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科研型教师

2019-11-11 11:10隋志军
考试周刊 2019年73期

摘 要:学校的发展要靠老师的成长,老师的成长就要靠教研的开展。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科研型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材观、教研观、评课观、课堂观。只有这“五观”正确,且能坚守它、执行它、实践它,才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才有可能成为一位合格的科研型教师。

关键词:教师观;教材观;教研观;评课观;课堂观;科研型教师

做一个合格的科研型教师是每一个老师追求的目标,多年来我也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做一个合格的科研型教师。在追梦的路上有收获、有希望,也有失落和无奈。作为一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们无法决定学校发展的方向,更无法决定教育教研的未来,但我们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方向,可以根据教育方针规划自己的职业提升。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之外去思考个人的能力提升是不少老师的行为。本人也是这样的人,平时注重教育科研,对如何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有了一些思考:一个合格的科研型教师必须具备正确向上的教师观,科学有序的教材观,有借鉴意义的教研观,有指导意义的评课观,持续有效的课堂观。

一、 正确向上的教师观

教师这个职业有的人喜欢,很爱它,有的人只是把它当作谋生的手段,也有不少的人是这个行业选择了他,而不是他选择了这个行业。三十多年前,我的老师曾经说过:“如果你不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你可以转行,千万别带着情绪进入这个行业,如果进入了,它只会给你带来无尽的幽怨。因为这是个讲奉献、讲付出的行业。这个行业在外界有‘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的事业等许多‘光辉的称号,但其实质仍然是无尽的付出与真诚的奉献,它少有尔虞我诈,但清苦将伴你一生。”

今日老师的话犹在耳边,它让我清醒,也让我明白。我选择了这个职业,我很知足。虽然在刚上班时我也动摇过,我也埋怨过,但时过境迁,三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明白,我是为教师而生的,除了它,我还会干什么?是它塑造了我的心灵,我把奉献当作我的信念,我把和学生在一起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把学生的发展看作是我分内的职责,无怨无悔书写着我的教育故事。

作为老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无论遇到什么事件,都要按平常心来处理。你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不要把你的情绪带给学生,你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积极向上的能量。不要轻易用“职业倦怠”给自己找敷衍教育的借口,不爱它就离开它,爱它就全心全意。

当付出成为一种常态,我们将习惯于我们的岗位,每一天的上课、批阅作业、与学生交流都变得其乐无穷。当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时,我们会为他祝福;当一位品德高尚的学生成为他所在单位的道德模范时,我们会为他骄傲;当一位学困生有所进步时,我们会为他鼓掌。每天琐碎的工作就变得津津有味,每天的辛勤工作就会引人入胜。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荡涤心灵,与他们的交流才是最美好的回忆,最温暖的记忆。

二、 科学有序的教材观

當手捧一本崭新的语文教科书时,要提前浏览一遍,选出能感动自己的文章,精心准备,做好与学生充分交流的准备。再让学生选出能感动他们的文章,师生共同准备,完成教学目标。当然我们会放弃那些看似经典,实则无意义的文章。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我觉得是一个老师必做的功课,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素材是老师的基本责任。好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那些极具人生教育意义的文本是极好的教育读本,我们应该学会珍视它们。除了教本,我们还会从其他途径寻找适合我们的文章来读。我们的阅读文本各种各样,档次有高有低,质量有好有坏,但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与我们的成长有利。

生活中处处有风景,学习的历程中,我们要学会抉择,选出最好的故事来欣赏,选出有价值的文章来阅读,选出能感动自己的文章来体会,选出语言优美的文章来借鉴。这种选择看似浪费时间,其实未必。也许看过我们就忘记了,但对人生的影响却是永久的,有益的。

我更主张“大语文”的教材观,生活处处有语文。坐公交车时,车厢里的宣传资料是语文素材;坐地铁时,车厢里的广告是语文素材;看报纸书籍时,它们更是语文素材;看电视时,语言文字也是语文素材;上网时,图片文字那也是语文素材。这些素材只要我们有心到处都能看到,走在马路上抬头看看楼宇间的广告,看看文字是否有趣,是否具有广告的特质,看看语言是否符合语法规范,是否有病句,是否有错别字。当学生时时留心,处处关注语言文字时,他们的语文素养不知不觉中就会提升。

当然,语文教科书是我们教学语文的主要阵地,它是许多学者和老师为我们精心选择的经典文本,每一篇文章的编排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科学有序的。我们以教材为蓝本,再拓展课外素材,才是科学的教材使用方法。

三、 有借鉴意义的教研观

多年的一线教师生涯,我基本了解了教学研究的方式与流程。教学研究要有研究的价值,更要有借鉴的意义,推广的必要。而目前的教研现状是部分研究者的出发点非常功利,要么为了评职称,要么为了得到某些实惠,真正为了教学服务的研究很少。我个人觉得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从教师本身开始,从学生实际着手的研究更有价值。

