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云南儿童文学创作研究的一组信札

2019-11-12 19:40李秀儿吴然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9年5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云南作家

李秀儿 吴然

吴然老师您好!

来到魔都上海,有一些时日了。安顿下来之后,最初心中的忐忑,变成了对这座城市的亲切,以及对校园生活的向往,我开始了自己又一段充满挑战和考验的人生。

在您和一些老师、朋友的帮助下,我试着写了几篇不成样子的儿童文学小说,得到您和朋友们的肯定和鼓励,让我在文学路上,留下了最初的脚印儿,我很幸运,也很感恩。现在,我开始读博士课程,暂时不能够将主要精力用在文学创作上了。但是,我也不想就此中断已经开启的创作,特别是儿童文学创作。这不仅仅因为儿童文学有巨大的读者群体,也不仅仅因为儿童文学有第二个“黄金十年”——这些其实跟我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至少现在是这样。而是,我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的母亲。我想,我有最迫切需要熟悉和研究的生活,最迫切需要得到滋养的读者,也有最迫切和强大的创作原动力——这一切,都与跟我朝夕相处的这个读者——也就是可爱的潇潇有关。我的儿童文学创作或者研究,其实都是跟他有关。我的创作出发点也许很自私,但也很真实。我认为,一个创作者的作品,如果连她身边最亲近的人的愿望也不能够满足,其实,她是可以就此休矣!不能扫一屋,何以扫天下?不能打扫自家门前雪,如何管得了他人瓦上霜?我的儿童文学创作愿望卑微而渺小,但是却真实而务实。毕竟,多元的现实生活,为每个人提供了多种选择和可能,何必非要在某种朝九晚五的浑噩或文学创作某棵歪脖子树上吊死呢?

征得导师同意,我第一学期论文将写作关于吴老师您的一篇评论,并准备将博士论文定在有关云南生态儿童文学研究方向,提纲正在制定中。

先写这些,我把自己来上海第一次试笔写的另一篇小论文附上,也请吴老师指正!附件:《为了心中那片海》(略)

李秀儿

2017年10月18日

秀儿你好!

读信并看了你关于《少年海》的评论,写得真好!虽然我还没有看过这部小说,但是从你的评论中,已经领略了这是一部有魅力的作品,有机会我真想找来看看呢!

知道你在上海攻读博士学位,在写作首篇学期论文时,确定了论述关于我的创作的题目,以及利用做博士论文之机,为云南生态儿童文学写史立传,并得到你的导师首肯——为此,我既感到高兴,也很忐忑。忐忑的是,你以我做论文开篇试笔,可能会让你和你的导师失望——因为,我的创作实在平平,如果说有一点成绩,那也只是过去——我怕浪费你的才情和时间呢!让我高兴的是,你在儿童文学创作初有成绩的时候,停下创作的脚步,甚至抛弃公职,争取到来之不易的机会,去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祥地上海,潜心向学,这是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的事情。我相信,以你的秀外慧中,又有上海大家名师指点,还有你的先生、我的好友冉兄作为后盾,你一定会学业精进,做出让我们期待的鸿篇大著,为云南乃至中国儿童文学有所作为和贡献。

云南儿童文学,与京津沪那些文化高地相比,自然相差悬殊。但是在百年之间,也有一些值得总结研讨的特色趣味或经验教训。为边地云南儿童文学写史立传,曾经也是我的心愿,为此我还收集整理过一些资料,却终是付之阙如,眼看着就将成为遗憾了——这时候知道你打算开题写作有关云南生态儿童文学这个博士题目,我是怎样的喜出望外!并且,就在昨天参加此间有关部门一个座谈中,我未经你的许可,忍不住就透露了一点信息,当即就得到有关朋友和领导的表态支持。生态儿童文学确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角度,也可能是书写云南儿童文学历史的好角度,同时她的难度也可想而知。衷心愿你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导师指点下,做好这个难度较大的题目!我十分乐意奉上所有资料和线索,为你助上一臂之力。

想起我2017年写过的一篇关于你的小文,一并附上(节选),供你一乐。

上海洋场,居大不易,又有孩子在,想必你也是多有难处。学业和生活,都要安排好,不急。祝你一切都好,并请转达对你的导师剑龙教授的敬意!

