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家族微信群的情感维系
——基于一个藏族家族微信群的考察

2019-11-08 09:48余姝满
视听 2019年11期
关键词:族人信群群里

□ 余姝满

一、研究缘起

随着技术赋权,微信群将五湖四海的家族族人聚集在一起,原本基于地理因素而形成的“线下”空间活动变成了“线上”空间实践,家族族人通过分享视频、文章、语音、文字、表情包等传递信息、抒发情感、分享故事、表达观点,实现了“线上”的重聚与交流。

笔者没有进入本文考察对象让柏启扎群之前就听闻周围的亲戚讲到过这个群,一些琐碎的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如2018年的春节,在外工作、求学、创业的让柏启扎后人,从上海、拉萨、成都等地回到盐源,除夕之夜一起围坐在“火铺”上,端起酒杯、唱着酒歌、拉着家常,尽欢之处跳起锅庄,这样的场面被在场的人录成视频发到了让柏启扎群里。尽管当时身在异处,但是笔者被视频中浓浓的情意感染,作为一个有着让柏启扎血统的外姓人,想走进这个群、了解这个群的想法就这样产生了。

本文通过对一个少数民族家族微信群的线上考察,基于互动仪式链的理论视角,探究家族微信群中的日常互动如何增强和维系家族情感,微信群的成立以及日常互动对家族族人意味着什么或者说作用是什么。

二、研究综述和理论框

仪式是宗教的实践过程,也被称为“行动中的信仰”(beliefinaction)①,其重要性得到了宗教学和人类学界的长期关注。

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都对“仪式”进行过诸多研究和论述,仪式与宗教的关系紧密相关。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宗教中的仪式活动要远胜于信仰体系本身,并认为仪式作为一套行为准则被集体成员所接受,不仅具有神圣性,还能够凝聚集体的力量。

格尔兹把仪式看作是一种文化表演,仪式的宗教表演“是宗教观点的规定、具体化和现实化”②。在语言学领域,俄罗斯语言学者卡拉西克认为“仪式是由传统固定下来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序列”③。

欧文·戈夫曼则从微观角度研究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动仪式。他将仪式看作一种表达意义性的程序活动,一种行为规则,将仪式从宗教范畴扩展到日常生活之中。

柯林斯继承了戈夫曼的思想,并发展出完整的互动仪式理论,认为互动仪式的关键在于“参与者情感与关注点的相互连带,产生了共同的情感/认知体验”④。他指出互动仪式的四个主要组成要素或起始条件:1.两个及以上的人聚集在同一地点;2.对局外人设定界限;3.参与者将注意力聚焦在共同话题和活动上;4.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本文以互动仪式理论作为理论工具,对考察对象进行分析。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让柏启扎家族微信群

据家族中的老者讲述,让柏启扎是四川盐源县藏族人的一个家族姓氏,汉姓为杨。这支藏人的祖先生活在“流淌着雪水”的地方,根据家谱和口口相传,应该是青海的果洛地区。云南普米族的语言、宗教、服饰等与这支藏人基本一样,两者存在交织。

2017年,让柏启扎家族健在的最年长者YPC 的小儿子YMK 组建了让柏启扎群。这是一个藏族群体的家族微信群,属于让柏启扎这个家族的人才可以进入,入群标准基于血缘宗族关系。他说建群的初衷很简单,让柏启扎群是一个大家族,亲戚与亲戚之间以前是通过电话联系,现在通讯更方便了,可以通过微信联系了。很多农村地区的亲戚记不住号码,通过微信联系更方便一些,一些家族内部的大事可以在群里通知。

该群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让柏启扎微信群将文化水平、经济收入、社会身份、地理位置、职业背景存在差异的族人聚集在一起,群成员更具差异性和多样性,同时这个群有着藏族与普米族两种民族文化、情感和身份认同的交织。除此之外,这个家族生活在一个民族杂居的地区,各种文化交融性很强,本民族文化面临衰微和消失的危机。

