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杨 曹 伟
(1 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心 2 山西省水资源管理中心)
利贞寨淤地坝地处介休市西北义棠镇利贞寨村,坝址坐标:东经111°48′27″,北纬37°01′33″,距市区约20 km。坝控流域属黄河水系的汾河一级支流,控制面积3.05 km2。该流域主沟道长约3.3 km,支毛沟共16 条,沟壑密度2.7 km/km2,沟道平均比降2.9%。据介休市气象站观测资料,年均降水量465 mm,汛期高度集中,7-9月份降雨量占到年降水量的72.7%;最大24 h 暴雨均值60 mm,易形成短历时洪水,并含有大量泥沙。
利贞寨淤地坝由坝体和放水建筑物(卧管、涵洞)“两大件”组成,筑坝材料为黄土,坝型为均质碾压土坝。坝高17.3 m,坝长114 m,库容大约在50-100 万m3之间,从坝高和库容来看属大(2)型骨干淤地坝。设计洪水标准为20 a 一遇,校核洪水标准为200 a 一遇,设计淤积年限为15 a。由于当地暴雨集中,淤地坝设计洪水标准较低,极易遭遇超标准洪水。当遭遇到超标准洪水时,因未设置溢洪道放水建筑物,该淤地坝往往会发生洪水漫顶,甚至导致溃决[1]。
据经验,土石坝的溃决方式一般为逐渐溃决。本次研究主要考虑两种溃坝方式:一是校核洪水位下的逐渐溃坝;二是特殊情况下(地震或战争)的瞬间全溃。
溃口流量计算,采用土石坝溃坝统一公式[2]。
式中:Qmax——溃坝峰顶流量,m3/s;
H0——溃坝前上游水深,m;
g——重力加速度,9.8 m/s2;
λ——流量参数;
W——坝内洪水量,万m3;
bm——口门宽度,m;
K——冲刷系数;
φ——土质系数;
E——坝体横断面积,m2。
式中:σ、m、f 分别为沉溺系数、断面形状参数和堰高比;n2、n4、n6分别为指数;e 为堰宽比。
峰前流量过程线计算公式:
峰后流量过程线计算公式:
式中:q——峰前流量,m3/s;
Qm——峰前库区洪水量,万m3;
βm——溃坝处最大水深比;
H——峰前坝前水深,m;
W总——总库容,万m3;
ρ——洪水平均体积含砂量,%;
n——库容指数,该指数值一般为2-2.5,本文取n=2.3;
τ——时间,s;
图1 逐渐溃坝流量过程线
由于溃口不断增大,流量也在逐渐增大,当溃坝147 s 左右时,流量达到峰值,而后开始逐渐减少;校核洪水位下逐渐溃坝最大下泄流量为622.87 m3/s,总历时1 860 s 左右。图2所示的为瞬间淤地坝全溃情况,溃坝流量过程在开始时达到峰值,随着大量洪水下泄,坝内水位不断降低,溃坝流量随时间延长也在逐渐减少;瞬间全溃的峰值流量,最大可达到2 218.23 m3/s,历时270 s 左右。
水动力数学模型的基本控制方程是二维浅水方程[3]。
(1)连续方程:
(2)运动方程:
W′总——峰后洪水总量,万m3;
H′0——峰后坝前洪水水深,m。
放空时间按下式计算,近似n=2.5 时:
式中:D2(ξ1)查表为2.495。
根据相应的n 值,查《溃坝水力学》专著中的表3-8 至3-13 可得,再根据以上公式,即可求出峰后流量过程线。
图1所示的为淤地坝逐渐溃决模拟情况,开始
图2 瞬时全溃流量过程线
式中:h——水深,m;
x、y——横轴和纵轴坐标;
t——时间,s;
g——重力加速度常数;
u、v——x 和y 方向沿垂线平均流速,m/s;
f——柯氏力系数;
ρ——洪水密度,kg/m3;
ρa——空气密度,kg/m3;
cw——风的摩阻系数;
w——实时风速,m/s;
Ex、Ey——x 和y 方向的涡粘系数;
在控制方程的求解过程中,使用有限体积法进行离散,采用三角形网格;时间积分采用显式欧拉格式;计算中采用干湿网格方法对浅滩进行考虑。