吴然

2018年10月26日于昆明

附:苦难中升华起来的人格力量(略)

吴老师您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思考,我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关于云南生态儿童文学研究论文,我做了一个十分粗浅的研究提纲,已经提交呈请导师指点,同时也发给您,请帮助我!

我的研究提纲初稿,题目是:光荣的荆棘路——云南生态儿童文学论。研究内容大致有几个版块:

引言

国内外生态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发展历程

中国生态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深化与嬗变

云南生态儿童文学的来路与流变

云南生态儿童文学创作类型观察

动物小说的生态书写

童年经验的生态记忆

“森林散文”的生态伦理美学呈现

女作家笔下的大自然与生态意识

最后包括:采访实录、附录、参考书目、鸣谢等一般格式内容。其中“采访实录”将重点访问包括吴老师您在内的几位代表作家,可能会是本研究论文一个比较有现场感、也能为研究观点提供一些佐证支持的文字材料。

我只能把自己准备写作的粗纲呈上请吴老师指点。当然我知道,除了上述重点论述的云南儿童文学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其实生长生活于“美丽神奇丰富”的云南大地的所有儿童文学作家,对自然生态都有一种自觉和自然的生态情结。这种难能可贵的生态意识和自觉,无所不在地体现在作家们的创作中,并催生出许多令人难忘和广受赞誉的生态文学作品,为中国生态儿童文学宝库增添了独特瑰丽的色彩和魅力。如果要开列一个大致清单,至少还可以包括有:《两只小风猴》(刘绮)、《咕咚来了》(马瑞麟)、《蓝色象鼻湖》(张昆华)、《小象努努》(康复昆)、《醉麂》(乔传藻)、《歌溪》(吴然)、《密林中的赞哈调》(辛勤)、《象群迁移的时候》(沈石溪)、《勇敢者狩猎》(黄尧)、《蝴蝶牧场》(张祖渠)、《牯子牛》(汪叶菊)、《大树杜鹃》(湘女)《树精灵之约》(汤萍)《何处家园》(杨保中)《东巴妹妹吉佩儿》(和晓梅)、《岭上的阳光》(吕翼),以及普飞、钟宽洪、张焰铎、吴天、马赛、白山、余雷、蒋蓓、刘珈辰等儿童文学作家,他们以大自然为题材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形成了一支具有云南高原和边地特色、具有生态意识和生命意识的儿童文学创作队伍,即如吴老师概括的“太阳鸟作家群”。吴老师您说,所谓“太阳鸟作家群”,“这是一个象征性的提法,是对云南儿童文学创作的基本走向和云南儿童文学作家独具特色的美学追求所做的形象性概括和诗意的表达。”它的形成,是大批在新时期执著于儿童文学创作特别是生态儿童文学创作的中青年作家努力的结果。我就是想在此基础上,以生态儿童文学为特殊视觉,试图对云南百年儿童文学的最新成果,做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深入拓展,还希望得到吴老师您的指点。

国内儿童文学史论研究专著,我查阅较多,尤其是各省区地域儿童文学研究专书,也看了不少。以生态视角研究区域现代儿童文学创作,成功范例还很少,在上海能够查找到的就更少。不过,方向既然确定,我会努力去不断打捞和寻找的——何况有吴老师您的指点呢!

秀儿

2018年2月15日大年夜,于上海

秀儿你好!

