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浙江自贸试验区挂牌两周年

2019-11-07 07:23何燕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9年9期
关键词:燃料油船用油品

□何燕

2017 年4 月1 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其核心任务是构建油品全产业链,发展目标是经过三年左右有特色的改革探索,基本实现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集聚、法制环境规范、金融服务完善、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提升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初步建成自由贸易港区先行区。本文用数据的角度展示了浙江自贸区挂牌两周年来的一些建设成果。

浙江自贸区挂牌两周年(2017年4 月-2019 年3 月),建设成效初步显现,经济运行总体较好。它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铁矿砂中转基地、全国最大的商用石油中转基地、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中转基地、全国重要的化工品和粮油中转基地和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两年来,自贸区新增注册企业13076 家,占全市84.3%,其中内资企业12708家,注册资本3727.0 亿元,外资企业368 家,合同利用外资50.5 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2 亿美元,占全市52.9%;外贸进出口总额1022.3亿元,占全市53.8%;税收总额118.5亿元,占全市34.1%;港口货物吞吐量33660 万吨,占全市34.7%。

“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指打造国际油品交易中心、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国际油品储运基地、国际石化基地、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示范区,它是《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重要任务,也是浙江自贸区建设的重点、难点和特点。两年来,浙江自贸区聚焦油气全产业链,“一中心三基地一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

(一)油品贸易交易势态良好,国际油品交易中心建设加快推动

一是浙江自贸区以原油和成品油进出口贸易资质突破为契机,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油品供应商、贸易商、交易商,做大做强油品贸易,以贸易带动交易,全力打造国际油品交易中心。两届世界油商大会的成功举办,让舟山在世界油品市场打响了知名度,吸引了大量油品企业在自贸区注册,促进了油品贸易的快速发展。挂牌两周年,新增油品企业3465 家,注册资本1618.7亿元,成为全国油品企业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自贸区累计实现油品贸易额①油品贸易额数据来源于自贸区内涉及油品内外贸业务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3300 多亿元,油品外贸进出口总额681.3 亿元,其中2018年油品外贸进出口总额432.9 亿元,同比增长94.6%,占自贸区外贸进出口的67.4%,拉动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6.9%。

图一 2018 年浙江自贸区外贸进出口构成

二是浙江自贸区以浙油中心②浙江石油化工交易中心更名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简称浙油中心。为核心平台建设国际油品交易中心,提高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贸易中的影响力,形成亚太地区油品交易的“舟山价格”“舟山指数”。浙油中心是经省政府批准的全省唯一一家专业从事石油化工产品交易服务的交易平台,2016 年至2018 年三年时间里平台油品交易额翻倍增长,自贸区挂牌两周年,油品电子交易额累计超过2200亿元。

三是浙江自贸区加强与上海期货交易所合作,探索“期现结合”发展模式,已有3 个保税380 燃料油期货指定交割仓库成为上期所原油期货交割仓,累计实现油品期货交割量21.4 万吨。

(二)船用燃料油③船用燃料油指保税船用燃料油,下同。加注增长较快,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全面推进

一是船用燃料油加注增长较快。舟山国际海事服务基地以船用燃料油供应为核心,同时拓展外轮配套服务、仓储物流服务、特色航运交易、船舶及大型配套设备融资租赁和海事衍生服务。两年来,浙江自贸区加快推进东北亚船用燃料油加注中心建设,创新开展一船多供、先供后报、一库多供、一船多地供应、跨关区跨港区直供、外锚地供油和“燃+润”组合供应等监管便利化举措,促进了船用燃料油加注量快速增长,稳居全国加油港首位,跻身全球十大加油港。挂牌两周年,累计实现船用燃料油直供量593.7 万吨,其中港内锚地供油量206.0 万吨,港外锚地供油量109.2 万吨,跨关区供油量278.5 万吨。船用燃料油调拨量983.0 万吨;船用燃料油结算量1092.3万吨。

二是保税油混兑降本增效。2018 年8 月27 日浙江自贸区顺利完成首票加工贸易项下不同税号油品混兑业务,为全国首创,混兑价格每吨降低成本约1.5 美元。目前,舟山市成为全国船用燃料油价格最为低廉的区域,随着保税船用燃料油混兑业务的开展、调和规模的扩大,将加速东北亚保税油加注中心的形成,对全球的船舶燃油供应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是海事服务提档升级。浙江自贸区以船用燃料油加注为契机,借鉴新加坡等先进经验,积极“补短板”,培育外轮供应市场,加快发展船舶维修、船舶交易等业务,开拓了海事服务业务,提升了海事服务能力,加快了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建设进程。2018 年全市船舶交易额350.7 亿元;外轮供应货值15.1 亿美元;修理船舶15745 万载重吨,船舶修理总产值70.1 亿元,其中外轮修理总产值39.2 亿元,占修理总产值的55.9%。

