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专业档案项目制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2019-11-02 06:58陆洁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10期
关键词:摄影专业课程

陆洁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新媒体艺术学院,上海 201620)

全国开设摄影专业的高等院校有一百多所,摄影专业设置的学科背景和教学方向虽各有不同,但由于其专业特性,各个院校的摄影课程设置基本都以“注重艺术审美、强调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教学目标,正如《中国高校摄影教育概览》①中指出的:摄影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占比从1999年58:42到2008年的39:61,从整体课程设置变化可以看出,实践教学处在整个教学链十分重要的位置,也较为符合摄影专业的特点。

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增加工作室、影棚和实验场所以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实践类课程和满足项目制的需求。这也传达了艺术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理念。

如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电影实验室2004级摄影班的学生,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式工作人员,参与供转播的国际电视公用信号的制作。2017年浙江档案馆新馆的专业建筑图片资料拍摄项目就是由浙江传媒学院摄影专业师生将课程《建筑与环境摄影》与之相结合而完成的,取得了委托方的认可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项目制教学不同于课程制教学,它是以教学研究或实际应用为目标,通过事先的策划和组织,由教师将任务在一定周期内给定学生,由师生执行完成特定目标、并且做出评价和反馈结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将以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的档案项目制教学为例,探讨项目制教学模式如何与城市文脉保护相结合。

一、档案项目制的名称由来

项目(Projec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rojectum,意为“在行动之前”②。而“档案”一词在我国古代称为“文书”“案卷”,现代解释为:“档案是历史记录或它们所在的物理场所的积累。”③本文中的“档案项目制”是指以“作为档案的摄影研究”为主题的摄影专业一个项目制课题的名称。

此次档案项目制的教学案例主题为“作为档案的摄影研究”,通过对已经关闭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下称“老馆”)搬迁的纪录,以图片拍摄和历史资料收集的方式重构了老馆的历史,保存了上海城市变迁中宝贵的历史图片资料,有助于城市文化传承与保护。

2018年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风云变化的时代,上海很多传统文化和“城市记忆”也在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逐步消失,从而使保护上海的“城市记忆”和文化传承的任务变得迫在眉睫,而高校作为重要的文化阵地更应时刻关注城市文脉保护的问题。

2014年,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面临全面搬迁。老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868年法国传教士韩伯禄创办的徐家汇博物院和1874年英国人建立的亚洲文会在上海所设立的上海博物院,建国后文化部收回了这两处的藏品,在延安东路260号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博物馆,秉承了世界自然博物馆发展的轨迹,丰富了中国的博物馆学体系。

老馆是上海乃至全国自然科学研究的重镇,也是上海几代人的城市记忆。因此结合此次老馆的搬迁事件,我们摄影专业进行了“摄影档案项目制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二、档案项目制过程

我们的项目制教学是将项目作为工作室一阶段的主要内容并反馈结果的教学方式,由于项目进程同时联结工作室和学校课程体系,如何将两者较好地融合起来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一)项目制过程

“作为档案的摄影研究”项目过程是从2014年6月始至2017年12月止。

1.2014年是项目的前期阶段,我们对于老馆的历史资料作了调研和前期计划后,将搬迁中的老馆的六层场馆逐层拍摄图片,以楼层和展示厅分类的方式进行,师生团队以图片和纪录片拍摄的方法收集场馆中的历史资料、场景和展品资料图片,另有一部分师生全程记录搬迁过程影像。(图1、图2)

2.2015年是项目的中期阶段,我们将拍摄和资料整理同步进行,将保存在龙吴路老馆植物部的历史档案照片与底片进行清理和分类整理,将老馆建立时期以及相关的人物采访和影片拍摄同步进行。同年出版了摄影图册《五十八年起:上海自然博物馆纪念册》(图3),完成两场国内外的展览《形态·演化·消失》(图4)《时间盒子》及时长20分钟的影像作品。

3.2016—2017年是项目的后期制作和展示阶段,这段时间也是对前中期拍摄收集的图片影像进行进一步梳理与再创作的阶段。完成《临界点》《逝去的肖像》展览,完成摄影图册《临界点》及题为《消失的景象——老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最后瞬间》的讲座,并创建名为“临界点”的项目网站。(图5、图6)

图1 摄影专业教师在老馆现场指导教学

图2 师生在老馆现场布光和指导拍摄

图3 2015年4月由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摄影集《五十八年起上海自然博物馆纪念册》

图4 法国南锡《形态·演化·消失》展览开幕现场

(二)教学内容

摄影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们成为既继承传统摄影根基,又理解现当代摄影理念,兼具扎实的文化底蕴和较强动手能力的摄影师和摄像师;同时我们也希望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上海城市变迁中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注。

基于此理念,我们确定了这次档案项目制的课题,并通过专业教师和几届学生们的共同努力来完成项目。

此次档案项目制教学涉及到的课程内容较多,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对于文化理念的培养,对应近现代史和人文素养课程。

2.对于摄影理论的培养,对应摄影史、经典摄影作品解析和经典纪录片解析课程。

3.对于拍摄创造能力的培养,对应传统摄影与暗房、新闻报道摄影基础、平面媒体版面设计、广告摄影、纪录片拍摄与制作、视频非线性编辑、综合摄像、数码摄影技术与后期、艺术项目策划与管理等课程。

