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语文课中学生的学习起点

2019-11-07 01:42徐再传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19期
关键词:种花彼得起点

徐再传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这句话强调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一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准确把握难度,则课堂将如行云流水,听课也会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如果起点过高,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茫然不知所措;如果起点过低,会使学习缺乏挑战,学生的兴趣降低,难以进入深度学习。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对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一、起点过低使学习浮于表面

教师的思维会有惯性,教材内容可能有滞后,因此,当教师只从教材或课堂目标出发分析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时,可能会低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金子》一课时,讲到“彼得若有所悟……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这一部分时,要求学生尝试添加一些感叹词语。于是,学生纷纷造出了这样的句子:“哎,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噢,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哈哈,这土地很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教师设置这一任务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变换感叹词,学习使用感叹词,同时体会淘金者彼得发现新奇事物的惊喜。然而实际上,这样的感叹词训练更适于三年级的学生,对已经掌握了感叹词用法的四年级学生来说,这一任务过于简单了。此外,这一部分的感叹词适用范围较广,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起点过高使学生不知所措

“备学生”是教师备课中的重要一环,然而一些教师往往只凭主观臆想进行预设,与学生的实际水平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从而造成教学过程中的失误。如在《金子》一课,在讲到“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这一部分时,虽然不同的教师都抓住了相同的词语展开教学,但效果却并不相同。一位教师提出了“彼得会做些什么”的问题,并給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组提示语“太阳刚刚升起,彼得……”“夜幕降临……”“炎炎烈日下……”“风雨袭来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并选择其中一两个情境写下来。教师认为在这样的提示下,学生可以写得很精彩。然而,由于缺乏实际劳动和生活经验,学生一脸茫然,无法完成生动的描写。这种情况就是教师高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导致以为“学生知道”和学生“真的知道”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使教学活动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找准起点使教学高效展开

1.找准起点,帮助学生“管中窥豹”

在《金子》一课的字词教学环节,一位教师向学生出示了以下两组词语:

(1)买地,淘金,蜂拥而至,坑坑洼洼,埋头苦干,扫兴

(2)松软,倾盆大雨,绿茸茸,若有所悟,美丽娇艳

教师先请学生正确读出这两组词语,而后向学生提问:“第一组词语与彼得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是讲彼得淘金的”;教师又追问:“第二组词语与彼得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是讲彼得种花的”。教师从词语导入教学,对词语进行了巧妙的分类,引导学生通过词语适当归类,进而顺利地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了课文主旨,取得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这一教学设计既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现状,又略高于学生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提高应用技能,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运用的目的,实现了一举两得。

2.找准起点,提升学生的潜在能力

在讲到课文中淘金的环节时,一位教师先让学生找出有关段落,读一读,画一画,再根据彼得的动作,体会彼得的人物特征,学生最后找到了答案——勤劳;而另一位教师则恰好相反,他请学生在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彼得是个勤劳的人。从表面看,这两种教学方式的教学目标是一样的,即通过对文字的读悟,体会彼得勤劳的特征,但教学效果却并不一样。前者通过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准确估计,鼓励学生在与文本交流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总结和提炼,是一种更主动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概括能力;而后者则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学生依据已知结果(勤劳)在文中找证据,属于按图索骥,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较差。当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准确估计时,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就可能不恰当,影响教学效果。

3.找准起点,引导学生享受学习乐趣

在教学“彼得若有所悟”这一节时,一位教师基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了常规教学策略,着重强调了两个问题,一是“若有所悟是什么意思”,二是“彼得悟到了什么”。但另一位教师则向学生提出了“彼得是根据什么悟到了什么”这一问题。事实上,这一问题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其所需要的思维水平与学生现有水平相差较大。因此,笔者起初对这一问题的设计表示质疑。然而就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教师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梯子”。他向学生出示了“雨”“草”“土”“花”等字,引导学生根据这几个字来思考,彼得“根据什么悟到了什么”。在这一提示之下,学生的思维又立即活跃了起来,并开始踊跃地回答问题:彼得根据一场大雨过后,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悟到了这块土地很肥沃,可以用来种花……这样,教师通过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线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发现的喜悦。

同样,在“全部精力”这一节中,该教师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开展教学。在让学生想象彼得付出了哪些精力时,他为学生提供了“热了,彼得就……”“渴了,彼得就……”“饿了……”“累了……”“脸……”“手……”等线索,学生根据书上的插图,很快回答出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非常开心。由此可见,教师应充分预估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更高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同时在合适的时机为学生提供恰当的线索,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

总之,语文课堂中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先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基于学习起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使之与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形成一定的距离,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跨越这段距离,达成学习目标,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能使学生享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种花彼得起点
彼得,彼得,吃南瓜
种花种蝴蝶
彼得潘
彼得潘
六月·起点
五彩缤纷的花园
疯狂迷宫大作战
阳台种花陋习
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