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岸

2019-11-01 04:00陈志宏周志恩
中学语文 2019年29期
关键词:江南

陈志宏/文 周志恩/评

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以绵绵诗意,把岸这一寻常的江南风物,深深地烙进人们的心里。江南文人王安石对“绿”字的斟酌,历来为人颂扬。无心插柳的闲来之笔,不经意间,把江南岸的美名四下里传播了开来。

江南水沛。有水便有岸,诗曰:“淇则有岸。”有岸之水,清泠映天,人来人往,心生留恋意;无岸约束,水就成了灾患,驱人逃离,害人不浅。江南水美,岸功不可没。

或宽或窄的一段,或绿或黄的一圈,或曲或直的一条,江南岸从水边延展开来,将碧绿的柔波,暖暖且软软地拥揽于怀。水的柔情意,衬出江南岸的大胸襟。造字先生把“伟”字和“岸”并连一起,便有羡人的高度,耀人的宽度,以及神奇且美妙的深度。

唯美江南岸,绿意盎然,草树轻摇,轻轻浅浅的一线是画家明丽线条的起点,如水雾中沉睡着的五彩梦,又好似记忆中散发着怡人芬芳的黑白照片。

江南岸与水密不可分。水,失魂地飘游,它的名字是汽、雾、霜、雨、冰和雪。游子思归恋家,水漂流在外,大地是它永远的故乡。流水无情,大地有意。大地宽厚的胸怀,接纳回到故里的水。自涓滴始,水在大地上欢蹦乱跳,在江南岸的护送下,累积成流,它的身影在塘溪沼潭里妖娆,在江河湖海里娇媚。

因水而生,依水而活,江南岸唯以依绿染翠相报。绿,是江南岸迎风飘展的经幡,由内而外,净明通透。水草是少不了的普通饰品,生在岸上,倒挂在水里,有坚贞的骨血,更具水样柔性的肌肤。岸边的树,杨柳居多,乌桕、苦楝、白杨、皂角和合欢也不少见。树的挺拔,映衬岸的魁伟;树的风姿,增添岸的厚实。

秋冬时节,水瘦下去,江南岸在风中展露嶙峋惨白的骨肉,那是水一点一滴侵蚀的结果。你进三尺,我退一米,江南岸看淡荣辱,自是不会患得患失。岸绿岸黄暗自春。秋冬时节的岸,不畏水的耻笑,春夏之季,不惧水的冲刷,坦然承受水的捧杀与棒杀。江南岸为水而生,与水相亲,和水交缠到白头,不论春秋冬夏,永远不离不弃。

多情亦是大丈夫,江南岸超越世俗眼中的魁伟,柔情万种,极尽缠绵意。

亲水江南人,爱恋江南岸。农夫荷锄扛耙,牵一头走得四平八稳的水牛来岸边饮水;女子步履轻盈,提桶挎篮去岸边洗衣浣纱;村童们脱得赤溜精光从岸上一跃入水,好半天才钻出水面,惊飞滩头群鸭;渔家驾一叶扁舟在水里穿梭,迎风斗雨、披星戴月的水上日子,绵长而味足。

生在江南,对于岸,心有千千结。家里有块田在北港(本地的俗称,即向北流去的河)岸边,年年崩岸,都要毁掉一部分水稻。父亲望着塌陷入水的岸,默然无声,独自扶锄,悄然垒起一条新的田塍。站在父亲身边,望着坍下去的岸,我无限伤感地说:“怎么会这样?”父亲望着渐渐退去的河水,用右手食指刮了刮额头的汗水,用力甩了甩,说:“去的只管去吧,留下的总要珍惜。”

就是这条岸,在我青春岁月,引爆了我对远方的渴望。1993年正月初三,我从此岸出发,走向远方。跨过河上的一座桥,来到彼岸,沿岸向家的方向折回。披着朝阳去,眼看夕阳西下了,却找不到回家的岸。