(三)发挥区域优势建设大型油库,国际油品储运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浙江自贸区全域在舟山,港口、区位、资源优势独特,离岛成为了布局国际油品储运基地的重点区域。两年来,浙江自贸区不断完善油品储运基础设施,加快码头、管网、油罐、锚地、物流基地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以原油、成品油为重点,加快布局形成大型油品储运基地。截至3 月底,自贸区已建成的油储基地有岙山、岑港、六横等,油罐总库容达到2879.1 万方,预计2019 年年底浙石化鱼山成品油罐区可建成,届时油罐总库容可达3100 万方。

自贸区在推进油品储罐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油品储备体系,盘活闲置的油品储备库资源,为国际组织、跨国石油公司提供油品储存服务,将舟山打造成全国最大的“油仓”。

图二 挂牌两周年船用燃料油直供量(单位:万吨)

(四)绿色石化项目进度加快,国际石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

舟山绿色石化项目位于浙江自贸区其中一个区块——岱山县鱼山岛,它不仅是目前世界上投资最大的单体产业项目,也是国内迄今为止民营企业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该项目主要建设原油码头、仓储、运输、炼油/化工生产、加工等设施,重点生产芳烃、乙烯、化工新材料和高附加值化学品。目前,一期2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已完成工程建设、设备安装调试等前期工作。国家发改委已批复同意一期项目2000 万吨/年进口原油使用权,国家商务部共批复同意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获得900 万吨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首批装置已开始试投产。

二期2000 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于2019 年年初开工建设,同时布局谋划三期建设,抓紧研究建设方案、产业布局、围垦等细化方案,积极引进符合基地产业规划及配套炼化一体化项目中下游产业链的高端石化项目,推动我国石化领域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步建成投资开发、上下游产业链完整的国际石化基地。

(五)金融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国际化示范区建设不断提速

一是金融服务功能不断拓展。浙江自贸区深入开展融资租赁产业发展研究,及时破解困难和瓶颈,进一步做大融资租赁市场,积极引导融资租赁公司开展航空制造、油罐、船舶及大型配套设备等融资租赁业务。设立服务石油行业的专营保险公司或者分支机构和为保险业服务发展提供配套服务的保险经纪、保险代理、风险评估、损失理算、业务咨询等专业性保险服务机构。同时,省级部门出台金融支持自贸区建设系列政策,在全国率先开展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推动首单大宗商品仓单质押融资业务落地。

二是跨境人民币结算快速增长。围绕油品、LNG 等大宗商品贸易人民币计价与结算,扩大人民币结算量和使用范围,探索构建人民币使用与回流机制,大力推进油气等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挂牌两周年,累计实现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984.4 亿元,其中2018 年比2017 年增加689.9 亿元,同比增长18 倍,拉动全省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增长14.4 个百分点。同时,舟山小可能源有限公司设立了第一个人民币资金池,完成了首笔跨境资金调拨,标志着浙江自贸区首个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顺利落地,挂牌两周年,累计实现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结算金额6.8 亿元。

三是金融服务主体不断扩大。两年来,自贸区金融系统积极创新探索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政策,加快推进金融服务领域扩大开放,大力引进银行类和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主要指融资租赁公司),挂牌以来截至3 月底,自贸区现有金融机构332 家,其中银行类金融机构68家,融资租赁公司264 家,其中外资融资租赁237 家,内资融资租赁27 家。

营商环境优化推动多领域产业协同发展

(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是以“最多跑一次”为契机优化营商环境。浙江自贸区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商事登记“最多跑一次”100%覆盖,企业开办3 个工作日办结,外资备案全面实行网上通办,审批环节纸质减少90%以上,办理时限从以往的20 多个工作日缩减至即时即办。

二是以健全监管体系为抓手优化营商环境。浙江自贸区全面落实负面清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打造国际化、便利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出探索构建市场主体自律、业界自治、社会监督、政府监管“四位一体”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明确自贸区相关工作机构及市级相关部门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中的责任分工,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融资租赁企业设立与变更备案管理等制度。

三是以制度创新为推力优化营商环境。浙江自贸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实施“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和“一颗印章管审批”。开办企业、办理许可、登记财产、跨境贸易、解决商业纠纷等指标相对表现良好。如船用燃料油供应方面,制度创新覆盖允许混兑、监管便利、规范管理等方面,降低了原料成本、企业运营成本、船舶等待时间成本;海关口岸方面,创新推出“先进区、后报关”、“一次备案、多次使用”等,启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在全国率先实现国际航行船舶“一单四报”,成为第一个无纸化通关口岸。较为便利的营商环境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和制度性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成为浙江自贸区吸引国内外企业的引擎。