模型构建的基本内容包括:地形数据导入及地形制作、地形网格的划分、设置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等。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在本次溃坝洪水演进模型建立过程中,不考虑风、浪、温度、盐度等因素的影响。
图3 网格划分图
利贞寨淤地坝下游地区的地形数据,以美国SRTM(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数据库中下载的数字高程为基础,确定大致行洪范围,划定模型边界,并对计算区域用不规则三角形剖分;然后对散点图进行内插,得到模拟区域的地形文件。模型网格划分图如图3所示,共计13 925 个三角形网格。
建立模型时,选定利贞寨淤地坝坝址处为入流边界,入流边界条件为溃坝流量过程,下游则为自由出流的开边界。模型模拟初始时,下游模拟区域无水流,软件中的初始条件水位设置为模拟区域中地面高程最低值。设置网格计算时间步长10 s,总计算步数为360 s,即模拟1 h。洪水演进过程中,淤地坝下游模拟区域中的水位会发生涨落,因而存在着动边界,需要在设置中添加干湿水深,以保证模型计算连续不中断。其中:干水深设为0.005 m,即计算过程中若某一区域水深小于干水深值,则该区域不参加计算;湿水深为0.1 m,即计算过程中某一区域水深大于0.1 m,则该区参与计算。
为了直观表现坝下游区的水深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在坝下游淹没区选取了3 个特征点T1、T2、T3(分别距离淤地坝1.07 km、2.89 km 和4.32 km)。由图4可以看出,在逐渐溃坝情况下,距离坝最近的T1点洪水到达时间较短,最大水深约4.2 m;随着下游地区与坝距离变远,洪水到达时间变长,淹没水深变小,急骤性洪水损害逐级减弱。由图5可以看出,在瞬时溃坝情况下,距离坝最近的T1点洪水到达时间较逐渐溃坝情况下有所提前,但是最大水深变浅约为3.4 m,其他情况与逐渐溃坝较为接近。
图4 逐渐溃坝特征点水深过程线
图5 瞬时溃坝特征点水深过程线
通过统计模型计算的输出结果,对比两种溃坝工况下溃坝后10 min、30 min、1 h 的淹没范围,逐渐溃坝下对应的淹没面积分别为0.21 km2、1.12 km2和1.81 km2,瞬时全溃下对应的淹没面积分别为0.21 km2、0.61 km2和0.91 km2。
本文采用水量平衡法来验证模型合理性,验证过程如下:
根据计算出的溃口流量过程,算出溃坝后不同固定时间内下泄的水量,然后同模拟下游淹没的水量进行比较,求出两者误差。验证结果见表1。根据水量验证结果可知,溃口流量过程线计算的水量与模拟结果中的淹没地区水量,最大相对误差为3.27%,各时间段误差均在允许范围之内。由此可见,上述溃坝模型能较好地反应溃坝洪水演进特性。
表1 水量平衡验证模型结果表
(1)以利贞寨淤地坝为研究对象,计算出两种不同溃坝情况下的溃坝流量过程线,并利用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对淤地坝溃坝后的洪水演进过程进行模拟,模拟出了溃坝后不同时间段洪水的淹没范围、水深等结果。经验证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精度,能够较好地应用于淤地坝溃坝洪水演进模拟。
(2)目前,山西全省共建有淤地坝4 万余座,数量多且建设时设计洪水标准偏低、配套工程不完善,若运行后如果疏于管理,将会导致溃坝风险。淤地坝一旦溃决,将对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利用数学模型模拟溃坝后洪水的演进,可以科学评估溃坝的影响范围及程度,为淤地坝的防洪减灾提供技术支撑,对我省淤地坝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