由于项目时间跨度长,工作量大,故由摄影专业的教师团队并传统摄影、商业摄影、纪录片等多个工作室一起协作完成,由一位教师作为总策划,多位教师担任项目的执行者,三、四年级的学生参与到项目的不同部分,综合摄影,摄像、设计等多门课程来执行项目内容,结合课外时间完成部分拍摄和后期,并在课程中讲解项目进度。(图7、图8)

(三)评价体系

1.项目规划(资料存档可查):由教师制定项目制教学计划与日程,阐述项目教学目标、内容、知识点、考核方式和要求、课时分配、教材使用及说明。

2.过程管理:教师在过程中的分工管理与进度查询,这是项目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过程管理和学生反馈进度情况占项目六成以上比重。

3.学生参与:学习态度、学习思维、学习行为(针对性、能动性、多样性、学习行为选择性)、学习偏好、团队协作能力等。

4.教师评价:项目执行的结果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平时表现、个性化过程,评价最终的结果。如果涉及课程内容较多,则由该课程任课教师综合评价,再总体梳理。

5.学生评价:是否明确教学目标,自我认可度,能力养成,教学方式。

6.教学效果(资料存档可查):作品展览,作品存档,集体评分、社会评价、行业评价。

三、项目制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一)培养目标的明确

使学生熟悉摄影基础理论和传统技法,具备摄影史的知识背景、掌握现代摄影创作方法和对于图片、影片等不同介质的创作能力。

(二)教学体系的优化

鉴于“项目制”的变化性和“课程制”的局限性,在2014—2018年教学计划中,专业课从原有所有摄影学生都统一的专业课(含必修和选修),逐步改革为包括主干课、拓展课(专业能力模块、专业通选模块、实习实践)多个模块的组合,总学分也从160学分调整为167学分,宽基础、厚应用。计划今后将“项目制”或“工作室”课程加入到教学计划中,并由工作室执行学生教学和评价。

(三)课程内容的更新与学生分流

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加入课程内容,使用每学期初的说课制度沟通课程之间的重叠和进阶关系。每年对于课程大纲内容进行修订,并跟进新媒体时代的摄影、摄像技术需求。一、二年级完成基础课程,三年级将学生分流成为图片和视频两个专业主攻方向,根据个人意愿和导师的推荐,选择进入一到两个工作室进行之后的项目制教学。

图5 工作室的项目分组讨论和展览现场

图6 《临界点》师生在平遥摄影节吉祥寺展厅现场布展

图7 摄影专业教师在工作室指导图片和影片后期

图8 摄影专业师生团队在老馆古生物大厅的合影

(四)文化通识课程的加强

在此次项目过程中,我们加强了近现代史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城市历史发展的通识内容,并通过对历史资料存档和整理,加强了学生们对于项目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

业内的摄影师兼职教师和双师型全职教师强强联合,成为项目制推进的有力后盾。

(六)建立教学评价体系

项目制中由工作室来考核学生在团队中的任务完成质量。学生进入工作室的课程和项目各有不同导致学习内容与成果的差别,所以我们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和实际能力的提升。考评记入课程评分,不合格者将无法通过课程或获得学分。

四、局限性与后续研究的问题

“作为档案的摄影”研究项目进行了三年多时间,在教学和科研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实行期间也存在项目过程跨时长,涉及课程内容多、课外与课内时间比重的权衡问题。

一方面是教学实践,一方面是探索教学规律和模式。鉴于在此项目之后摄影专业还有集美阿尔勒的摄影展览项目,中华艺术宫“水墨概念艺术大展”宣传片等项目同步进行,对“课程制”的改革已势在必行。摄影专业教学模式从单一的必选修课程过渡到课程模块包,再到“课程、工作室、项目”三者的结合是逐步摸索的过程。

我们计划在今后保持原有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在高年级学生中建立以“项目制XX”或者“工作室XX”为名称的课程,以适应工作室和项目制的教学需求。相对于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固定的课程安排,项目制教学需要的时长,起始时间和参与学生的人数都会有所不同,如果遇到跨学期和地点的情况,如何做到与教务管理系统的日常管理匹配,也是需要逐步调整的过程。未来将尝试使用动态的教学系统与项目制结合的方法,以更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

五、总结

正如潘懋元在《高等教育学》中指出的,教育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其一,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其二,教学与人的发展规律。

我们的项目制教学模式研究是积累了建校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而产生的,此次档案项目制教学目标直指应用型本科的摄影人才培养,既满足摄影人才的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过硬的要求,也使大学这一文化科学的研究和传播机构承担起对文化传承的责任。

教学方式的改革和项目制教学的推进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新时代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慕课的风行,电子化的碎片式阅读,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每天都在提出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变化的问题,如何改革现有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法从而与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以及工作室和项目制的教学实践的模式如何发展等,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注释:

①宿智刚.中国高校摄影教育概览[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9:8.

② 维基百科,“项目”的注释.

③维基百科,“档案”的注释.

猜你喜欢
摄影专业课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