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峪河上游生态治理工程设计

2019-11-08 09:34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9年3期
关键词:谷坊水窖设计标准

陈 刚

(山西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 风峪河上游概况

风峪河流经晋源区,属汾河一级支流,也是太原市区的一条主要河流。发源于太原西部边山,流域面积56.7 km2,流域长度18.2 km,平均纵坡26‰。其中,平原河道长8.2 km,平均纵坡9.14‰。该河属于季节性山洪河道,整个流域均在晋祠泉域范围内,以店头村为界,下游区域为晋祠泉域的重点保护区范围,上游区域为一般保护区范围。

风峪河流域上游地貌大部分为砂页岩土石山区,有多处采石场,地表部分面积裸露,多数为树林、密灌。据调查,流域上游需治理区共有一级支沟108条,二级支沟226 条,沟壑密度9.6 条/km2。

风峪河流域上游土壤为山地黄土质褐土性土,有较薄的腐殖质层,土体砾石含量较多,土层厚度小于50 cm,肥力中等,土地干旱缺水,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据调查,流域上游植被覆盖率达86.9%,现有植被大多为人工林和灌草,乔木林以刺槐、油松和侧柏为主,灌木有蚂蚱腿子、小叶鼠李、黄刺玫、沙棘和山桃,经济林有苹果、梨树、核桃和杏等,草种有蒿草、白羊草等。

2 风峪河上游的水土流失与治理现状

2.1 水土流失状况

风峪河上游区域的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伴随重力侵蚀,溯源侵蚀是沟道延伸的主要形式。区域水土流失面积22.85 km2,其中,轻度侵蚀7.90 km2,占34.57%;中度侵蚀8.73 km2,占38.20%;强烈侵蚀3.10 km2,占13.57%;极强烈侵蚀1.71 km2,占7.48%;剧烈侵蚀1.42 km2,占6.21%。年均土壤侵蚀模数3 693 t/km2,总体土壤侵蚀程度属中度。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其自然因素主要为暴雨,人为因素主要为开矿弃渣与破坏植被。

2.2 水土保持现状

经过多年努力,至2018年底,区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7.32 hm2,其中,修建水平梯田43.56 hm2,营造乔木林105.68 hm2,灌木林408.44 hm2,封禁治理89.64 hm2,有效缓解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2.3 目前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区域林草植被覆盖率较低,难以控制水土流失;二是沟道拦挡工程较少,雨季河水泥沙含量大,淤积下游影响行洪;三是耕地和经济林配套灌溉设施不足,生产潜力难以充分发挥。

3 风峪河上游生态治理的必要性和工程建设任务

3.1 必要性

风峪河等太原市区内的9 条河道,分别连接东山、西山,这是太原市的两道生态保护屏障。为了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需从源头上治理消减洪峰,降低上游洪水对下游的威胁。从源头的水环境治理入手,通过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障河道恢复生态基流,促进河流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进一步改善汾河水质,为晋祠泉水复流奠定基础。

3.2 工程建设任务

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缓洪拦沙,减少流入汾河的泥沙,降低下游洪水总量;改善风峪河生态环境,营造新的生态景观,改善太原中心城市周边风貌,提高环境承载力;有效蓄存利用汛期洪水,恢复生态基流,促进河流恢复生态功能,并对晋祠泉进行补水;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

4 生态工程建设规模与工程设计

4.1 工程建设规模与设计标准

根据风峪河上游生态现状,结合建设目标与任务,确定2019年新增生态治理面积2 118.76 hm2,具体分项规模与设计标准如下:

4.1.1 水保林工程

改造水保林2 089.01 hm2,均为乔木与灌木林。其中,包含原有的其他林地235.48 hm2,灌木林地1 743.14 hm2,其他草地0.10 hm2,裸地110.29 hm2,均通过新造或补植改造为乔木林和灌木林。

4.1.2 水窖工程

修建水窖70 座,同时配套建设供水管线,保证经济林的灌溉需水和水保林的补植用水。水窖一般采用10 a 一遇24 h 最大暴雨设计,道路区水窖采用10 a 一遇6 h 最大暴雨设计。

4.1.3 谷坊工程

修建石谷坊232 座,设计标准为20 a 一遇6 h最大暴雨。

4.1.4 滚水坝工程

修建滚水坝7 座,设计标准为10 a 一遇24 h 最大暴雨。

4.2 生态工程典型设计

4.2.1 水窖

根据灌溉要求、汇流情况以及道路排水沟情况,进行水窖布设。在林地范围内,根据地形及道路情况确定水窖的位置,水窖容积选择30 m3和50 m3。

(1)来水量计算。根据水窖控制的汇水面积,按下列公式计算来水量:

