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层面论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

2019-11-11 09:03杨凡佳黎文龙华周慧芳
教师·中 2019年9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培育制度

杨凡佳 黎文 龙华 周慧芳

摘 要:因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发展的灵魂和命脉所在,所以对大学精神的继承和培育就尤为重要。不能只把大学精神当成一句口号,应该从制度层面来保障大学精神的建构和培育,从学科建设制度、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和大学整体规划制度方面系统性地尝试培育大学精神,这才是大学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大学精神;培育;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06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6-0005-02

在当今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对“究竟什么才是大学发展的关键”这一问题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和复杂。当然,一所大学的发展离不开一流的学科、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硬件条件等,要增强教育优质内涵发展的动力,动力之源在哪里?我想大家都忽略了一种重要的精神,即大学精神,它是大学发展的“初心”,给出了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答案。

一、大学精神的形成

对大学精神的探究要追溯到古希腊的学园,它对人性的卓越和真理的追求逐渐形成了学园的学术传统,这一学术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西方大学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1]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于公元1088年诞生于意大利博洛尼亚,歐洲中世纪大学虽然在教会的控制之下,但依然保持着独立自治的精神。[2]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其倡导自由平等、大胆怀疑的人文批判主义精神和追求真理、尊重理性的科学主义精神深深扎根于大学核心价值体系之中,逐渐形成了现代大学精神。[3]1810年,威廉·冯·洪堡创建柏林大学,提出了“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办学原则,现代大学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两大基本功能得以确立。20世纪30年代,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首倡大学要为农业、工业服务,要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观点,使大学由社会边缘的“象牙塔”进入了服务社会的中心,从而形成了大学“服务社会”的第三个职能。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大学的第四大职能,即文化传承与创新。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历史地位、社会责任也不断发展,当然,为体现和充分发挥大学的功能而确立的大学精神也应随之不断更新。[4]

大学精神,是人们长期以来投射到大学上的一种精神期望与价值建构,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积淀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文明成果和精神形式,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之源。[5]我国的现代大学精神是以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为根基,充分吸收了西方的进步思潮,在社会的急剧变革中创造和提炼出来的。1898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就是中国人变法图存、维新西学的产物。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北大精神、“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清华大学精神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大学精神也相继在战火中形成,标志着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基本确立。[6]

二、继承和培育大学精神的必要性

继承和培育大学精神是一流大学发展的命脉所在。大学之大,贵在精神之大,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其间始终贯穿着对其大学精神的执着追求。“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理念使当年的柏林大学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追求学术性”的理念使牛津和剑桥引领风骚数百年,“为社会服务”的理念使威斯康星大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7]我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始终贯穿着对“科学、民主”“变法图强”精神的执着追求,在对大学精神的继承和实践中产生了一批名校,可以说大学精神的确立对这些名校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看到一流大学有着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他们的闪光点或许不尽相同,但支撑其发展的重要内核就是大学精神。

继承和培育大学精神是突破当代大学发展瓶颈的关键。当前,多种文化涌入校园,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交融和碰撞的新局面,大学传统精神也受到了冲击。对于大学师生来讲,大学精神成了一句口号,而没有真正从内心给予认同,进而付诸实际。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说的“大学是文化的集中概括,但知识不等于文化,当赋予知识以灵魂的时候,知识才能成为文化”,这种灵魂,正是我们大学师生要孜孜以求的大学精神。

三、从制度层面构建和培养大学精神的途径

重塑大学精神的关键是以大学精神为纲建立和完善大学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培育大学精神,可以说,大学制度就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和支撑保障。[8]

