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融合研究:回顾与展望

2019-11-08 08:50侯晋龙朱礼才
关键词:体育产业政策融合

侯晋龙,薛 虎,朱礼才

(1.安徽财经大学 体育经济研究所,安徽 蚌埠 233030:2.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逐渐显现,特别是在国家发展方式步入新常态以及高质量发展追求的时代背景下,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导向和实践诉求越发明确和强烈。学界对体育产业融合现象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并成为当下体育产业理论研究的热点领域和体育产业改革实践的重点方向。基于此,为更好地把脉我国体育产业融合研究进程,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实践更好发展,本文拟从产业政策、学术成果、基金项目等维度,对近10年来我国体育产业融合研究进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就体育产业融合政策、概念与分类、路径与模式、动力与效应等热点问题的探讨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一段时期体育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

一、体育产业融合研究进程回顾

(一)产业政策供给分析

产业政策理论认为,市场失灵担忧是政府产业政策供给的主要动力,特别是在非成熟市场环境中,由于市场的主体性、自我修复能力等尚未真正确立和形成,产业政策供给成为政府调控经济运行、实现发展预期的重要工具和必然选择,且其供给强度与市场运行机制的完善程度呈反向关系。体育产业政策是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政府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克服市场缺陷或不完善、增强产业竞争力而制定的有关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法令的总和。从我国体育产业实践考察,管理体制约束、市场发育不全、资源配置垄断、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为政府完善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了机会和合理性空间。

长期以来,由于受国家体育产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约束,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客观上存在供给不足、供给缺位、供给错位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以及新时代体育发展诉求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条件下,体育产业政策供给环境得到前所未有的改观,一系列旨在提振体育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宏观政策陆续出台,并显现出层级高、密度大、力度强、覆盖面广的基本特点,而产业融合作为新时代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转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政策安排已然成为一个“热词”被列入国家一系列体育产业政策当中(见表1)。

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不仅从国家层面明确了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同时以“复合经营”的词语表述,对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出清晰的指导意见;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并正式提出“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诉求。至此,随着后续一系列国家产业政策的出台,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意愿得到不断强化,涉及的产业部门也由早期的第三产业部门内部融合,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跨类融合延展。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配套性产业政策,形成了自上而下,以点带面,由宏观到具体的体育产业融合政策体系。

表1 国家层面涉及“体育产业融合”的主要政策供给一览表

(二)学术文献索引分析

在产业政策和产业实践双轮驱动下,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理论研究渐入佳境。基于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数据库索引,对近10年间“体育产业融合”主题论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2007~2017年,公开发表期刊论文292篇,其中核心/CSSCI论文91篇、博士(硕士)论文数为45篇(图1)。

图1 2007~2017年“体育产业融合”文献发表走势图

从年度发表情况分析,近10年间国内学者对体育产业融合研究领域的关注度呈持续上升态势。2007~2017年度,论文发表量增幅达21.25%、核心/CSSCI论文发表量增幅达24%、博/硕士论文发表量增幅达13%。同时,2016年、2017年两年间论文发表提升速度较为显著,论文发表量分别达到73篇和85篇,其中核心/CSSCI论文为19篇和24篇;博/硕士论文发表量分别达到10篇和13篇。从研究类型分析,研究者更多侧重于基础性研究,此类型论文占比高达90%,而应用性、政策性研究论文明显偏少,占比分别为8%、2%。

因此,从学术文献索引情况分析,随着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环境的改善以及由此引发的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探索,体育产业融合理论性研究得到普遍关注,相关学术论文发表量呈逐年上升态势。同时,由于受到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进程的掣肘以及体育产业融合实践的制约,我国体育产业融合理论研究仍处在启蒙阶段,学者更多关注于内涵、类别、机理等一般性基础理论的探讨,而基于产业发展实际的实证性研究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的政策性研究偏少,使得相关学术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对产业融合实践的指导意义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三)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分析

为进一步把脉体育产业融合研究进程,对国家级及主管部门科学研究基金立项情况进行分析,从另一个层面透视体育产业融合领域研究的关注度和质量。为此,基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网站,查询近10年“体育产业融合”研究方向课题立项情况,结果显示:2010年~2017年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为17项、教育部基金立项数为2项、国家体育总局人文社会科学(软科学)立项数为5项。从基金发布情况看,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体育产业融合”专题研究立项数占据主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家体育总局基金立项数明显偏少,但总体表现为总量偏少、冷中渐热态势。

