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锢与解放:从《图画新闻》看晚清社会对女性形象的建构

2019-11-08 09:48
视听 2019年11期
关键词:图画

□ 黄 雨

一、资料收集

本文以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光绪老画刊——晚清社会的《图画新闻》”为研究对象,从282 篇文章中抽取了64 篇以女性为主的新闻报道,并对这64 篇文章进行统计分析,梳理出该画报呈现的几种女性形象。

二、《图画新闻》对女性报道的外表分析

(一)女性的年龄结构

表1 《图画新闻》女性年龄结构表

通过对《图画新闻》中出现的女性的年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女童的出现频率最低,只在第三册和第四册出现,仅占5%;在有关女性的新闻报道中,青少年女性占比最高,约为76%;而中老年女性的比重则约为19%。通过各个年龄段的女性占比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青少年女性是《图画新闻》关注的重点,是其最普遍的报道对象。

(二)女性穿着打扮

图1

图2

图3

《图画新闻》对女性穿着打扮的呈现多以传统的中式服装为主,都是长衫长裤,发型也多为盘在脑后的传统发髻,如图1、图2。即便是当时的学生,也是穿着传统的衣服,发型和传统的女性装扮也并无差异。在一篇介绍瑞典女性“吐蛙奇病”的报道中,对欧洲国家女性的穿着打扮的描绘和中国女性有着显著的差别,在房间装饰上也有明显的不同,如图3。

三、《图画新闻》对女性形象的内涵分析

(一)女性的类别

1.作为“大多数”的普通女性。通过对《图画新闻》中女性形象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普通女性占据最大的比例,约为40%;但这些普通女性却很少以积极正面的形象出现,大部分是因为见识浅薄而闹出笑话,或者遭遇不幸,或者是违背了丈夫的意愿;还有作为社会风俗改变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出现的,如在“提倡妇女放足之标准”中身先士卒的“绅宦妇女”。

2.遭遇不幸的女性。遭遇不幸的女性在这些关于女性的新闻中占比15%。这些女性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悲惨的受虐者,一类是被诱骗或诱拐者。在这些新闻描述中,受虐待的女性的施虐者往往同样是女性,如婆婆虐待儿媳、小姑子虐待新妇、老鸨虐待幼女等。在传统的伦理纲常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婆作为长辈几乎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在这样的环境下,妇人的反抗就被视为违背伦理,而且在人情高于法理的旧中国社会里,这种施虐行为很可能不会被制裁。另一类是被诱骗或诱拐的女性,《图画新闻》多是描述她们如何遭遇不幸以及遭遇何种不幸,如生命或财产受到侵害而影响其生存。“婚姻中的女人不具有身份的资格,她只是一个关系条件,区分不同的宗族,同时也把它们结合在一个共同但内部分衍的父系身份之下。”①

3.“为人称道”的烈女。以烈女形象出现的女性占据约14%。这部分女性是为传统伦理标准所认同的女性。她们或是在丈夫去世后随其而去,如《命妇殉节》就高度赞赏了女性的这种行为,“夫也殉忠妻殉节,头衔两字各千秋。贪生畏死非豪杰,愧尽当朝尸位流”②;或是在遭遇逼迫时以死相抗。对烈女的描述以描述为夫殉节、刚烈不屈等为主。

4.骇人听闻的毒妇。以毒妇形象出现的女性约占12%,比重较大。在这些新闻的描述中,女性是恶毒的施虐者,以非人道的手段致使别人或伤或残或死,而且这种施虐行为经常发生在家庭的内部,如婆婆虐待儿媳、小姑子虐待新妇。这些在个体家庭内部拥有权威的成员,被描述为不通人情、心狠手辣的毒妇,这样的描述似乎在印证造成女性不幸的是女性自己的逻辑,但是这些新闻没有也无法超越其所在制度和规范本身再进行深入的追问。

5.职业女性。职业女性指拥有自己职业的女性。《图画新闻》中对职业女性的描述只有两则,占比为3%,分别是作为女教员的女性和作为工厂工人的女性。《女教员遇险之从容》中的“贤哉女士,从容坐镇,遇暴不惊,谓非教育之效果耶”③,赞扬了女教员临危不惧的行为,并肯定了知识的重要性。作为工厂女工出现的女性,则为了同伴的利益安危与医生争执抵抗,使名医受辱,体现出一定的反抗性和革命性,这是《图画新闻》中极为少见的。

6.娼妓。以娼妓形象出现的女性约占3%。在《女学界之秽迹》中,娼妓改名入学,影响颇大:“一时舆论哗然,皆以为良贱混淆,黑白莫非,殊于女学前途,大受影响。”④《明珠落水》描述的是娼妓不幸落水去世,“观者莫不怨捞救者之未能尽力也”⑤。其他娼妓形象则是以集体出现的,表达对官员寻访名妓的不满。

7.被观赏的美女。以美女形象出现的女性约占3%。这些女性多是因为自己的外表惹来麻烦。如在《监守自盗》中,“有孀妇崔岳氏之女,颇具姿首,为该屯巡长谷赓虞所垂涎。屡属人风示,谷心终未已。强委禽马,数日后突派多人,将女劫归”⑥。此外还有因为相貌被作为观看和供奉对象的。