(一)形成体现特色的学科建设制度

发展特色专业和特色学科为大学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蓬勃的生命力。学科是大学发展的龙头、旗帜和命脉,是汇集人才、开展研究、办出特色的基础平台,是一所大学特色的具体体现。[9]我们了解一所大学,往往是从它的学科专业入手的。比如,学生报考大学首先考虑的是该大学有什么优势特色专业学科,以及与学科发展相匹配的师资、科研、教学、设备等实力。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建设卓有特色的优势学科,不能一味求全,而要在“专”上下功夫。纵观世界一流大学,虽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居一流,但它总在某一专业或学科领域独领风骚,从而才会造就他的不可替代性。所以,要建设体现特色的学科,先要对自身办学特色和历史积淀有着清楚的认识,在制定学科建设制度的时候有所“舍”,才能有所“得”。

(二)形成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建设制度

教师队伍是大学精神的直接体现者,教师的身上承载着一所大学精神的基因和烙印,大学精神充分体现在教师的价值准则、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上,他们对真理和学术传统精神的执着追求决定着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因此,大学精神的继承和培育离不开教师综合素质的建设和提高。[10]第一,要完善唯才是举的人才引进制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下简称“西南联大”)在短短8年时间里培养了8000多名学生,其中有90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与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不拘一格的人才选用息息相关,数学大师华罗庚初中毕业,文学大师沈从文更是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他们都走上了西南联大的讲台。[11]第二,要制定一系列制度来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包括科学的绩效考评和职称评审制度,鼓励开展科研、创新和繁荣学术的科研管理制度,营造让教师安于教学、乐于科研的制度氛围体系。

(三)形成充分彰显大学精神的人才培养制度

学生是大学中的最大群体,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和实践实际上就是“大学精神”的外化、衍生的过程,因此建立能够彰显大学精神的人才培养制度尤为重要。一是要注重“通识教育”。梅贻琦在西南联大积极推行通识教育。他认为,“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求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12]我们之所以培养了“有知识无文化”的人,就在于忽略了通识教育,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出的学生只会是一个个没有情怀、没有理想的危险的“知识机器”,又从何谈起对大学精神的继承?二是要打造承载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品牌。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的重要载体,如牛津大学学生每年5月在泰晤士河上举行划船比赛,已经被树立为知名品牌,成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体现。归根结底,校园文化要为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服务,大学要围绕自身独有的大学精神,积极探索体现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形式,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大学精神。

(四)形成利于培育大学精神的大学整体规划制度

校园的空间形态是大学物质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它见证了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历史等,彰显着大学“活”的灵魂。在一定程度上,环境作为一种空间文化语言,它以各种校园实体形态,如建筑、设施、校园的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对大学精神的培养形成文化熏陶,让人在潜移默化中体验着大学精神。[13]一些世界一流大学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校园空间文化,例如,哈佛大学校园的主色调是哈佛红;牛津大学校园的草地多年保持细嫩葱绿,形成独具特色的牛津绿;[14]北大的“燕园”“朗润园”、交大的“留园”等都以精美的场景布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发挥着“美育”作用,所有这些校园环境都对大学精神的培育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如何以环境体现精神,营造庄重典雅、极具学术氛围的校园环境,是大学校园规划和建设的重点,也成了大学精神培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魏明勤.古希腊学园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2]饶武元,胡罗斌.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J].教育学术月刊,2010(1):43-46.

[3]段宝岩.大学文化的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9-10.

[4]蔡 锋.论大学精神的继承与创新[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25-27,32.

[5]程光泉.哲學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126.

[6]汪元宏.高校发展要重视弘扬和培育大学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2009(8):58-60.

[7]朱伯兰.大学精神传承和发展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3):7-10.

[8]张路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培育的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

[9]张路杨,王艳华.大学精神:内涵、价值意蕴、培育路径[J].前沿,2013(3):12-15.

[10]刘 严.现代大学精神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11]许琦红.论西南联大的大学精神及其启示[J].教育评论,2015(7):141-144.

[1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一)[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13]文 涛.基于大学精神培育的校园空间营造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14] 张光强,牛宏泰.中国大学精神论[J].高等农业教育,2009(2):4-7.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培育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