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米兰有川剧团……

2019-11-05 05:32朱天天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音乐剧教育教师

摘要:诞生和发展于西方意识形态下的音乐剧,是一座巨大的金字塔。每一块砖都有它存在的意义。音乐剧具有一些特有的属性,其中有一点尤其重要——可消费性。音乐剧本身就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故事内容是什么,音乐必然是在流行音乐、通俗音乐范畴之内的。要学习音乐剧,要先搞清楚她的属性。

关键词:音乐剧;可消费性;教育;教师

别诧异,米兰没有川剧团。真正令人诧异的是中国倒是有很多音乐剧团,却没有人感到丝毫的诧异。

我确定自己是国内较早从专业层面接触音乐剧的人群之一。那是21年前。那时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还不是大学,是中专“湖南省艺术学校”。“系”还叫“科”。那一年,创立了一个全新的专业科,“民音科”,全称“98级民族音乐剧科”。一个科,两个班,每个班不到15人,一个班学器乐,一个班学表演、我学的表演。

湖南省艺术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艺术类中等专业学校,教学质量和名声都很好,效益也有保证。所以完全不需要巧立名目的扩招,开创音乐剧专业是非常智慧和有远见的。然后,还有必要的师资条件。

湖南艺校最拳头的传统专业是“花鼓科”,从小学毕业生中招人学习花鼓戏表演和器乐演奏,学制五年以上,毕业后就是世界上最顶级的花鼓戏演员。

花鼓科表演专业课的设置,声腔、毯功、念白等等,非常接近训练音乐剧演员的科目。更本质的是,花鼓戏的故事和讲故事的方式是通俗的,是老百姓可消费的,这与音乐剧不谋而合。

在我们学习的四年当中,我们一共经历了不可思议的超过50名专业老师,这让我们“见多识广”。

2002年中专应届毕业的我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音乐剧方向,大学毕业又因为音乐剧来到新的城市,直到今天,我仍然在音乐剧一线舞台工作,这让我对音乐剧的情感十分特别,不仅仅是简陋的“热爱”。

我并非典型的音乐剧理论研究者,中文的音乐剧理论类书籍没有几本,我都看过。目的也只是为了了解而不是为了研究。我想也没有人会去读一本巴西人写的关于昆曲的书。

但是,我明白一个最粗浅的道理——诞生和发展于西方意识形态下的音乐剧,是一座巨大的金字塔。每一块砖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国人能够看到的只是塔尖上的了了几块,便奉做神明。事实上,这个数量是远远不足以我们去研究、去学习、去训练的。这个数量只够我们闲暇之时约三两同志自娱自乐一番,就好像意大利米兰如果有一个川剧团,他们由三位到过成都旅游的意大利人发起。他们绝不会希望有人会为他们的表演买单。

毫不夸张的说,从1998年到2019年,21年,中国的音乐剧教育是没有发展的。

21年前,我们在艺校排练《猫》、排练《美女与野兽》、排练《芝加哥》;到2006年,北京的音乐剧学生们依然在排练《猫》、排练《美女与野兽》、排练《芝加哥》;而就在2019年的今天,微信朋友圈中,我经营剧场的朋友刚刚还在广而告之,音乐剧上演,《芝加哥》。

设想一下,如果你得知德克萨斯州一所艺术学校20年来每年都在排演《牡丹亭》,将是什么感受?

朋友圈照片中,20出头的中国大学生打扮成那些百老汇式的女郎。她们抹着最艳俗的妆,尽情的PS掉纯真,眼睛里空洞的可怕。

因为学习音乐剧的人数与所有学习其他表演的相比还是太少数。所以某种危害依然没有显现出来。总有一天,社会上会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是演员,但他们无法从事影视剧的拍摄和话剧的排演,他们的简历上写着N多年前,曾经排演过片段《芝加哥》。

说了那么多现象,现在我来说说问题的本质出在哪里。

音乐剧具有一些特有的属性,其中有一点尤其重要——可消费性。也有人把这叫做商业性、市场性。音乐剧本身就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故事内容是什么,音乐必然是在流行音乐、通俗音乐范畴之内的。要学习音乐剧,要先搞清楚她的属性。一所大学,哪个专业距离流行文化关系最紧密,哪个专业就越有条件研究音乐剧。而过去几十年的做法竟然是,找一帮孩子唱歌跳舞表演一起学,最后排个《芝加哥》,这不是搞音乐剧,这四年就搞了个业余音乐剧爱好者晚会。

这些孩子毕业后将直接面临走投无路。专业院团并没有那么多音乐剧投排,就算投排,也会优先考虑老员工。去拍影视,他们的训练太做作;去唱歌,他们的唱法既不经典也不时髦;去跳舞,他们很少能有人能保持职业舞蹈演员的素质。出国……你会为一个在成都街头变脸的美国人买单吗?

音乐剧是所有舞台剧样式中最容易让人血脉喷张、让人流连忘返的。她自由度高、综合性强,总有一颗子弹会击中你。被击中后的我们万不能失去理智,尤其是当你决定不只是粉而是要学的时候。先搞清楚来龙去脉,看一看古往今来,多读几本书、多行幾里路。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想清楚这几个问题再做决定也不迟。不然人生最豆蔻的年华只是排了几段老掉牙的音乐剧,太可惜了!

说完学生的角度再说教师的角度。我们有舞蹈教教师、声乐教师、表演教师,三种教师三合一就相当于一个音乐剧教师吗?绝对不是!

无论谁,作为专职音乐剧教师都是很尴尬的。因为国内就没有人有这个能力。这个东西既不能“教”也无法“学”。音乐剧最宝贵的是你就是你,你只是你。但我看到所有的训练方法都是在几年内把本来各不相同的人变得越来越接近,何其可悲!为什么我们永远出不了一个Garu?一个Richard marx?因为那种发声是不“对”的,是不“美”的,是“不及格”的。

要读多少本古籍,才够格教古典文学?要做多少台手术,才够格教西医骨科?要画多少幅画作,才够格教美术?要看过多少音乐剧,才够格教音乐剧呢?

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我建议,如果一定要开设音乐剧课程,可以这样安排。前两个学年,不用讲课,只是观摩。每天看一部音乐剧,无论良莠。次日交观后感,无论长短。两年去掉寒暑假,可以看600部以上剧目,写600篇以上观后感。第三年,全年游学,去世界音乐剧的发达地区,伦敦西区,美国百老汇,韩国首尔,日本东京。一年内尽量多看戏,感受氛围,记日记,交朋友。毕业年,自己写研究报告,题目自拟。如果学校要求最后必须要有一个所谓教学成果展示。请个编导,最后两周,排一段《芝加哥》也行!

参考文献

【1】居其宏 主编 《中国歌剧音乐剧通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4:12-15

作者简介:

朱天天,男,汉族,1981年生于长沙,2006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国家二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剧协会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推荐人选。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创作中心主任。院长助理。

猜你喜欢
音乐剧教育教师
《来自远方》电影版9月上线Apple TV+
East Side Story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看音乐剧
美育教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