生素K 依赖的凝血因子缺乏时,PT 也有可能延长[6]。所以即使是肝硬化患者使用维生素K1预防出血,其必要性也有待进一步证实[7]。此外,用药原因分布中,我院使用维生素K1用于杀鼠药溴敌隆的中毒解救[8],起到了一个逆转抗凝药物的作用。还使用维生素K1来止血或者缓解气道痉挛。维生素K1能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进而加速血液凝固,发挥止血作用。其止咳及缓解气道痉挛作用[9],机制可能与环磷腺苷的合成促进转化有关。

3.2 超剂量用药

我院儿科在使用维生素K1预防新生儿出血时普遍存在超剂量用药现象。据裴振峨等[10]报道,新生儿使用本药剂量过大可出现高胆红素血症、黄疸、溶血性贫血。药品说明书也提示药物大剂量或超剂量可加重肝损害。

3.3 给药途径不适宜

我院儿科在使用维生素K1预防新生儿出血时普遍存在给药途径不适宜现象。2011 年12 月2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43 期)警惕维生素K1注射液的严重过敏反应中显示,95.3%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为静脉途径给药。据杨国辉等[11]报道维生素K1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与给药途径相关,静脉滴注发生率最高,其次为静脉推注,再其次为肌肉注射。维生素K1注射液药品说明书建议在新生儿出生后肌内或皮下注射给药。但是考虑到新生儿臀部肌肉不发达,肌内纤维软弱,故油脂类药物难以吸收,易造成局部非化脓性炎症,同时由于局部血流量及肌肉容量少,故肌内注射后药物吸收不佳;另外,由于新生儿皮下脂肪少,注射容量有限,且易发生感染,故皮下注射亦不适宜。所以新生儿给药途径选择存在矛盾性,医师应权衡利弊。

3.4 药品不良反应

我院维生素K1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发生除了源于给药剂量过大或者给药途径不恰当引起的以外,还存在其他很多因素:(1)稀释溶媒的选择。我院在稀释溶媒的选择上存在个别选择不合理现象,选用10%葡萄糖注射液作为稀释液。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12]曾指出,维生素K1注射液的溶媒为:5% 葡萄糖注射液、5% 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禁用其它稀释液);(2)自身药物稳定性。说明书及相关文献指出,维生素K1注射液的稳定性差[13],遇光不稳定,易降解,因此应严格采取遮光方式保存并使用;(3)辅料稳定性。由于维生素K1水溶性很弱,故在其注射剂中添加聚山梨酯80 作助溶剂,聚山梨酯80 本身也不稳定[14],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降解,或与配伍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可能引起药物成分变化,甚至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4)给药速度。有相关文献指出,静脉注射过快可引起心动过速、呼吸困难、胸痛、胸束缚感、虚脱等[15];(5)患者自身因素等。

总之,为防止维生素K1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建议临床在用药前应注意以下几点:(1)用药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过敏体质者慎用。在用药过程中应对患者密切观察,一旦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进行救治;(2)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做到合理用药;(3)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法用量给药,并严格控制给药速度;(4)严格规范贮藏和使用。

猜你喜欢
儿科注射液我院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鱼腥草注射液在养猪生产中的妙用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tocol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Trial Version 7)
司库奇尤单抗注射液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Effects of Shenmai Injection (参麦注射液) Combined with Meglumine Adenosine Cyclophosphate Injection on Cardiac Function and Peripheral Serum Levels of TNF-α,TGF-β1 and IFN-γ in Patients with Viral Myocarditis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