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探索

2019-11-11 09:03张妍
教师·中 2019年9期
关键词:就业校企合作

张妍

摘 要:由于中职办学的主要方向是就业,主要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技术或技能应用型人才,因而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成为必要。文章通过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以及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的探究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就业;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2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6-0015-01

一、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对中职学校而言,教学就是以就业为主要导向。所以,为企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实习实训就成了培养和发展技能的先决条件。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

第一,坚持校企合作,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实训基地规划为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软件硬件建设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公共基础部分以校园培训基地为主,企业为辅。

第二,营造真实的就业环境,注重能力培养为主的原则。不同岗位和工种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对学生技能培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将实训基地按相应的训练项目进行合理的布局,有针对性地开发实训项目模块。

第三,保证专业技能在同行业中先进性的原则。服务技巧和服务理念都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承担培训专业型人才的学校,要能顺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不断更新和提高专业技能,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新的技能和服务理念。

第四,培养合格的“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的原则。“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条件。职业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培养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师团队,并选聘企业或行业中有豐富实践经验的员工到学校担任实训教师,以加强实训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

第五,实训基地要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实训基地模拟企业真实环境,不但要引入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管理,还要能够解决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实际问题。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第一,构建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依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实训按岗位需求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模块。根据这些模块,制定相应的实训课程,制定每门课程的实训大纲,最后细化到每个独立的实训项目。

第二,形成同行业中一流的师资队伍。为了增强自身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确保与行业企业的运行完美接轨,要把专业教师和企业的一线人员培养成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全面发展的实训教师队伍;要由单一的教学型转化成复合型教学、实践性教学,使教师资源实现一个专业、多个能力的优化。

第三,编写标准实用培训材料,开发实用培训项目。针对岗位实际要求,在内容上以实际技能训练为主,重实训精理论;内容上按模块分单元;结构上按实训步骤,配备一定的思考题和课后内容布置,增加课外的实训技能训练。

第四,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以“企业式管理,情景化运作”为理念,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运作模式,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优化实训基地的结构,建立运行的质量检测体系,实现科学化的管理。校企双方明确各自的职责,实现校企合作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经济效益方面的双赢。

第五,实训基地要成为职业素养的训导中心。实训基地在运转过程中,要注重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发现、分析、解决委托的能力。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的探究

实训中心的建设有企业的资金或设备的支持。企业对合作的专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或者设备支持,并加强实训中心的配套建设;企业负责学校专业教师的下企业的技能培训,为实训中心的发展提供优越条件。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学计划。企业对学校的课程安排、专业建设及招生就业等提供咨询和建议,共同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专业人才。

职业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多种多样,学校在完善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同时,探讨有效的实习实训的教学模式、合理地建设和运用“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其成长为益于企业和社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 燕.“整合——互动”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江苏教育,2010(6):63.

[2]朱玉强,张 怡.校企合作宝马培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82-84.

猜你喜欢
就业校企合作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