如何做好教学研究呢?我的做法是(一) 从教材开始研究,当拿到一套教材的时候,首先要大致翻一遍教材,看看它的编排体式,它选择的文章有什么特色,我们如何着手教这些教材,找到最好的执教方略,让学生的收获最大化。这样的研究才是最好的研究。(二) 从教师本身开始研究,一位初步踏上讲台的老师,如何做才能迅速胜任教师这份工作;一个老师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老师如何与学生和家长交流;老师如何做班主任;怎样做才是合格的老师等。(三) 从学生出发开始研究,学生是具有个性的独立的个体,如何让他们成为一个团结的集体就值得好好琢磨;男女生如何区别对待;后进生如何转换;青春期的叛逆如何引导等问题都值得老师们来研究。(四) 从课外辅导开始研究,目前课外辅导班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职老师基本没参与,学生却毫不松懈地参加多个辅导班,成绩却不甚理想,原因是什么?值得我们研究一番。(五) 学会写教育随笔,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反思就一定能成为名师。”老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自己的教学感想及时写下来,将自己的困惑记下来,学生中间发生的事情记下来,与家长的交流记下来、家长会的互动记下来等。有时间的时候仔细分析,就会有不少收获。

教研不只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个老师都是教研的主力军,一线教师更有便利条件进行教学研究。专家的研究可以从宏观方面开展,一线教师从微观方面开展,研究的切入点不同,结果也不一样,有的有指导意义,有的有使用价值。

四、 有指导意义的评课观

评课,我们一直在评论一节课的优与劣,在评价老师的好与次,很少关注学生,我们总要评出个一二三来,就算没有明着评,但暗地里的评价无处不在。评价者高高在上,无所不懂,一个数学老师、一个物理老师或者其他科目的老师,把一堂语文课评得一无是处,仿佛他们就是权威,那个语文老师应该是一个个体户,怎么可以当老师?被评者满脸通红,好像干了见不得人的事。这种评课,缺乏科学精神,对评价者和被评者都无意。

我们的评课应该有科学精神,本着对教师和学生有意的方向评价才对,而且我们应该更关注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不是经常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吗?但现实生活中一切为了什么?谁也看不懂。今天我们的评课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来评价一节课,来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

一节课的优劣,不是评价者说了算,而要看看学生是否有收获。一节经过无数次排练的课,那是演戏,不是上课,就算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又如何。学生只会窃笑你的无聊,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不说,还浪费了物力财力。就算这节课给你评职称增加了砝码,但对学生有何意义,还不如让他们看几节课的小说,可能意义更大。

评课是帮助老师提高授课效率,它不是批斗会,我们要坚持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来评课。看看老师的准备是否充分,老师的应变能力是否合格,老师的指导是否有意义。还要看看学生有何收获,是否参与到教学之中了,对以后的学习是否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当评课促进了老师的发展,让老师成长了,我们的评课才能起到该起的作用,这样的评课才有存在的价值。

五、 持续有效的课堂观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缺了任何一方就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课堂。那是老师或者学生的舞台,我不反对学生掌握一堂课,但反对没有老师痕迹的一堂课,那是自习课或者自修课,那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课堂。一堂课应该是师生的思想交流、火花碰撞的过程。这里有老师的引导,有学生的倾听,更有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不必刻意要求学生坐端坐正,但必须參与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

课堂必须承载它该具有的容量,有课堂内容的传授,有能力的培养,有品德的净化,有语言的欣赏,有感情的培养。它不只有干巴巴的知识传授,更多的是师生间的交流、生生间的互动。一堂有效的课,师生都有收获才是合格的课堂,老师讲“爽”了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只有学生学“美”了的课堂才是好课堂。好的课堂流淌着专业的律动,传递着正能量,它拒绝庸俗,拒绝虚假,拒绝演戏,拒绝煽情。

我们的课堂是生机勃勃的活的课堂,这里应该有生命的律动,有激情的释放,更应该有持续的效率,不能有人来听课,你就精心准备,无人来听课你就随性而为。而且课堂是可以延续到课下的,有的老师上课不错,课下的辅导和巩固流于形式,对学生是否消化了不闻不问,成绩较差,还埋怨学生基础差。这样的课堂其实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

当老师的教师观、教材观、教研观、评课观、课堂观较以前都有了新的变化,新的发展,新的气象时,一个普通的老师就已经无限接近科研型教师了。只有“五观”正确,且能坚守它、执行它、实践它,才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才有可能成为一位合格的科研型教师。这样的老师就会用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课堂,关注课堂细节,做好教学研究,一定会成长为一位合格的科研型教师。

作者简介:

隋志军,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第八十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