二、几个热点研究领域的理论评述

近年来,产业融合已成为体育产业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从体育产业融合研究进程梳理,目前研究关注主要集中在体育产业融合政策研究、体育产业融合概念与内涵研究、体育产业融合类型与模式研究、体育产业融合动力与效应研究以及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个案研究等。

(一) 体育产业融合政策研究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制定的有特定产业指向的政策总和[1],而产业融合政策则作为产业政策的子政策,通常包含在相关产业政策当中,是政府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目标而提出的政策主张或制度安排。长久以来,人们对产业政策理论的争议从未中断,其分歧焦点主要体现在需求性和有效性二个方面,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否需要制定产业政策以及产业政策供给是否有效,而核心议题还在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及其边界认知。然而,新结构经济学认为,市场的有效性是以政府的有为为前提的,而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则来自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即政府要基于本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以及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因势利导的向市场提供相关产业政策。因此,从产业政策理论发展脉络考察,产业政策与市场之间从“替代市场”到“市场增进”逐渐走向“共生共容”[2]成为一种趋势。

然而,学界对体育产业政策的关注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且早期的研究路径总体是沿着传统产业政策理论体系维度展开,主要包括体育产业的结构政策、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布局政策、政策合理化以及各子产业政策的探讨。由此,随着体育产业政策理论进程的推进,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的深入化和系统性得以体现。丛湖平等以产业关系政策、运行政策及发展政策为基本政策构架,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五大重要领域产业政策选择展开系统性研究[3]。易剑东等从产业政策演进与环境、产业政策体系、财政税收政策及实证研究的角度,对我国体育产业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认为宏观政策的支持给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而找准体育产业与各产业的对接点是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关键,也是促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突破点[4]。张福彩则从政策与制度创新的角度,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约束、体系构建以及创新路径与策略进行了探讨[5]。郝大伟等以国家层面的11份体育产业政策为研究对象,从基本政策工具和产业价值链两个维度,深入剖析体育产业政策在政策工具选择、实施、反馈中存在的缺失与冲突[6];陈晓峰基于国家治理视域,对体育产业政策的基本属性与内容维度的中国表达进行阐述[7],等等。

在体育产业政策理论性研究渐入佳境的条件下,作为体育产业政策研究的细分领域--体育产业融合政策的相关研究亦引发学者的关注。王家宏、邵伟钰以体育产业与科技融合为视角,围绕管理体制、市场主体、资金保障、政策环境以及人才支撑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其问题存在,明确促进其发展的财政政策取向[8]。张琳、曹卫从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角度,研究分析了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困惑,并针对性提出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设立科学完善的标准体系的政策建议[9]。张琳以国内外滨海体育与滨海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为研究对象,阐述广东省滨海体育与滨海旅游产业融合政策,认为体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长期的扶持政策,但是,目前政府对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如财政政策支持体系、金融政策支持体系等[10]。郭弓以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驱动政策模拟仿真为依据,从系统的高度、动态的视角提炼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驱动政策建议[11]。

总体而言,伴随着国家体育产业政策供给强度提升以及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实践提速,学界对体育产业融合政策理论研究给予一定的关注,但总体数量偏少。从研究范式看,以质性研究和价值判断为主,而对体育产业融合政策的科学性、传导机制、实施效果与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实证性研究则较为少见,缺乏多元化、实证性的政策研究范式。从研究内容看,侧重于融合实践较为明显领域的政策研究,而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所形成的或潜在形成的新型业态的相关政策研究匮乏,研究视野的局限性导致研究成果的指导性和前瞻性不够。从研究趋势看,研究方法更趋多样化,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得到更多的关注;研究内容更趋丰富化,特别是在现代新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发展诉求提质增效的时代背景下,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也为体育产业融合政策理论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体育产业融合内涵研究