万家团圆的大年夜,你还在思考关于云南儿童文学特别是生态儿童文学的历史和现状问题,让我感动。

关于你正在着手的云南生态儿童文学研究,我有两点建议:

一是要注意从云南最初的儿童文学创作园地研究开始,即注意找到源头。当然我说的不一定是生态儿童文学。

现代儿童文学是从培育它的园地上诞生的。产生于五四时期的我国现代儿童文学,当时的报刊就是它生长的摇篮。我印象中,在20世纪20~30年代,经常与间或发表儿童文学作品和文章的,有《晨报》《京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等报纸副刊。1923年《晨报》创办了《儿童世界》,《京报》则附以《儿童周刊》。在此前一年即1922年,著名的《小朋友》杂志就已创刊于上海。《小朋友》可以说是最早也最专业的现代儿童文学刊物,因此说上海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祥地,大概典出于此。说到云南,云南儿童文学的出现较晚,这和云南没有儿童文学园地有关。五四运动以后很长时期,儿童文学在云南仍然是个空白。这期间既没有一位为儿童写作的作家,也没有一份供儿童阅读的报刊。云南最早、也是迄今唯一的儿童文学刊物《孩子们》,是抗日战争后期的1944年9月,在人民教育家、民主斗士李公朴先生的倡导下,由“北门出版社”创办的。《孩子们》初由王吟青(即王健,李公朴先生女婿)任主编,从第二期起夏风接任,王吟青为发行人。这份刊物的出现,对云南儿童文学的拓展无疑有不可磨灭的草创之功。只是由于它存在的时间(一年左右)过短,在昆明也只出了6期,到今天已鲜为人知。当然不要说造就一批,哪怕培养一位立足云南本土的儿童文学作家,《孩子们》也没来得及着手,就因出版困难而停刊了。由于《孩子们》这份刊物对后来云南儿童文学的发展没有形成事实上的影响,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儿童文学仍然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从这片处女地上成长起来的云南儿童文学,尽管有不少钟情于它的作者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发展还是缓慢的,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是落后的,“属弱小民族之一”。究其原因,不能说和因缺少创作园地而得不到强有力的扶持没有关系。

二是要注意在研究专业儿童文学作家的同时,还要研究一些与儿童文学创作相关的文艺活动家、教育家。这个内容是否能够融入到你的生态儿童文学研究中去,我也没有想好。

在我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许多儿童文学作家,本身就是教育战线上辛勤的园丁,或者曾经从事过教育工作。比如云南的刘御,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不但是著名的儿童诗人,而且首先是优秀的教育家。早在延安时期,他就献身于解放区的教育事业,为小学生编课本、办报纸,同时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直接为孩子们提供精神食粮,以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他用歌谣形式写的诗,在陕甘宁边区广为流传,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赏。1939年,由刘御编著、边区教育厅石印出版的《新歌谣》和《边区儿童的故事》两书,是延安出版的最早的儿童读物,也是刘御儿童文学创作最早的记录。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出版、文化、教育部门担任领导工作。除整理出版了《小青蛙》《延安短歌》旧作外,又有《红山茶》等新作问世。后来,他在整理、撰写边区教育和儿童文学等方面的回忆录的同时,还应天津新蕾出版社之约,从自己历年儿童歌谣创作中编选了一本《鸟兽草木一百篇》。刘御作为解放区儿童文学的拓荒者,作为有成就的老一辈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师范大学等五所高等院校联合编著、用作教材的《儿童文学概论》,肯定了他的创作和实践,也肯定了他在我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

另一位女作家刘绮,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参与了西南联大附属学校组织的儿童剧的演出,是当时昆明有名的儿童剧明星。50年代初期,她是著名长诗《阿诗玛》和《召树屯》的搜集整理者之一。因此,在一般人心目中,她是一位民族民间文学行家。但小读者们却认定她是他们所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家:早在50年代她就为孩子们写了不少作品,1960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小说集《边疆早春》(1964年再版时,改名为《一只小风猴》),受到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注意。她是最早把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儿童生活介绍给全国小读者的作家之一。后来她又多次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儿童文学新作不断问世,小说《鹤顶兰》荣获云南省1983年儿童文学征文奖。作为民族民间文学研究者,刘绮的儿童文学创作从民族民间文学中吸收了有益的营养。至于她所受文学的熏陶,以及直接和儿童文学发生关系的缘由,我们可以追溯到她作为儿童剧团的小演员,以出色的表演受到昆明观众欢迎的抗日战争时期。

