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德育品牌建设研究

2019-11-07 01:42周觉伟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19期
关键词:少先队社团德育

周觉伟

学校特色是现代学校的标志,也是现代学校的追求。有特色才有办学效益,有特色才有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而特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形成学校的品牌。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杭州师范大学附属萧山益农小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依托传统的德育优势,从德育特色走向德育品牌,成功探索出一条农村小学建设德育品牌之路。

一、定位:依托传统德育优势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益农小学是一所具有70年办学历史且少先队工作基础十分扎实的农村小学。从20世纪80年代全国开展的“八五”小星星活动,到“九五”初期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及“十五”期間的雏鹰行动和“十一五”期间贯彻《少先队工作纲要》的体验教育活动等,学校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少先队工作一直走在省、市、区的前列,跨入了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的行列。“十五”期间,学校根据少先队工作的传统优势,提出了“精心打造少先队工作为依托的德育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深入开展了以少先队为依托的德育实践活动、手拉手互助活动、红领巾社团活动和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五心”教育活动等,凸显了学校的德育特色。2006年,学校被萧山区教育局命名为徳育特色学校。

学校一直以少先队工作为突破口,广泛开展组织教育、实践体验等活动,经过三十多年的坚持,成为了德育特色学校。但如何从特色学校走向品牌学校,成为新一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践行:创新有效途径促进品牌建设

特色学校的形成与品牌建设的促进,必将有一个平缓到起伏再到稳定的过程。只有在长期的不断深化、巩固、提炼中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特色,进而使学校教育成效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因此,学校从抓活动、抓基地、抓课程、抓社团的“四抓”入手,促进品牌建设。

1.抓活动促品牌建设

一是主题教育活动课程化。学校不断强化少先队的礼仪教育、阵地教育、组织教育,广泛开展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如手拉手互助活动、百花园艺术活动、科技启明星活动、劳动实践活动等。尤其在开展“孝敬教育”主题活动时,学校还自编了校本教材《生生不息的爱》,用作思品课的补充教材。通过开展学孝知、懂孝礼、显孝行的一系列孝敬教育活动,引导少先队员们“存善心、显善行、说好话、做好事”。2006年,学校获评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二是“三助”活动持之以恒。全校每位教师都与特困生结对助学,对他们进行生活上资助、学习上辅助、思想上帮助,不让他们因贫困而思想上后进、学习上掉队。学校把每年3月定为“学雷锋、献爱心”主题教育月,17年来共收到师生捐款近30万元,受助学生500余人次。该活动被列为区关工委特色教育工作之一,也是区教育局的德育精品工程。

三是以评促建营造氛围。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比,通过“红领巾值日岗”“文明班级”评选等途径与方法,促进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同时,学校筛选出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经典德育读物,开展“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活动,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和人文素养,营造书香环境。

2.抓基地促品牌建设

作为萧山区唯一“国字号”的中国硬笔书法实验基地,学校将书法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注重师资培训、专家指导、课题引领和“以赛促训”,着力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在师资培训上,学校把学写硬笔书法作为师训课程之一,邀请书法名家来校进行全员培训或讲学,使教师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选派了近50位教师分批参加《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举办的培训,得到了郑明等著名书法家的悉心指导。学校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强化基地建设。

作为省级立项课题“中小学书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策略研究”的子课题单位,学校以“小学写字训练与篆刻教学实施的研究”为突破口,在中高年级开设写字训练课,进行行楷训练;选拔篆刻爱好者进行课余辅导。在“以赛促训”上,学校每学期都会举行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硬笔书法比赛,从中评选出优胜班级和优秀指导教师,大范围提高书法水平;同时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区的书法比赛。在萧山区现场书画比赛等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学生已有百余人次。

3.抓课程促品牌建设

课程是重要的教育载体,一所学校独特的教育理念及其对应的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特定的课程上。学校致力于研究、开发、改进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课程建设体系。

一是改进课程体系。学校把“课内教育活动化,课外活动课程化,闲暇活动教育化”的课程改革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劳动科技、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作为必修的校本课程。在小学各年级开设“硬笔书法课”“孝敬教育课”和“思维与语言交际课”,并在中高年级开设“头脑奥林匹克”“三小科技课、航模、三电”等。近几年来,学校摸索总结出“学科结合型、课程实践型、创意设计型和社团活动型”四种研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得到了省教育学会活动课程研究会的充分肯定。