Rosenberg(1963)最早从技术视角把产业融合定义为“技术融合”,此后,Gaines、Fa(1998)、Lind(2005)、马健(2002)、周振华(2003)等均沿用了Rosenberg 的技术融合思路。此外,Yoffie(1997)、张磊(2001)、Malhotra,Cupta(2001)、植草益(2001)、厉无畏(2002)、Lind(2005)等分别从产业、产品、市场等不同视角对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了定义。欧洲委员会的绿皮书(Green Paper 1997)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市场等三个角度的重合”。

目前,国外学者虽没有明确提出体育产业融合的概念,但实际涉及体育产业融合现象的研究成果颇丰,研究范式以体育传媒产业(Speed and Thompson,2000;Morse,2001;Daniel D.Covell,2005;)、体育赛事旅游产业(Brad R.Humphreys,1998;Ritchie and Smith,1991;Kang and Perdue,1994)等融合业态较为成熟的微观性实证研究为主流。近年来,随着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进程的加快,我国理论界对体育产业融合现象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人们对体育产业融合内涵的认知也在争论中初步达成共识。程林林最早提出体育产业融合的概念,他认为体育的产业化本质是体育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它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体育扮演的是一种载体或平台的角色[12]。余守文、金秀英认为,产业融合是由于人类需求的不断多样化和高级化,在技术、规制和管理等条件具备时,两个或多个产业完全或部分融合,形成新的产业的经济现象[13]。王艳等研究认为,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间以体育活动为平台和载体,通过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以致市场融合,形成兼具体育产业和融合产业特性的新型产业的动态过程[14]。李燕燕认为,体育产业融合是基于体育消费需求高级化、价值主张变迁、技术创新、政府管制等干预,体育产业内部或与其他产业间,产业要素相互交叉、渗透导致原有产业边界模糊或收缩,进而形成新的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15]。期间,还有学者从具体产业融合业态的角度,对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内涵进行界定。如,杨强认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通过产业价值链的相互渗透,以体育本体资源为核心,以旅游服务要素为载体,经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兼具体育和旅游业特性的新型服务业态[16]。韩松、王莉研究认为,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的实质是体育产业链与养老产业链重组形成的服务导向式创新[17]。

从总体上看,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体育产业发展方式,由于受到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进程的影响,人们对体育产业融合内涵的认知逻辑,基本按照技术、产业、产品和市场等几个层面展开。虽研究视角不同,但成果丰硕、共识初成:一是体育产业融合遵循一般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体育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三是体育产业融合是一个新业态形成过程。然而,我们从体育产业的本质属性以及概念术语精炼性的角度,可以将体育产业融合内涵总结为基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律性和阶段性而演化形成的一种产业创新形式。

(三) 体育产业融合类型研究

在产业融合内涵尚存争议的条件下,一些学者基于自己的研究视角对产业融合的类型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植草益认为“产业融合包含替代性融合和互补性融合”[18],而Pennings&Puranam则从供给—需求角度,将产业融合划分为供给替代融合、供给互补融合、需求替代融合和需求互补融合四个类型[19]。胡汉辉、邢华将产业融合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种形式[20]。胡永佳认为,横向融合、纵向融合和混合融合三者共同构成了产业融合基本形式[21]。

沿着产业融合分类理论的研究逻辑,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视角,分别从技术、产业、资源、产品、市场等方面,对体育产业融合类型进行了划分。程林林研究认为,体育的产业融合类型是由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和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组成。在实践中,具体采取哪种类型取决于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12]。李燕燕等则认为,在体育产业融合成长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基于不同的主导因素构建的融合模式展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和特点,体育产业融合可分为技术渗透式融合、功能复合式融合、市场共拓式融合和资源共享式融合[22];而易剑东则把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分为渗透式融合、延伸式融合、互补式融合、重组式融合四条路径[4]。

从体育产业融合类型研究进程看,相关研究的深入化趋势明显。从早期的二元分类到分类多元化;从单一的产业视角(产业延伸、交叉与重组融合)到产品(产品替代与功能复合融合)、技术(技术渗透与技术互补融合)、市场(市场共拓式融合)、资源(资源共享式融合)等多维层面,这同时也显示出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过程的复杂性和路径选择的多样性。然而,我们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性考察,近年来所出现的特色体育小镇、体育产业集聚区、体育综合体等新生体育产业形态,其发展路径更趋多元化、融合模式更具挑战性,而现有的分类理论和单一融合模式已不能完全解释和简单概括,需要学界以更广泛的视角、运用多学科理论实现体育产业分类理论的创新。