目前该群(不包括笔者)共有家族族人68 位。

(二)研究方法:网络民族志研究法与线上访谈法相结合

学者孙信茹认为:“网络民族志的研究过程,就是研究者不断和被研究对象建立关系、调整关系并不断探究和适应网络这个独特空间的过程。”⑤笔者于2019年2月28日进入让柏启扎群,进入该群之后,群里并没有任何动静,于是笔者决定默默“潜水”,这样能更好地观察该群的自然状态。该群的互动交流大约为一周一至两次,每次加入互动交流的人数平均为2—3 人。该群互动呈现的是长期持续性的交流,并具有一定的时间节点性。

表1 让柏启扎家族微信群成员访谈对象基本信息表

本次研究共线上采访了11 位让柏启扎家族的成员,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

四、研究发现

(一)从互动仪式论的组成要素解读微信群

1.虚拟的“共同在场”

新媒体打造出的网络空间让家族成员重新聚集在让柏启扎这个微信群里。YMC 至今仍然记得该群刚刚建立之初的心情,她说:“最开始盲目兴奋,(感觉)找到根了。”⑥

微信群的成立有着一种“仪式”感,它成立的意义并不亚于“群”里面分享的内容的意义。微信群的成立实现了在时间、空间上对一个家族的维系,共享着家族的、民族的共同信仰。“群”本身的建立,一下激发了家族族人的情感,实现了家族族人的虚拟“身体在场”。

2.家族微信群的排他性

让柏启扎微信群对局外人设定界限将其排除在外,属于让柏启扎家族的人才能进入该群,因此笔者也是辗转几次才得以进入。尽管笔者认识群里的人,但是他们都不敢轻易将笔者拉入其中,最终得到了群主的同意才进入群里。

笔者进入该群时,该群的人数已经达到67 人,该群中微信备注名基本上是真实姓名,形式为“杨**加藏族名”,但也不全是此种形式,有的直接是汉语式的藏族名字如“索朗扎西”“扎西娜姆”等,有些微信备注名为藏语,有的则直接是杨姓汉族名。总之,微信备注名都体现着其与该群的血缘关系。当然,藏文和藏族名字也体现着该群所具有的民族特征。这种自我表征既有家族性也有民族性,与“他者”形成对比。

群里会对新入群的族人表示欢迎,不同于笔者进入该微信群,4月28日YX 将“拥花(表情)”和“雪域女孩”邀请入群时,有几个群成员对他们的加入表示欢迎,有的发藏文的“欢迎”,有的发汉语的“欢迎”,有的发藏族男子卡通人物的表情包表示“赞”,总之呈现出友好有爱的群氛围。这与笔者进入该群时的情况大相径庭。

3.聚焦共同的话题

该群不是每天都进行微信互动,而是具有时间节点性,话题聚焦于共同的关注点上。

2019年4月26,万玛才旦导演的电影作品《撞死了一只羊》上映,当天晚上YF【ZL】转发了一条微信链接,这是一条关于电影《撞死了一只羊》和《戎肯》的影评,前者系藏语,后者为普米族语。4月29日,他又发了一条和万玛才旦有关的微信链接。

2019年5月12日是母亲节。《慈祥的母亲》是藏族歌手亚东的歌曲,在让柏启扎家族里传唱甚广,可见“母亲”在大家心目中是崇高和伟大的。当天算是群里比较热闹的一天,“厨师长”发了一个“此沙画,献给天下母亲”的视频之后,大家开始在群里送祝福,YMK[LKT]晒出了和姐姐、妈妈一起小酌的照片,“雪域的女孩”连发几张身穿藏族服饰、手捧哈达的女性的图片以及一张酥油茶照片并配藏文,通过微信表情图片传达一份祝福。

除了时间节点性的聊天,群里的大多数内容都与民族文化有关。2019年4月11日晚,YF【ZL】分享了一条关于木里旅游的微信链接;5月20日晚,其在微信群里分享了一段来自荔枝APP 的音频“母语解说兰坪大羊场”;6月9日早上,其分享了由康巴卫视拍摄的藏语纪录片《岗日杂塘》。

4.情绪和情感体验的共享

建群之后,群里迎来了一波热聊浪潮,大家开始纷纷讨论家族历史和故事。

YMC 表示:“群主拉我进的群,最开始讨论我们这支人历史的较多,还有就是互相介绍、理清称呼等,传播藏语歌曲的时候较多,后面就多元了。”

