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明生动的抒情形象 新鲜自由的艺术面貌

2019-11-13 13:18
心潮诗词评论 2019年8期
关键词:诗词

高 昌

21世纪诗词新潮带着虎虎生气和勃勃生机,作为一种挡不住的美学力量澎湃而来,给平静的诗坛添加了更加辽阔、更加新鲜的想象力和可能性。

当代诗词的经典化,是被诗词界内外比较关注的理论命题。这一命题有着充分的文本前提、公读基础、学术依据和史学意义。面对颇为活跃的对当代诗词进行否定和诘难的某些偏见和谬论,我惊讶于对方的无厘头和隔膜感的同时,也常常为那种趾高气扬的学阀气和排山倒海的冬烘气而哭笑不得。不过,相对于诗词界同行中关于入史、入典的某些期待与焦灼,我则更倾向于冷静地相信时间的公正和坚韧。事实上,所有经典化过程中的诗歌作品,都不是由当下人的简单毁誉来实现的。其巨大的影响力,都是在十年、二十年、一百年、上千年的时间淘洗中逐渐完成和留存下来的。不依赖某位权威的一锤定音,也不是哭着喊着就能一蹴而就的。当代诗词的光芒,我相信经过一段光阴的误解和间离的考验,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更加灿烂和纯正。任何时代的经典作品,都是有勇气和毅力来接受时间的反思、检选和沉淀的,当代诗词,当然也概莫能外。

诗词形式虽是旧体,有固定的范式和规律,但也对创新有着更加迫切更加强烈的要求。没有新意,也就没有当代诗词。“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同样,单纯重复古人的东西,也很容易把诗词文化弄得僵化死板,味同嚼蜡。我们应该求正容变,知古倡今,切入生活,兼容并蓄,求新求美,雅俗共赏,让古老的诗词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辉,寻找到更加广泛的共鸣。

2019年是《中华诗词》杂志创刊25周年。作为该刊编辑中的一员,置身中华诗词从复苏到复兴、从复兴到振兴的长途跋涉,感受着真挚和美好,也见证着澎湃和壮丽。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也有一份自信和自豪。前不久,《中华诗词》杂志社内部搞了一场小型的评选活动,从25年来发表的作品(不含领导同志和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杂志社内部同仁的诗词)中,通过初评和隐去作者姓名终评的方式,评选出100首作品,准备重新推荐给读者。评选的角度和衡量的标准虽然见仁见智,也肯定会有遗珠之憾,但是盘点这些作品,就像农民面对秋天,心里有着一份丰收的喜悦。“盘它”这个词很流行,下面我也从中随便挑选几首小诗“盘”上一“盘”。

秋窗晚望怀友

满城灯火乱如蝶,雨打秋槐一径斜。

老友半年不曾聚,算来只隔两条街。

这首诗写现代人的情感孤独和心灵隔膜。情景交融,时空交错,用空间距离和心灵距离的反差,来表达对友情的真挚回想、深沉呼唤。有朦胧美,也有哲理深蕴。灯火乱、雨打槐的意境营造也非常成功。

读这首诗,忽然想起顾城的名作《远和近》: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从我个人的视角来说,顾城这首《远和近》与《秋窗晚望怀友》所表达的主题、所带来的遐想,是有很大的可比性的。他们所采用的留白遐想和旁敲侧击的技巧,也都值得反复回味。这说明什么?说明新诗所能表达的现代情感细节,旧体诗词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同样也可以进行有效表达和艺术传递。

我们再看一首:

天宫一号上天

驭电驱雷一箭风,环球仰首看飞龙。

五千年史添新页,大写中华到太空。

这首诗之所以给人留下不一样的感觉,和作者的创新意识和美学发现有着极大的关联。作者从“一号”这个“一”字,敏锐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新科技时代的开始,所以站位很高,视野很开阔。短短四句诗中既有当下,又有全球;既有激情,又有哲思;既有空间横览,又有时间纵探……民族自豪、时代脉动、沧桑感慨,都在笔下不慌不忙地徐徐道来。古人笔下是没有天宫一号这样的素材的。这说明充满现代性的内容甚至工业性的、高科技的题材,同样也可以用诗词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写出自己的光彩和特色。

下面再来看一首:

春柳

勃勃生机入画宜,鹅黄初泛袅丝丝。

游人只候桃花看,春在陌头偏不知。

在我心目中,当代诗词就像这春柳一样,梳理着春风,送给世界一片融融春意 。尽管有的人只等着桃花看,却常常忽略这些身边的美好,但是春天的脚步还是越来越近,春天的色彩也越来越丰富,我们诗词的美好世界也越来越生机蓬勃了。