(四)体育产业融合动因研究

在产业融合动因研究方面,多数学者认同于技术进步与政府管制放松两大致导因素(Lei,2000;植草益,2001)。Yoffie(1997)等研究发现,产业融合产生的动力为政策管制放松、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或战略联盟[23]。马健认为,“产业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产业界限的重划”[24],而于刃刚(2006)、陈柳钦(2007)等认为产业融合是多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

关于体育产业融合动因的探讨,学者普遍认同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主要体现在技术进步与创新、产业政策导向、消费需求高级化、企业竞争环境变化等因素。杨强认为,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外在动力机制—即体育企业竞争激烈化的驱动力、体育市场需求多样化的拉动力和体育相关产业政策的推动力[25]。李燕燕等认为,体育产业融合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产业发展变革,而是在创新技术、市场需求多样化、企业竞争协同、政府干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阶段性的动态发展过程[22]。杨强从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视角,提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来自于内外两方面,内动力是体育本体资源的资产通用性推动力,外动力是旅游消费结构日趋高级化的拉动力[26]。张广俊等研究认为,范围经济的成本优势及多元协同、网络经济的新模式、技术创新的扩散与溢出、规制改革的经济与政策环境及市场规模的融合拓展是体育产业融合的动因[27],而方永恒、周家羽则把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动力归纳为旅游者需求层次提高、旅游市场环境变化和政府引导力增强三大因素[28]。

从现有的文献看,学者对体育产业融合动力机制的多元化普遍持积极态度,认为体育产业融合动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政策促进二大因素。同时,基于体育产业的基本属性以及不同融合对象的差异性,体育产业融合的动力表现亦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两个方面。内生动力主要包括产业与技术创新、企业利益最大化追求、市场竞合关系改进等;外生动力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与自由化、宏观产业政策促进、消费需求高级化等。然而,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必然伴随与之相适应的动力表现,特别是随着产业融合进程的加深以及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体育产业融合动力机制更趋多元和丰富。由此出发,体育产业融合动因是受多因素影响并不断变化的产业组织变革过程,其动力形成及其表现形式一方面遵循传统产业融合动因形成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必然受到体育产业发展的阶段性和体育产业基本属性的深刻影响,而针对具体融合形态的实证性研究显然更具说服力和现实意义。

(五)体育产业融合效应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融合效应普遍持肯定态度,认为产业融合将会给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乘数效应。Malhotra认为“融合多元化”和“产业内收购”是企业对产业融合做出的两种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反应[29]。马健认为产业融合是传统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有利于产业结构转换和产业升级,提高一国产业竞争力[24]。陈柳钦则把产业融合效应归纳为创新性优化效应、竞争性结构效应、组织性结构效应、竞争性能力效应、消费能力效应和区域效应[30]。

关于体育产业融合效应的讨论,余守文、金秀英研究认为,体育产业融合所创造出的新的融合产业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并对丰富体育产业内涵和外延、丰沛体育产业发展资源、提升体育产业结构起积极作用[13]。王艳、刘金生认为,体育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发展的效应体现在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扩大体育产业发展规模,提高体育企业竞争力三个方面[14]。张广俊等从产业、政府规制和企业三个层面分析认为,体育产业融合效应集中表现为产业结构及国家整体经济的优化升级效应、政府规制体制变革促进效应、跨产业并购与战略联盟效应[27]。

总体来看,产业融合对体育产业资源挖掘利用、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方式改进、发展环境改善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伴随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在融合广度、深度和质量的提升,体育产业在发展方式转向、发展质量提升、经济贡献率彰显、就业吸附能力扩展等方面亦将得到实质性进步。届时,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富有活力的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目标或可实现。然而,从文献研读的结果看,学者更多关注于宏观或中观层面的观察和分析,而对产业微观主体的研究关注偏弱,尤其是产业融合对体育产业组织的影响及其效应研究匮乏,导致相关研究的逻辑基础不够坚实,实践应答能力不够充沛。