YMZ 说:“群里经常发一些家族团聚的照片,过年过节时,大家坐在一起,喝点小酒,聊聊家族的历史,唱唱我们独特的民歌,感觉是那么亲切。”⑦

家族历史的讨论、家族团聚的照片以及节日问候等,这些日常微信群中的互动潜移默化地重塑了家族情感,并在进一步的微信互动交流中加深。不难发现,家族与民族总是无意识地交织在一起,重塑和维系了家族情感,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除此之外,一些看似无目的的闲聊、咨询也在无形之中维系了家族情感,比如有时候在县城的家族族人要去成都,就会在群里问问在成都的族人关于天气的问题,实际上手机上一查就可以知道天气预报,这里的咨询本质上是一种问候和亲密关系的展示。

(二)从输出的仪式结果分析微信群

群体成员间的团结感、个体的情感能量、成员间对群体符号的尊重以及成员间对群体正义道德感的维系,是四种主要的互动仪式输出结果⑧。

1.群体成员间的团结感

微信群的建立和群里的互动交流加强了家族族人之间的凝聚力,形成了一个团结的整体。RQZS 说:“这个群里各行各业的都有,有公务员、做生意的、当兵的、农民。我们建群的目的是有事的时候大家团结起来,这样有凝聚力。”⑨

这种群体间的团结感更是由线下的实际行动直接体现。让柏启扎家族通过联姻等方式,构建了庞大的亲戚群体,这些亲戚有红白喜事时,让柏启扎家族都要集中前往。2019年4月初,YMK 的舅娘在老家病逝,4月6日下午,YZF 在群里发了一条语音:“各位兄弟,大家有要去曹幺舅家的吗?把我带上哈。”⑩YMK 回答:“哥哥!好久下来啊?”⑪,YZF 回说:“我才回盐源。”又问道:“XK,你在成都还是盐源?”⑫YMK 回答说:“大哥大哥,我在泸沽湖。”⑬

微信群建立之后,通知红白喜事的便捷性促进了家族行动的统一开展。“奔丧的形式还是按着传统在走,一般都是家族内部统一行动,一旦有需要,让柏启扎家族就约定好时间、地点,准备好奔丧需要的东西,集体前往,这也是建立微信群之后比较方便的事情。”⑭群主YMK 这样说。

微信群通知信息的便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家族的力量,它保证了信息通知的及时性,能够及时准备相关事宜,让群里的族人可以快速行动起来。

2017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并留学韩国的让柏启扎后代ZCNM 举行订婚仪式时,通过微信群召集,让柏启扎家族的每个分支都选派了代表参加。一个订婚仪式就是一场家族聚会,大家穿上民族盛装,唱起藏歌,跳起锅庄舞,表达对新人的祝福。2017年12月6日是RQZS 大婚的日子,其通过微信群发出电子邀请函,让不能参加婚礼的亲人同样可以送上祝福。

从“线上”到“线下”的实际行动可以看成是仪式输出的结果,即群体情感的维系与凝聚。同时,葬礼和婚礼本身体现了民族和家族的习俗,也是一次真正身体在场的“仪式”实践,是具体情境中的互动仪式。

2.个体的情感能量

微信群的建立,激发了家族族人的个体情感,他们意识到个体与家族的紧密关联,并由此产生了一种自豪感、使命感。个体的情感被激发,在群里积极分享和互动。

“虽然不会藏语,但是我对祖先充满敬意,身为让柏启扎家族的一员我很自豪,加入群感觉融入了这个大家庭,不论身处何方,我都是让柏启扎家的人。”⑮YMC 表示。YMZ 也感慨:“现在让柏启扎家族的子孙遍布全国各地,青海、四川、云南都有。虽然我们互相不认识,但是我们沸腾的血液中,仍然存在着民族自豪感、家族荣辱感。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家族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为家族的发展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⑯