近年来,诗词作者队伍不断扩大,尤其是青年诗词作者队伍生机勃勃,写出不少好作品。伴随着他们的艺术探索,也出现了很多新的语言现象。他们的作品因为反映了新时代的现实生活,注入了新时代的文化内涵,借鉴了中外诗歌的许多新的艺术手法,而得到了众多当代读者的关注。这些勇于探索的诗人们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使旧形式与新内容得到完美结合,创造了不少鲜明生动的抒情形象,形成了新鲜自由的艺术面貌。

诗词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为什么能够重新吸引当代诗人的关注?我认为有以下五个原因:1.当下的文化生态,为诗词复兴提供了一个春意融融的宏阔背景。2.传统诗词源于中华美学精神的恒久魅力,把汉语言的音韵美、形式美推向极致。诗词格律被称为黄金格律,作为汉语言中最美丽的艺术花朵,本身就有着永恒的优雅和芬芳。3.当代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诗,当代和诗词有着天然相通的心灵密码和精神谱系。4.现代人生活忙碌,工作繁重,而诗词形制短小,格律规范,便于自娱自乐,也便于感事抒怀和传递情感,同时还不用很长时间,非常切合当下人的精神需求。5.当代人对生活有着宝贵的好奇心,接受新生事物也比较快。手机和电脑等现代科技的助力,很容易就能在短时间内集聚起众多的当代诗心。

我曾在文章中谈到阅读一位当代诗人作品的感受:“忽然有了一种仿佛手握一串花鞭的错觉——她笔下的每一个精彩的汉字,似乎都能像鞭炮一样噼里啪啦爆响,这真是一种美妙畅快的阅读感觉。”的确,很多作者尤其是青年作者的诗词既有现代气息又有浓酽的古典韵味,常常给我带来很大的美学震撼和艺术享受。阅读近年来的诗词作品,我有以下七点突出的感觉:

一、关于诗风和态度。当代诗词作者有着共同的文学背景和时代经验,有共同的创造理念和美好目标,有共同的发展动力和完美期许,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共同的坚定目的——塑造高尚人格。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美德的践行者,而不是旁观者。在他们多元的艺术形态和审美追求下面,有一元却是统一的,这就是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以及对自我的必要的内心反省和道德自律。

二、关于礼敬和传承。越是青年诗人的作品,格律越谨严和精纯,捍卫格律的态度甚至比一些老先生还更加坚决。这与当下的青年人多元知识结构和深厚古典修养有着直接关系。不过诗词传承不是机械地复制粘贴,不是简单地泥古复古,不应该只满足于对前人格调和风韵的简单重复。致力于创造,才能丰富多彩。勇于创新,才能活力无限。

三、关于现实感和生活欲。变革的社会为诗歌提供了宏阔的思想空间和历史背景,活力四射的生活与当代诗人们的火热激情对撞,迸发出了灿烂的思想火花和艺术光芒。他们带着滚烫的生命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索激情完成精神的成长和蜕变,并以五花八门的个性姿态向着中国诗坛列队走来,记录下自己青涩而新鲜的时代体温,也唤醒更多的沉寂而迷茫的缤纷岁月。

四、关于借鉴和转化。当代诗词作者的作品更多汲取新诗和西方现代诗的艺术营养和表现方式,大量使用的反讽象征、意象群组、通感移情、时空变换等等表现手法,借以反映新世界,表现新思想,营造新境界,用现代精神和时代目光体悟生活、感应现实,采用现代蒙太奇、时空变换、视角转移等等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取得了非常突出的创作成就,给当代诗词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和丰沛营养。比如:“三月看新桃,林间起火苗。心头能不热?春色正燃烧!”(《赏桃花林》)作者呈现的是一个热烈的春天氛围,采用的是日常口语,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实际上也可看成一首微型的新诗。诗的结尾,与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五、积极的口语化探索。当代诗词并非如某些偏见所论为一种文言文为基础的诗体。相反,更多的反应当代生活的诗词作品,更多的则是口语化的思维方式和形式呈现,语言通俗却又文采斐然,妙趣横生,让读者感到新鲜活泼,有出奇制胜的感觉。如“一伙儿童撑膝看,谁丢石子一声‘咚’”,这里的“咚”字,用的多么轻灵响亮。

六、鲜明的新思想和新态度。今人诗词的时代意义,不仅仅是为中国诗坛重新接续传统文脉,而更重要的是为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带来了理念上和气场上的崭新气象。智慧的思维,开放的胸襟,探索的意识,强烈的创新精神,席卷一切陈腐意识和朽臭观念,充盈着一个浪漫热忱的精神世界。尤其令人欣喜的是,当代诗人们的诗词作品带来的不是陈旧的思想,而是新的美学原则。如“别有诗情生大块,东西南北付琴箫”(《戏赠谢冕》)、“我亦曾经沧海客,文章虽贱骨非轻”(《即事寄袁鹰》)。