三、未来体育产业融合研究的重点方向

回顾已有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关于体育产业融合理论研究集中在政策、内涵、分类、动因、效应等方面,总体研究思路是学习、借鉴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路径展开,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个案描述性分析为主体,而基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层次分析研究不足,对近年来体育产业融合的新现象敏感性不够。因此,未来一段时期,体育产业融合研究领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更多的关注。

(一)体育产业融合政策深入化研究

从国内外体育产业发展实践脉络审视,产业政策越来越成为促进一国(区域)体育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由此也引发学者的高度关注,体育产业政策研究体系化逐渐形成。然而,从体育产业融合政策研究领域考察,相关研究的系统性和层次性明显不足,对体育产业融合政策选择方式的探讨微弱,且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流,定量分析和实证性分析工具运用欠缺。因此,未来体育产业融合政策理论研究尚需在政策设计、传导机制、绩效评价和政策修正等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更加关注新技术运用及其标准研制,更为强调对宏观政策供给对体育产业融合实践的指导性和实际价值。

(二) 现代新技术运用与体育产业融合路径研究

技术进步是产业融合的基本动力。因此,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体育产业融合速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一些由新技术主导的新型体育产业业态初见端倪,如,体育智能穿戴、电子竞技、互联网+体育、体育新媒体等,并由此为体育产业融合理论研究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样本。然而,现代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巨大的,而体育产业的敏感性、包容性使得新材料、新技术将在体育产业领域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以技术进步为主导的融合模式将成为引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而体育大数据产业、高端体育用品制造产业以及体育人工智能运用行业等新的产业发展形态亦将成为体育产业融合理论研究新的热点。

(三)新型体育产业融合业态成长机制研究

从产业发展的规律性考察,产业是一个从分工—融合—分工的循环发展过程,由此也决定了产业融合动态演进的基本特征,而体育产业的发展逻辑同样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从目前研究进程看,学者更多关注于产业融合相对敏感的领域,包括体育与旅游产业、体育与文化产业、体育与休闲娱乐产业等。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引导,少数学者对体育与健康服务产业、体育与养老产业、体育与数字产业、体育与地产产业等产业领域给予一定关注。然而,我们从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观察,特色体育小镇、体育产业集聚区、体育综合体、现代体育制造业服务化等新生业态及其融合现象不断涌现,而这些新业态及其存在的融合现象或趋势,尚未引起学界应有的关注,相关研究缺乏,由此也为未来体育产业融合研究提供了空间。

(四) 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现有文献表明,人们对体育产业融合现象的研究,更多的是沿着产业融合理论的技术逻辑展开,而对体育产业融合的核心要素——人力资本的关注度不够。产业融合从根本上是人才的融合,缺少专业人才支撑的融合型产业只能是昙花一现、不可持续的。因此,基于产业融合特征、规律以及人才匹配标准,加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人力资源结构、人才资源开发、人才聚合效应以及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研究,对未来体育产业融合可持续发展起关键性作用。

四、结语

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现代化大背景下所产生的一种产业创新形式,由此引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并成为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领域,但总体研究进程尚处于初始阶段。体育产业融合贯穿于体育产业发展整个过程,并对实现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型产业”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产业政策和融合实践的双轮驱动下,学界对体育产业融合现象的研究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其研究思路总体是沿着产业融合理论研究框架展开。早期的研究更多关注于体育产业融合现象的一般性描述以及产业融合现象较为明显领域的探讨,且研究内容较为分散,研究方法较为单一。随着研究进程的加深,体育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化得到扩展,抽象性理论分析、多样化方法运用、多维度现象剖析等系统性理论探讨成果丰硕,并且在体育产业融合政策、内涵、类型、动因及其效应等基础理论方面达成一定共识。

然而,由于受产业融合理论进程和研究逻辑的束缚,以及体育产业融合实践阶段性特征的影响,体育产业融合的深层次理论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系统性、深入化理论研究有待进一步彰显。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体育产业融合研究重点将在政策体系化与深入化、现代新技术运用与体育产业融合路径、新型体育产业融合业态成长机制、体育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向,而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系统科学等理论和方法成为深化体育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的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政策融合
政策
政策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助企政策
政策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