3.成员间对群体符号的尊重

作为一种姓氏符号,“让柏启扎”如一条线,将家族族人串连起来,重塑了家族情感,增强了族人之间的凝聚力。

在微信群的日常聊天中,表情包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让柏启扎微信群中的一些表情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其往往由卡通人物与藏语一同构成,有的则是穿着藏族服饰的女性卡通人物和男性卡通人物,有的是GIF 动图真人男女身着藏族服饰。

对具有民族特征的微信表情包的使用,体现了族人对民族符号的尊重与认同。柯林斯的仪式输出的四种效果之间是相互交织的状态,表情包是一种符号,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促进群体之间的情感不断加深。

4.成员间对群体正义或道德感的维系

根据柯林斯的互动仪式理论,仪式结果除了个体情感的迸发、群体团结的加深,还有对破坏规则的正当愤怒。

在让柏启扎群中沉默属于年轻人,狂欢属于年长的人,这种话语权的分配像是群里的默认规则。让柏启扎微信群里的秩序与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讲到的“长老统治”似乎有点相似,年长的人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就是说在群里的发言更为积极,主导着群里的话题设置,传统的辈分等级在这里重新被构建。

YZF 是群里一位年长的人,按辈分来算,是一位有着权威性的家族长辈。他经常在群里发言,发的内容大多为一些节日的祝福或国家大事、社会新闻,以及一些心灵鸡汤。除了话语权的分配规则,传播正能量和民族文化也是该群某种无形中的共识。

该微信群里偶有失序的时候,一些家族族人会在群里转发一些垃圾微信推送,如一些垃圾红包,尽管没有人会及时批评或者指责,但是有家族族人会自觉维护群里的秩序。YZF 除了在群里活跃发言,对群的管理也有涉及,尽管他并不是群主。4月9日20:52,YZF 在群里转发了一则关于微信群管理的通知,内容大致是微信群要自觉、自律、自警、自醒,并有十点要求。实际上,YZF 在群里分享的东西可能在年轻人看来没那么有“营养”,但是也没有人表示不满或者提出意见,这体现了对长辈话语权的维护。

群里的一位年轻人RQZS 在微信采访中说:“为啥子年轻人不说话?这个群里面的老一辈都很会说,有时候说得不对会被批评,我们选择更多听老一辈说,听哥哥、听长辈说,他们有可能说得没有道理,但是我们这个辈分和层次要搞清楚,所以年轻人一般选择不说,年轻人说了会被长辈指点,甚至指责,年轻人一般就在群里听。”⑰

五、结语

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开始从农村走向城市,经过几代人的发展,一个家族的群体既分布在农村、乡镇也分布在城市,家族群体内部的人在文化、经济、职业方面均出现分化。社会身份的差异和地理空间距离的不断扩大,阻隔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但是微信群的出现将此打破,“线上”的重聚和互动维系和增强了家族族人之间的情感,微信成员以虚拟的“共同在场”的方式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以及美好祝福,这种你来我往的互动仪式引发了族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并由此引发“线下”的实际行动。

微信群中的互动交流拉近了家族族人之间的情感,婚丧嫁娶的现场既是家族团结的体现,也是促进家族情感加深的“线下”实践,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微信群的存在是发生线下实际活动的助推器,而不是只悬置于“空中”的平台,观照了人们现实中的日常生活实践,有着深刻的意味和意义。

注释:

①彭文斌, 郭建勋.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理论学派述论[J].民族学刊,2010 (02):13-18+160.

②[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139.

③张洁.仪式与仪式话语研究的发展与演变[J].现代交际,2018(06):111-112+110.

④⑧[美]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5-173.

⑤孙信茹.线上和线下:网络民族志的方法、实践及叙述[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11):34-48+127.

⑥⑦⑨⑭⑮⑯⑰内容来自微信线上采访整理稿

⑩⑪⑫⑬内容来自微信群

猜你喜欢
族人信群群里
奶茶群里戏精多
(21)新航线
金主爸爸的炫酷
警惕以微信群为媒介的诈骗
假如亡国之君有微信群
一滴水
海西诗享微信群
人兽表演
在线研讨:教师专业思考的引发和深入——从“扬州历史教师”微信群的一次争论说起
重建了506次的大索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