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措施

2019-11-11 13:22林德亮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9期
关键词:孤独感干预措施留守学生

林德亮

【摘 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地区留守学生不断增多。由于留守学生缺乏父母的关心与照顾,这些孩子和城市同龄孩子相比在情感上更容易感受到孤独感,进而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本文首先对农村留守学生孤独感进行了简单概述,随后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农村留守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教育;留守学生;孤独感;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01

留守学生是我国大规模人口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主要是指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人照顾,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留守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他们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容易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探讨能够降低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关因素,成为留守学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以农村留守学生孤独感为研究对象,对其干预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留守学生孤独感的特点

家庭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保护性作用,良好的家庭氛围能有效缓解和预防儿童孤独感等不良隋绪的产生。通过缔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家庭成员的健康成长和心理积极发展,使个体以后能较好地适应社会,这是家庭最基本的性能。对留守中学生,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陪伴不足,使其家庭结构发生变化,重要社会关系网络得不到满足,家庭功能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使儿童在初级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如家庭教育失败,情感依赖不足,家庭保护功能弱化等,从而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很多研究证明,留守学生体验到的孤独感要高于非留守学生。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其孤独感水平的高低,是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二、影响农村留守中學生孤独感的家庭因素

相关调查显示,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水平与父母双方是否外出打工、监护人的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相关。

1.父母因素的影响

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完整的家庭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促进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发展,如果个体的早期成长环境中缺乏完整的家教育,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便会逐渐产生孤独、无助的性格,甚至会出现与人交往障碍,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

2.监护人因素的影响

监护人的教养方式对留守学生的孤独感有着直接影响。但是调查显示,大多数监护人的教养方式都存在不当的地方,主要表现为,过分溺爱孩子,责任心不强,让孩子放任自流;或者经常打骂孩子,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相比民主型的方式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前者教养出来的留守中学生孤独感要低于后者;而溺爱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相比,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更容易让留守孩子产生孤独感。

3.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家庭经济情况是影响农村中学生孤独感状况的重要因素。经济是支撑家庭各项活动的基础,经济状况的好坏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相关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水平并没有显著影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之所以会出现父母远离家庭、远离孩子的情况,大都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父母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被迫外出打工,导致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

三、农村留守学生孤独感的干预措施

1.重视留守学生的自我成长

面对着与父母分离的状况,留守学生们的表现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出现了包括孤独感在内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问题,但也有学生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优秀。因此,他们潜在的自我成长力量才是其健康成长的内因。要相信留守学生自我成长的力量,帮助他们将这种力量转变为发展的动力。对此应该注意以下方面:(1)留守学生应正确认识自身的孤独感。在现代社会中,孤独感是个体比较普遍的一种体验。对于这种体验,留守学生须持有合理的看法,夸大、否认、压抑这种体验都是不可取的。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坦然承认和接受自己的孤独感,保持积极的心态。(2)留守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孤独感。对自己要抱有信心,感觉到自己能够控制自己,坚信自己可以调节自己的消极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一些交往技能,如学习如何与别人交往,寻找聊天话题,如何表达、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等等,通过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逐步减少孤独感。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学校是中学生最主要的生活和受教育场所,在学校中,学生们的主要人际关系就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对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在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使班级的每一位成员都能融入到班集体中。在学校,教师与学生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是一种特殊的朋友关系,教师不仅教授学生课业上的知识,更应该与学生多沟通,多了解学生,尤其是对于留守学生,通过关心帮助学生,教会他们更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青少年积极健康成长。

3.加强与家长和监护人的联系

学校应该建立留守学生监护人档案,尽可能详细记录父母或监护人的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以及留守学生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和联系方式。班主任要经常主动与留守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沟通,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告诉家长,同时帮助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关爱和参与。家长不应仅仅给孩子提供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给予孩子更多的情感交流

四、结语

总之,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伟.留守中学生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2]纪伟,卓然.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8).

[3]卓庆.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2018.

猜你喜欢
孤独感干预措施留守学生
如何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96例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心理治疗体会
我国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