回族诗人马瑞麟,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出版的诗集《父亲和他的黑布袄》,可以说也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还有同时期创作出版了诗集《无灯夜》的女诗人柏鸿鹄,也有儿童文学作品问世。我印象里,四十年代已经在昆明的散文家李广田先生的一些作品,也可以算作儿童文学,还有汪曾祺等联大学生在这一时期的某些作品,也是如此。所有这些,都需要在散失的书报中去钩沉。

1950年云南全境解放之后,儿童文学创作开始逐渐起步,有注意一个情况:云南一些儿童文学作品,与民族民间文学关系比较紧密;或者也可以说,一些民族民间文学,亦可以当作儿童文学来阅读。

至于进入新时期以来,特别是1983年前后,云南儿童文学出现了较大改观,出现了好的上升势头。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活跃在全省各地的各民族儿童文学作者至少有近百人,经常在全国儿童文学报刊发表作品的作者,大约也有20来人。1983年六一前夕,云南省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和省文联表彰了为繁荣云南儿童文学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12位作家,他们是:荣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1980—1985)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的乔传藻、沈石溪,以及刘绮、辛勤、吴然、张祖渠、普飞、张焰铎、钟宽洪、马赛、任素芳、吴天。他们中,有老一辈的儿童文学作家,现在仍坚持儿童文学创作;也有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中青年作家,凭着一颗水晶般的心灵,为孩子们提供美好的精神食粮。这十二位作家,即便不说是云南儿童文学的代表,也可以说是云南儿童文学作者中较为成熟的吧?需要指出的是,云南儿童文学这支队伍,是团结的、奋发的、精力集中的,也是颇有潜力的。来自云南的儿童文学小说、童话、散文等作品,在全国少儿文艺创作评奖活动中,以及在北京、上海等地,频频夺得奖儿童文学牌,一度引起了全国儿童文学界的注目。这期间,云南省作协和省人民出版社,都为振兴云南儿童文学做了几件实事。如创办了云南有史以来的第一张儿童报纸——《蜜蜂报》;编辑出版了第一本《云南儿童文学选》,举办了首次云南儿童文学征文评奖,并结集出版了获奖作品集,以奖掖扶持云南儿童文学作者为宗旨的《春笋》丛书,制订了令人鼓舞的计划等等。记得征文评奖揭晓之日,正遇上1983年年底那场百年罕见的春城大雪。参加评奖座谈会的作者们,把这场大雪视为“丰年”的先兆,提出要以新的姿态和阵容,进入全国儿童文学的行列。遗憾的是,这个美好的愿望并没有完全实现。少数作者以自己顽强执拗的努力,的确在全国儿童文学的行列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新的姿态和阵容”一时还难以出现,难以形成。更遗憾的是,有几年作者队伍不是壮大,而是缩小了,几位执笔未久但却展露了头角的作者竟停笔了或改行了,后来就没有见到他们的新作。这当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我觉得,云南儿童文学园地不是增加、扩大,相反是减少、缩小,显然是一个不能排除的原因。如《春笋》丛书没有继续出下去,创办仅一年的《当代中学生》停刊,《蜜蜂报》则以改刊来取消或削减儿童文学版面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后来成立的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现改名为晨光出版社),要发挥作用也是困难的。至于春城晚报亮起的《小桔灯》,版面少,容量小,周期长,更是力不从心,后来也终于终刊了。

话题打开,往事就浮现在眼前,容我慢慢回忆,也逐渐帮助你理清一些云南儿童文学、特别是与生态主题有关的发展过程中的线索吧。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祝你学业不断取得进步!

春安!

吴然

2018年2月20日于昆明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云南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云南图片库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刊首语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瞩望儿童文学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