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与他的《梦溪笔谈》

2019-11-13 03:51张丽红
火花 2019年2期
关键词:沈括

张丽红

在宋朝士大夫中,沈括是最博学、最富于创造激情、人生经历最丰富者之一。在学术上,他精于文学、史学、天文、地理、历法、数学、医药……几乎无不涉猎、无所不通;在经历上,他科举出身,任过地方小吏、州郡长官,在京城开封做过皇帝秘书,在外任过守边将帅,入能辅助贤主,出能纵横疆场;在政治上,他参与了王安石变法,有自己的改革思想,提出过改革主张,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实施。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出生于浙江钱塘一个官宦之家。柳永说,“钱塘自古繁华”,钱塘除了繁华之外,还有人文荟萃、佳士迭出的一面,北宋大诗人钱惟演、周邦彦、林逋都出自这块灵秀之地。沈括一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代,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他的父亲沈周(字望之)曾在泉州、开封、江宁做过地方官。母亲许氏,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妇女。沈括生于宋仁宗天圣九年,他自幼勤奋好读,在母亲的指导下,十四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后来他跟随父亲到过福建泉州、江苏润州(今镇江)、四川简州(今简阳)和京城开封等地,有机会接触社会,对当时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有所了解,增长了不少见闻,也显示出了超人的才智。

公元1054年,沈周去世,沈括被朝廷以父荫授予海州沭阳县主簿一职,从此步入仕途。好学上进的沈括,不甘坐享其成,而是发奋读书。他要以优秀的学业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由于埋头苦读,用眼过度,沈括不到二十岁便患了眼疾,长期疼痛,困扰着他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但这依然没有影响他求学上进的信心和决心,他甚至辞去主簿职务,来到哥哥沈披家中,全身心投入到科考准备中去。他二十四岁时,因其父沈周曾做过润州刺史和浙西观察史而荫袭为沭县主簿,开始走上仕途。最初做海州沭阳县(在今江苏省)主簿,以后历任东海(在今江苏省)、宁国(在今安徽省)、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等县县令。

在沭县,他发动数万民众治理沭水,修渠筑堰,既防止了水灾,又辟良田七千顷,改变了那里“熟不长粮,荒不长草”的萧条面貌。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他协助宣州宁国县令修复荒芜多年的秦家圩工程,获上田十万余亩,宋仁宗特赐这片良田为“万春圩”。他主持治理的汴渠工程,引水灌溉农田达一万七千多亩。他视察淮南、两浙的农田水利,建议兴筑温州、台州、明州以东堤堰,增辟耕地。《宋史·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公元1062年,沈括以苏州府试第一的好成绩,获得进京赶考的“入场券”。第二年,他顺利通过省试、殿试,考上进士,被授扬州司理参军之职,迎来人生新的起点。此后,他历任集贤校理、右正言、知制诰、三司使、翰林学士等要职,显赫一时。他三十三岁时考取进士,被任命为扬州掌管刑讼审讯的司理参军,三年后赴京任职,被推荐到京师昭文馆编校书籍。在这里他开始研究天文历算。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兼任提举司天监,执掌观测天象,推算历书。接着,沈括又担任了史馆检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做集贤院校理。因职务上的便利条件,他有机会读到了更多的皇家藏书,充实了自己的学识。三年后赴京任职,积极支持王安石变法,历任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提举司天监、史官检讨等要职。他锐意改革天文历法,制作浑仪、景表、浮漏等仪器,提拔出身贫民的历算家卫朴,并和他合编《奉元历》。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他被任命为河北西路察访使,精心研究城防、阵法、兵车、兵器以及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营阵法》等军事著作。次年出使辽国,进行两国边境问题谈判,获得巨大胜利,受到朝廷表彰。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任邠延路经略安抚使,次年率部迎战进犯的西夏军七万之众,边防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勒石铭记,昭示后人。

沈括破格推荐布衣天文数学家卫朴,一时传为佳话。卫朴原是栖身于楚州北神镇一所破庙里的卖卜者,虽然双目失明,却“运筹如飞,人眼不能逐”,而且不用算筹,单用心算加减乘除,推知古今日月蚀。

沈括在三司使和翰林学士任上前后近两年。就在他进入权力巅峰之时,却因为派系之争遭到排挤和打击。王安石罢相后,沈括向新任宰相吴充提出了一些新建议,侍御史蔡确以依附大臣、越权言事、前后态度不一等理由弹劾沈括。沈括被罢去三司使、翰林学士,贬为起居舍人、集贤院学士、知宣州。

沈括心里是有委屈的。他在宣州写下《十松亭》一诗:“欢然相对默终日,意得那须言强多。我身未得从心老,嗟尔系此成蹉跎。”抒发了心中的郁闷和伤感。不过,他郁闷而不灰心、伤感而不绝望,甚至在向宋神宗的上书中说“许国之心,灰朽未忘”,表达了报国的信心和决心。

宋神宗是最了解沈括才干的人,不但知道他是一位理财专家、行政好手,而且通过沈括平时一些关于军械制造、边关防务的建议,知道他是一位军事家。公元1080年,宋神宗力排众议,任命沈括为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总管陕西前线的军政大事。

宋神宗上台以来,按照王安石的建议,对辽以和为主,对夏以攻为主。所以,宋神宗一朝,一改从前对西夏以岁币换和平的政策,转守为攻。沈括在陕西前线与副帅种谔一起,整顿防务,训练士卒,研究进攻策略,措置粮草保障,常常忙碌到午夜。在此期间,宋神宗趁西夏内乱之机,组织三十万大军,发动了进攻西夏的“五路会战”。作为整个会战中的一员,沈括亲自指挥,战无不胜。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