式中:WL——年来水量,m3;

F——集水面积,m2;

H24——设计标准为10 a 一遇24 h 最大暴雨量,取91 mm;

φ——径流系数,采用当地经验值0.45。

(2)水窖容量计算。采用下列公式:

式中:V——水窖容量,m3;

W——10 a 一遇暴雨24 h 径流量,m3;

Vs——设计清淤年累计泥沙淤积量(按3 a 计算),m3;

K——安全系数,取1.2-1.3。

(3)泥沙淤积量计算。采用下列公式:

式中:Ms——年土壤侵蚀模数(按治理前的土壤侵蚀模数考虑),取2 000 m3/km2。

经计算,集水面积为800 m2时的水窖容量为48.80 m3,因此确定修建50 m3水窖的集水面积以不超过800 m2为宜;同理,30 m3水窖的集水面积以不超过500 m2为宜。

4.2.2 谷坊

根据确定的谷坊设计标准,以其中一小沟道(典型沟道)的谷坊群为例进行典型设计。该沟长度为196.47 m,高差30 m。

根据当地条件,谷坊宜选择浆砌石结构,坝高4.5 m,顶宽1.5 m,迎水面坡比1∶0.2,背水面坡比1∶1,溢洪口布设在坝顶。谷坊底部设结合槽,尺寸为1.0 m×0.5 m;谷坊下游沟床布设干砌石护坦防冲,长度为10 m。为防止不均匀沉降及热胀冷缩对谷坊的破坏,谷坊坝长间隔10 m 设置一道伸缩缝。谷坊坝上布设排水孔,背水面设反滤。

4.2.3 滚水坝

滚水坝工程级别为1 级,在其中一级支沟的沟道中段(典型沟道)设4 座滚水坝,控制流域面积4.80 km2。典型设计如下:

滚水坝选择浆砌石结构,坝高10 m,顶宽2.5 m,埋深2 m,脚趾宽1 m、高1 m,迎水面坡比1∶0.3,背水面坡比1∶0.75(见图1);滚水坝下游沟床布设浆砌石护坦防冲,长度为10 m;为防止不均匀沉降及热胀冷缩对滚水坝体的破坏,坝段间隔10 m 设置一道伸缩缝;滚水坝上布设排水孔,背水面设反滤。

图1 滚水坝坝体断面图

滚水坝溢流段堰面曲线采用幂曲线,方程为:x1.85=3.171y。上游边坡1∶0.3,下游边坡1∶0.7,底部最大宽度10.5 m,上、下游齿墙深1.0 m。为了增加溢流面的抗冲性能,溢流面用C30砼浇筑,厚0.5 m。采用挑流消能,挑流半径2.12 m,挑射角21.41°。浆砌石护坦长12 m,护坦宽34 m。

4.2.4 造林

对现有的其他林地和灌木林进行补植,同时改造一部分其他草地和裸地为有林地,树种采用油松、侧柏、山桃、山杏、塔桧和火炬树等,株行距2 m×2 m。

根据地形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整地方式。地面坡度小于15°时,采用块状整地;地面坡度15°-25°时,采用水平阶或水平沟整地;地面坡度大于25°时,采用鱼鳞坑整地。

整地规格:(1)水平沟。沟长4-5 m,上口宽1 m,底宽0.5 m,沟间土埂宽度0.54 m,间距2 m;(2)水平阶。阶宽1.2 m,阶长4-5 m,间距2 m;(3)鱼鳞坑。尺寸为1.0 m×0.6 m×0.6 m,栽植坑尺寸为0.6 m×0.6 m×0.6 m。

由于该流域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应在8-9月份提前整地,利用坑穴蓄积水分,在次年4-5月份进行栽树。主要栽植技术详见表1。

表1 风峪沟上游生态治理宜选树种造林技术表

5 生态治理效益分析

规划设计的生态工程实施后,风峪河流域上游的水土流失治理度和生态质量将大大提高,林草覆盖率将提高到89.80%。据测算,治理区年保土能力可达31.79 万t,年增加蓄水量344.22 万m3,新增水面面积28.71 hm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有利于野生动物的繁衍,减轻面源污染和下游的防洪压力,并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场所,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谷坊水窖设计标准
母亲水窖二十周年
近二十年谷坊研究进展
西藏地区沟道治理中谷坊应用实例浅析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隔震设计标准》的公告
浅谈预制装配式建筑的BIM设计标准
居家适老环境设计标准建议(摘要版)
新型混凝土钢丝网薄壳水窖的设计及施工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节能量估算
辽东山区沟蚀治理新技术
——石柳谷坊
无量山泉润华叶——云南省南涧县烟草公司小水窖建设大旱之年显神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