8.另类的自由婚姻者。以自由婚姻者形象出现的女性约占3%。女性自主选择婚姻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很不寻常。从《图画新闻》对这类女性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并不接受这种现象。《自由结婚之供词》以审判的方式来判断这段婚姻是否合法合理,“相遇便可携少女同游耶,俩何能辞咎,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辩”⑦。

9.作为知识分子的学生。以学生形象出现的女性很少,仅占2%。从内容上看,这篇报道学生的新闻展示的是女学生见识短浅,不求上进,闹出笑话,“专事铺张,不求功课”。

10.其他。其他女性形象出现在《图画新闻》中的频率并不高,不具有代表性,这里主要指巫婆和身体有残疾的女性。“湖州乌程县瑶头乡,有女巫徐康氏,积贯敛钱,尤能欺骗宦宅男妇迷信。”⑧该女巫对社会风气造成了不良影响,带有欺骗的性质,被游行示众。另一则新闻关于患有侏儒症的女孩无法生存,在集市上展览自己,以此糊口。报道中写道:“前本报曾志特别侏儒一则,不谓又有姊妹花出现,可见辇毂之下无奇不有。”⑨这则新闻主要是关注女孩不同寻常的外貌体格特征,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二)女性出现的场景

根据《图画新闻》的文章描述和配图,可以判断出这些有关女性的新闻报道中女性出现的场景。这里的场景划分主要是室内(家庭的内部)和室外。出现在室外的有26 个,其中有18 个室外场景出现的女性都是跟负面事件相关的,要么是遭遇劫匪,要么是遭遇灾祸,抑或是被拐卖,成为无辜的牺牲品。其余约40 个场景都发生在室内,可见女性的活动范围大部分被局限在室内。

四、《图画新闻》对女性形象的建构

(一)生理性别与刻板印象

福柯认为:“生理性别,无论是男性气质还是女性气质,都是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化的,是话语的产物,是异性恋霸权的产物,它是在性实践和性别实践中形成的。”⑩生理性别就是指女性天生自然的本质,其是相对于社会性别而言的,指女性天生所拥有的特质,如柔弱、体贴、内敛等。女性在生理性别上处于弱势,在《图画新闻》的报道和配图中,女性多是纤瘦柔弱的,遭遇不幸或者受侵害的现象更容易发生在女性身上,这种处于弱势的状态,也让女性成为更普遍的被关注群体。

这些新闻报道中没有清晰的信息源,读者很难知道某件事情是如何发生的,但事件有时间、地点甚至经过,又使事件本身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女性天然的生理上的弱势,加上中国传统礼教对女性的约束,使得女性柔弱的形象更加牢固。在新闻报道中,女性受害者的形象屡见不鲜。

(二)无知妇女与现代女性

在有关女性的新闻报道里,普通女性大都是见识短浅、无知粗陋的形象。当然这和当时社会现实有较大的关联,女性获得教育的机会远比男性少。相对而言,名门望族对子女的教育一直很重视,但在新闻中却很少看见这类女性的身影。新闻集中展现的都是无知妇女的形象,要么把她们塑造成任人宰割的羔羊,要么是凶神恶煞的毒妇,妖魔化了女性,与真实女性的形象相差甚远。

即便是仍处于封建王朝的统治,由于这个封建王朝已经走向末路,以往维系社会的伦理纲常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新生的力量不断壮大,所以,尽管为这个传统封建的社会所不接纳,一些新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兴起,女性从事工作、获得教育、要求婚姻自由等诉求也能在《图画新闻》中得到体现。这些女性在当时的道德观念和评价体系中是离经叛道的,但是却逐渐体现出现代女性的一些特征,这种女性解放的意识已经随着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始在濒临崩溃的末代王朝里萌芽。以现代女性形象出现的女性并不多见,整个《图画新闻》还是延续着对女性的固有观念,女性形象的呈现依然是无知、愚昧、残忍、可怜的。负面形象主导的女性形象与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女性形象共存的现象,是各种力量交织的结果,封建社会濒临解体,新的社会制度还未建立,处于这样社会状态下的人们,既对旧有的社会制度不满,同时又对新的制度满怀警惕。这种交织的矛盾心理就体现在对女性的形象塑造上,既希望女性处于服从被动的状态不动摇,又为人人自由平等的理念所打动,深知这是未来的趋势,但对这种解放带来的不确定和忧虑,使得人们仍然对旧有的三纲五常有所留恋。

注释:

①⑩[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M].宋素凤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54,8.

②刘精民(收藏).光绪老画刊——晚清社会的《图画新闻》(第二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136.

③同上,第二册,第99页;④同上,第一册,第6 页;⑤同上,第四册,第238 页;⑥同上,第二册,第128 页;⑦同上,第四册,第272 页;⑧同上,第二册,第105 页;⑨同上,第三册,第180 页。

猜你喜欢
图画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