(二)国际矿石中转基地高效运转

浙江自贸区范围内大型港口主要有衢山鼠浪湖和嵊泗马迹山,其中鼠浪湖是我国最大的铁矿石中转码头。自贸区创新采用铁矿石“直卸直装”作业监管模式,提升了铁矿石接卸能力、出运能力,加速了国际矿石中转基地建设和运转,自贸区港口货物吞吐量屡创新高。挂牌两周年,自贸区累计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33660 万吨,其中铁矿石21365 万吨;集装箱吞吐量4.2 万TEU。2018 年综保区衢山分区实现铁矿砂吞吐量4927 万吨,其中保税铁矿砂接卸1372 万吨,同比增长123%;完成混配加工1296 万吨,同比增长60.6%。

(三)LNG 产业布局全面启动

浙江自贸区充分利用舟山航道、区位优势,启动开展LNG 产业发展和码头布局规划研究,打造立足浙江、辐射长三角的重要气源和保障国家天然气供应安全的大型区域性气源中心、海上LNG 登陆中心。目前新奥LNG 项目一期已完工,总投资超过70 亿元,历时31 个月,建成包括2 座16 万方LNG 全包容储罐、3 座码头及相关辅助设施,年处理能力达300 万吨;二期200万吨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中,远期共达到1000 万吨年处理能力。全市陆面在建天然气管道2 条,其中马目-鱼山天然气管道总长18.1 公里,新奥接收及加注站管道82公里。

(四)航空产业园项目稳步推进

波音公司首个海外工厂落户舟山,波音完工和交付中心是中美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成果,是舟山航空产业发展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发展项目。自2017 年5 月11 日开工以来,波音完工和交付中心项目施工设计、工程建设全面推进,顺利落实各项运营条件和综合配套,目前已交付波音飞机2 架,2018 年12 月15 日交付首架波音飞机并举行交付仪式,2019 年3 月8日交付第二架飞机。2018 年11 月,成功举办波音供应商大会、浙江(舟山)航空产业发展大会等活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航空供应商代表参会,并签订了一批航空高端制造和配套服务项目。

改革创新成效突显

浙江自贸区挂牌以来,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总体方案》,全面复制推广前两批自贸区试点经验,围绕以油品为核心的大宗商品领域聚焦改革创新突破,先行先试,“为国家试制度”效果突出。

(一)试点任务有效实施率高

挂牌两周年,根据浙江自贸区《总体方案》分解形成的89 项试验任务已经100%启动实施,有效实施率(“完成”+“部分完成”)达到93.3%,其中“完成”的任务有61 项,占比68.5%;“部分完成”的任务有22 项,占比24.7%。与一周年“有效实施率”相比,提升11.3 个百分点;其中“完成率”提高39.3 个百分点。

(二)制度创新成果丰硕

挂牌两周年,浙江自贸区累计探索形成84 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有34 项是具有重大突破价值、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全国首创”制度,占比40%,“首创率”在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处于领先地位。截至目前制度举措已经有10 项被国务院发文向全国复制推广,占第四批复制推广举措的20.8%,在第三批自贸区中位居首位。

(三)制度创新“油”特色

浙江自贸区制度创新呈现鲜明的“油”特色。探索形成的84 项制度创新成果中有28 项制度创新成果集中在“保税船用燃料油”领域,占比33.3%,涵盖船用燃料油的供应、调和、仓储、交易等环节,有效推动船用燃料油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两年来,浙江自贸区制度创新聚焦油气“运输-周转-仓储-加工-交易-贸易”全产业链,创新开展不同税号船用燃料油混兑、两仓库容“总量核准、动态管理”、船用燃料油“一船多地多供”、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资格企业试点等投资贸易便利化举措,积极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监管模式、规章流程,浙江自贸区已在油气领域创下三个中国“第一”④三个第一指全国油品企业聚集度第一的地区、全国第一大加油港、全国第一家民营主导控股的4000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

猜你喜欢
燃料油船用油品
高端油品怎么卖
油品运输市场一年走势图
山钢拿下船用9Ni钢订单
SP/GF-6规格分析及油品性能要求
船用灭火器维护保养经验与建议
智能化油品分析应用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亚洲燃料油周三收市报告
无锡恒力船舶设备销售有限公司
DA-1型船用大抓力锚抓底性能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