——原来,我踏上了此岸彼岸之外的第三条岸。

多年后,读到巴西作家罗萨的小说《河的第三条岸》,回想当年的轻狂,我不禁莞尔。河的第三条岸,到底是什么? 是污浊的世界,还是无忧的天堂? 是无法摆脱的不幸,还是不可避免的宿命? 岸的寓意有无穷的可能,我一时难以悟透。

江南岸带给我视觉美感,对我的生活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经由罗萨先生的开化,引领我进入自由的思想之境,让我在形而上的王国快乐飞奔。

念念江南,亲亲我那梦中的江南岸。

(选自《人生三道茶》,山东人民出版社)

【解 读】

作者满怀思念、崇敬与感恩之情,为自己的“江南岸”奉上一篇精美的颂歌。全文结构明晰,感情充沛,语言华美,给人温暖,耐人寻味。

文章依次写“江南岸”的美名由来、功能、形态、与水的关系、内在精神、对江南人的多情、对“我”的影响以及“我”对江南岸的思念,内容丰富厚实。文章由物及人,由实而虚,写出了江南岸娇媚的丰姿、伟岸的风骨、缠绵的情义、塌陷的无常、寓意的深奥,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结构严谨。

作者敞开心扉进行叙述、描写,完全融入了自己的真情,抒发出充沛浓烈的情感。诸如开篇交代“江南岸”美名由来的自豪之情,以对比手法写江南岸的功能时的赞颂之情,以排比、拟人、比喻手法写江南岸的形态时的喜爱、留恋之情,写江南岸与水的关系时的喜悦、欢快之情,揭示江南岸的内在精神时的崇敬、赞美之情,写江南岸对江南人的多情时的敬佩、感激之情,写江南岸塌陷时的伤感之情,写江南岸引发“我”对远方的渴望时的感恩之情以及文末对江南岸的思念之情,无不真情流露,情深意浓,令人怦然心动,倍受感染。

文章富有感染力,不只表现在感情充沛,更在于语言华美,富有韵味与张力。这种语言艺术效果的取得,一方面在于作者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语句的诗意美与意蕴感,如以排比、拟人手法写江南岸的形态,“或宽或窄的一段,或绿或黄的一圈,或曲或直的一条,江南岸从水边延展开来,将碧绿的柔波,暖暖且软软地拥揽于怀”,富有音韵美与形象性;作者说“绿意盎然,草树轻摇”的江南岸那轻轻浅浅的一线是画家明丽线条的起点,将其比喻为“水雾中沉睡着的五彩梦”“记忆中散发着怡人芬芳的黑白照片”,画面唯美,引人遐思,令人神往。写江南岸与水的关系时,作者说“水在大地上欢蹦乱跳,在江南岸的护送下,累积成流,它的身影在塘溪沼潭里妖娆,在江河湖海里娇媚”,“树的挺拔,映衬岸的魁伟;树的风姿,增添岸的厚实”,拟人、对偶、反衬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语句的意蕴,耐人寻味。另一方面,在于句式灵活多样,用词富有表现力。作者善于交错运用长、短句,使得句式参差,富有节奏感。面对洪水肆虐,岸崩稻毁的情景,“父亲望着塌陷入水的岸,默然无声,独自扶锄,悄然垒起一条新的田塍。站在父亲身边,望着坍下去的岸,我无限伤感……父亲望着渐渐退去的河水,用右手食指刮了刮额头的汗水,用力甩了甩”的描写,长句中夹杂短句,细节逼真,富有生活气息,语言也富有张力。作者遣词用句匠心独运,精于炼词,词句富有表现力。写江南岸对江南人的多情,说“农夫荷锄扛耙”牵牛饮水,“女子步履轻盈,提桶挎篮”洗衣浣纱,说“村童们脱得赤溜精光从岸上一跃入水,好半天才钻出水面,惊飞滩头群鸭”,说“渔家驾一叶扁舟在水里穿梭,迎风斗雨、披星戴月的水上日子,绵长而味足”,妙笔素描四个画面,动词的选用准确精当,形象生动,韵味足,意味浓,动感强,耐咀嚼。

猜你喜欢
江南
最美江南
我的江南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江南梦
江南可采莲
江南之美
江南瓦
相思的江南:长相思与亿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