二是加强隐形课程建设。学校有计划地更新与布置校园环境,通过物化环境、文化环境教育学生,形成“教于境”的教育氛围。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学校追求“净、美、育”和谐统一,让学生在观察、欣赏、玩乐中培养积极情感。

三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编印了适合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阅读的作文文选,如《金沙地》《芦荡》等。

4.抓社团促品牌建设

学校注重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在学生社团载体运作上主要采用以下两种策略。

一是自动化运作策略。学校一方面变革社团组织模式,采用自下而上的社团组建方式,由社团自找成员、自己取名、自己定目标、自己管理,让社团成员成为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变革社团活动方式,让社团成员通过参与制定计划、过程管理、材料积累等推进社团活动的进程。

二是导师制策略。为加强和改进社团工作,增强社团指导力量,推动社团健康、有序地发展,学校鼓励各社团邀请有相应特长、符合条件的教师为指导教师,也支持家长、校外辅导员等担任指导教师。同时,学校大力推行音、体、美“2+1+1”项目,让每个学生在小学期间(六年)能掌握一项球类运动技能、一项棋类运动技能和一项器乐演奏技巧,并会写一手漂亮的硬笔书法。以科技环保社团为例,主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践调查,已有数十篇调查报告获区级以上奖励;社团成员王乐吟被评为“全国地球小卫士”,还在全国、省、市有关“地球小卫士”的表彰会上作了《节约方寸地,为人也为己》的报告。

三、反思:德育品牌建设需要有内涵

学校历经三十多年的德育品牌建设,已经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反思建设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品牌建设要有文化内涵

文化在特色品牌的创建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学校一直在思考如何体现学校历史文化的积淀、经验的积累,同时又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学校提出了“生活自理、言行自律、学习自主、身心自强”的理念,并将其写进了学校章程,编进了校歌,张贴在校园的醒目之处。久而久之,这一理念成为了全校师生共同坚守的信念和行为准则。学校还注重传承本土文化。在“潮文化”的熏陶下,学校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了“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弄潮儿精神。

2.品牌建设要有教师介入

在提升品牌内涵丰富性的进程中,要努力提高每个教职员工对品牌建设的认识与理解,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其积极投入到品牌建设过程中。学校从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着手,将全体教师列入了以“四大杯赛”为载体的“四大工程”。即以五年内新教师为主的强基工程(春芽杯),以男45周岁以下、女40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为主的砥柱工程(春华杯),以老教师为主的秋实工程(秋实杯),以区级及以上教坛新秀、优秀教师为主的名师工程(名师杯)。

為促使教师们产生主动学习、要求锻炼的迫切愿望,学校提出了“1+1+3”名师培养模式,为第一梯队骨干教师“搭台唱戏”,为第二梯队教师外请城区支教教师指导,为第三梯队教师在校内请师傅。学校还十分重视教师的精神追求,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倡导、努力塑造“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弄潮儿精神;注重弘扬人文精神,倡导团结、合作、互勉、理解、相互支持,努力营造尊重信任、合作关心的校园氛围。

3.品牌建设要有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有效的制度体系,将学校的日常工作都纳入制度常规中,形成一定的规范力,是提升品牌内涵丰富性的有效保障。

一方面,学校不断变革规章制度,努力形成充满人文关怀的制度文化。具体而言,从制订办学章程入手,先后三次修订完善规章制度,提出了教育服务规范、程序、评估和奖惩标准等,建立学校和个人发展的愿景,充分体现了学校的人本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真正做到依法治校、规范办学,从而促进了学校品牌建设的有效实施。

另一方面,学校建立了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德育工作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特色工作管理队伍的建设直接影响着品牌建设工作的成效。在德育工作管理过程中,需要科学组织参与德育工作的各种人员和各方面的力量,努力形成合理的管理网络、层次结构,建立起协调工作关系的系统。

品牌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学校对品牌建设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还会继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前行。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少先队社团德育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少先队助力“双减”,实践活动在校内校外如何“双加”
加入少先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国际青年节少先队总检阅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社团少年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