在近十年的京官生涯中,他从昭文馆编校一直做到主管全国财经的“三使司”。王安石罢相后,他受株连,顽固派对他肆意排挤打击,被降为均州团练副使,后移秀州,并失去居住自由。在被限制居住的逆境里,他用十二年时间,苦心编绘成了《天下州县图》,并把它献给了朝廷,朝廷赏赐他一百匹绢,并允许他“任便居住”,他即刻想到早年在润州购置的那个废园,毅然舍弃了在庐山盖的那所预备终其天年的房子,迁居润州,直到八年后去世。

沈括住进了梦溪园,远离了官场的纷扰,眼前展现出一片新的空间和领域。他稍稍整理了一下疲惫的身心,便在这里安顿下来。仕途已走到了尽头,他要在这里完成一生中的重大转折。在一首诗中,他这样写道:“经旬花雨喜新晴,病马缘畦取次行。老态只因随日至,春心无意与花争。山川满目浮烟去,楼阁侵天暮霭横,嗟我有身无处用,强携樽酒入峥嵘。”于是,他在梦溪园僻静的环境里,“所慕于故人者,陶潜、白居易、李约,谓之‘三悦’”,“目之所寓者,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谓之‘九客’”,过起了隐居生活。那时的梦溪园,经过沈括的匠心设计,精心建造,景象比他当年梦境中的要精致得多、美妙得多:“溪之上耸为邱,千木之花缘焉者,百花堆也。腹堆而庐其间者,翁之栖也。其西荫于花竹之间,翁之所憩壳轩也。轩之瞰,有阁俯于阡陌,巨木百寻哄其上者,花堆之阁也。据堆之崩,集茅以舍者,岸老之堂也。背堂而俯于梦溪之颜者,苍峡之亭也。西花堆,有竹万个,环以激波者,竹坞也。度竹而南,介途滨河,锐而垣者,杏嘴也。竹间之可燕者,萧萧堂也。荫竹之南,轩于水澨者,深斋也。封高而缔,可以眺者,远亭也。”这是沈括梦境里的那座宅第园林的复活。他把自己的审美情趣、人格气质和精神寄托赋予了梦溪园,赋予了他那个时代的现实。从此,他自号“梦溪丈人”,把自己的肉体“囚禁”于梦溪园里,虽然失去了“身轻几欲随风去,却恨思深不得仙”的豪情,却依然固守着“心随潮水漫漫去,流遍烟村半日来”的赤诚之心。这是一种潇洒的解脱,又是他对自己人生价值追求的开始。机会迟早要投缘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们,但对于此时的沈括来说,似乎来得太迟了些。也许他比谁都更加懂得这个机会的宝贵和短促,因此百倍珍惜。

没到梦溪园时,他常常做梦,梦的是“溪”;住进了梦溪园,他还是常常做梦,梦的却是“科学”。他把梦溪园里岸老堂边的“壳轩”当作卧室兼书房,在这里张开科学的翅膀,默默地放飞自己心中的块垒和抱负。朝霞渐渐隐去,晚霞依然灿烂。这位饱经政治风浪颠簸的老人,决心以晚年的余力,继续致力于自己钟爱的科学事业,并以此报国为民。他曾向朝廷奏呈自己的心愿:“身负素志,不能效力于当年;没而百知,尚知酬恩于瞑目。”他说:“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晤言,萧然移日。”镇江濒临长江,沈括在梦溪园里写作累了的时候,也会偶尔到长江边去,登上金山、焦山、北固山,饱览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楼台两岸水乡连,江南江北镜里天”“地从日月生时见,眼到江山尽处回”“流尽古来东去水,又将秋色送楼前”……描不完画不尽的江岸景色稀释着他胸中积郁的闷气,舒展着他疲惫的身心。一次,他游金山探听了有关情况,回到梦溪园后,作了详细的记述:“治平元年,常州日禹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他把流星陨落的全过程:从流星进入地球大气层起,摩擦发生热和光,下坠形成环形陨星坑,直到挖掘出来还有余热等作了详细而又形象的描述。这是我国天文学史上关于陨石的一页杰出的记录。沈括隐居在镇江,隐居在梦溪园,闭门谢客,故“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己”;其潜心著述,也只能“谓之《笔谈》”。因此,他把自己呕心沥血写成的著作题名为《梦溪笔谈》。公元1096年,他在这里去世,终年六十五岁。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上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日本早在19世纪中期排印这部名著;20世纪,法、德、英、美、意等国家都有学者、汉学家对《梦溪笔谈》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而在这之前,早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各种语言的翻译本。

沈括一生,求学发奋,识见超前,才干卓越,贡献巨大。他的能力和水平,尤其是他为当时和后世所作的贡献,北宋一朝,与他堪称伯仲间的,唯有范仲淹和王安石。他超前的科学素养和在创新发明方面的成就,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

猜你喜欢
沈括
沈括
小小数迷泽西之天才的遗憾
才学绝世的沈括,败给低情商
沈括真的害过苏东坡吗?
走进沈括故居
红海滩边稻花香
沈括仰观天文
古代的“十万个为什么”
你所不知道的沈括/古代卫生官员这样关心老人
“妻管严”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