七、新生活速写和新词汇入诗。如“夕阳求扫二维码,拉我入它朋友圈”(《生日感怀》)、“积雨江湖灯又满,地图潮湿几人标”(《毕业季》)、“微信频催君莫怪,春节过后恐来迟”(《探梅》)、“闲倚银台说马云”(《趣题网上购物节》)等等,都带着热气腾腾的时代体温和生活芬芳。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当代诗词的最新作品较多。深感诗坛上不是没有好诗词,而是缺少发现和欣赏的眼睛。下面,我仅仅例举前不久参加一次网络现代诗词大赛的终评工作中所遇绝句作品,带着欣喜的心情为岁月存照,也为热心当代诗词经典化路径和文学史书写的有识之士提供文本积累。芳卉竞艳,繁星焕彩,光芒耀眼,鲜色怡神。这些作品及其所呈现出的新的创作趋向,令人一吟一叹之间,似乎总有急于拍案叫绝的冲动。

比如《搬迁》:

数代安居邻里夸,无端日子被开发。

忧心还嘱堂前燕,此处明天不是家。

这首诗自成格致,一笔点到这个社会的痛点。“无端”二字,蕴含无数的苦涩和悲凉!结尾两句恳切深挚,亦颇见巧思。质朴的语言抒深刻的忧患,沉郁顿挫,委婉得体,气骨森然,不尽叹感。

再比如《清明祭母》:

墓草青青节又来,杜鹃声里雨哀哀。

儿时懒散老尤甚,好想听娘骂一回。

作者不刻意拼凑什么好词好句,只用真诚挚切的声音打动人心。“青青”“哀哀”两个叠字词用得很鲜亮。大巧每若拙,奇句反如常。结尾平常语,恰如催泪弹。

这两首作品最后都获了奖,这里不再多说。另外因为评委各自评选角度的不同,也有几首我个人比较欣赏的作品,没有进入最后的入选名单。这其实也是正常的,所谓各花入各眼,春兰之清,夏荷之鲜,秋菊之烈,冬梅之妍,毕竟是各呈风姿,也各有拥趸。而在入选作品之外,有几首诗我认为也很精彩,还想多点几个赞。比如:

探梅

孤山南麓探英姿,正是梅花欲放时。

微信频催君莫怪,春节过后恐来迟。

这首诗隽永有味,语淡情深。句句铺平垫稳,笔墨节制而气韵纵横。微信一词入诗,是此诗亮点。既有当下感,又谐和自然,并不突兀。娓娓道来,表面漫不经心,并不努力,却又偏偏力道十足。

乡愁

十年归梦随明月,万里离愁拧一绳。

无论天涯和海角,时时牵着故乡疼。

这首诗是着意做出来的,与上一首《探梅》主题相近,而语风迥异。所谓十年万里,时空交结,构成博大宏阔的感情空间。造语尖新,笔锋凛冽。第二句尤其生猛,拧字惊险,有惊雷堕地之震。我最欣赏收尾这个“疼”字。奇字奇韵,过目难忘。

冰瀑

家山回望泪珠倾,步步留连寸寸凝。

多少乡愁消更厚,忍看一日结千层。

这首作品也是写乡愁,有诗才,有巧力。但作者不是用日常话语来传达情感,而是寄托在冰瀑这样一个典型化的意象,用了经过诗心熔冶提炼之后的一种特异语词,从而使虚拟的乡愁托身现实的冰瀑,获得了直观而新奇的层层展示。

另外还有两首从儿女视角抒情的作品,也很有意味。

寒来母唤回家搬花有作

老母单居愿种花,邻来每自向人夸。

莫言凡卉无情感,我愧陪亲不及它。

对母亲的素描,精确而生动,令人眼角发酸。最后两句带着愧疚的亲情表达,流畅而又婉转,写到了人心深处。

别家

白发爹娘话语迟,无言洒泪怕儿知。

元宵正是团圆日,恰到离家返校时。

作者用笔不见痕迹,而又回肠荡气,笔笔出锋。尤其用元宵之乐映衬离家之痛,默默平添无数凄凉。高手也。

再来谈一谈《经旧地,已围而不建已十年矣》:

子规声里雨如尘,梁自倾摧草自春。

垩刷颓垣余漶字,依稀辨得为人民。

这首诗妙在结尾的反讽,力度颇重,拿捏得也得体。当代诗词,不能没有思想,不能没有重量。这首带着锐利思想锋芒的诗作,撞响的是灵魂深处的痛感,厚重而又坚实。不过,标题中可以删掉一个重复的“已”字,更顺口些。另外,我还为这首诗献出了一个小疑问:“梁是承托着建筑物上部构架中的构件及屋面的全部重量的重要部分。上梁,不是建筑工程初始的工序,而是接近尾声的工程,所以北方人上梁时会举行仪式,作为工作即将完成的象征。而这首诗的题目中既然说围而不建,可见连‘上梁’工作都未开始,又何来‘梁自倾摧’?这里的第二句表达的似是已经建成之后再荒塌的景象。”后来看到微信公众号有读者留言:“从题目‘已围而不建’不难看出,这是一块围而未建的闲置地。既然未建,又何来‘梁自倾摧’?很明显,这里有围圈地原先的民房。由于国家占用,原村民搬迁。但搬迁后这块圈地却又闲置,竟‘不建已十年矣’!故此,也才有诗中的‘梁自倾摧’和‘颓垣余漶字’。而这样的现象绝非个例。正缘于此,更突显此诗的针砭时弊之力。”果如此君所叙,是确可为我解疑的,特此鸣谢。

需要特别作些解释的是,我的投票仅仅出自我的个人视角,表达的是我在阅读时的真挚感动和热切共鸣,但也难免夹杂着我自己在欣赏习惯上的局限和偏爱。不少当时没有打分的作品,现在重新打量,又找出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比如:

放排

狂涛卷雪墨云低,结阵长蛇战汛溪。

杀退青峰千百座,横篙直下洞庭西。

这首诗的结尾两句奇气纵横,力道十足。尤其“杀退”二字,斩钉截铁,壮怀激烈。流之急,汛之险,心之勇,情之爽,跃然如在目前矣。

留守儿童梦

梦里缘何笑若霞?今天得个小红花。

随风直到他乡去,叫俺爹娘可劲夸。

这首诗用白话素描了留守孩子的一个梦,以欢乐笔,写悲哀情,质朴简洁,别具深蕴。

遗珠之憾,辗转反侧。不过,好在网络自有其特具的现代传播魅力,诗友们的作品一一在微信上展示了出来,好作品的好,不会因评委的投不投票而发生增损。好作品终究还是能够凭借自己的魅力,以其自信的声音唤起陌生读者心中应有的那份大面积、大范围的共鸣和共振。

绝句是诗词的一种基本体式,也是一种令人喜爱的诗体。篇幅不长,不用费洪荒之力。可以雄心勃勃地宏大叙事,也可以悠然自得地从身边的小情小趣入笔。从绝句,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折射当代诗词的基础性的美学视角。我不想把写绝句说得多么神秘,这也确实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妙手偶得最佳,而反复推敲也能出杰作。那么,什么算是好绝句?此前没有特别想过这样的问题,这也似乎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艰难的冒险话题。而现在既然来当绝句比赛的评委,我也试着就这个题目简单说一说我的一些思考,特别是想说一说我自己感受到的一些判断上的困惑和疑问,包括一些反思过程中的个人心得。

好绝句当然首先要有必要的技术基础。要合韵律之美,见体式之妙。不过,这仅仅是工作的第一步,而且是平平无奇的第一步。比如我少年时期很喜欢柳中庸的那首《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的技术很成熟。我当年非常佩服其中的高级句式,尤其两个对偶整齐匀称 ,“ 岁 岁 ”“ 朝 朝 ”“ 金 河 ”“ 玉 关 ”“ 马 策 ”“ 刀环”“白雪”“黄河”等辞藻也都漂亮鲜明。可是写绝句不是上表演课。被导演出来的技巧和精心策划出来的表情,在绝句中是唤不起打动人心的力量的。现在再读柳中庸的《征人怨》,我即觉出一种特别艰难的判断上的悖论,尤其是困惑于华丽精美辞藻之中所难掩的那份乏味的单薄。最后一联的空洞贫弱,尤甚。

看不见征战之苦,也感受不到苦寒和荒寂,更没有传达出什么幽怨,因而读来读去,也就只剩下几个经过“编码组合”的、呆板的、格式化的、习惯性的漂亮句子罢了。

一首好绝句,除了好的技术支持之外,还要有一些另外的什么东西呢?我认为:

第一要有灵敏的感知。绝句清灵机智,绝对不会是一锅乱炖。好绝句要能够捕捉稍纵即逝的心灵颤动和强烈情绪,要有真趣、真味。要有对日常生活的敏锐把握和深切体察。

第二要有温暖的震颤。任何时候,浸满了爱的文字都是有温度的。要能够沟通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境界,在畸变中寻找完美,在荆棘中歌唱玫瑰,在灰暗中传递明丽,在寂寞中传递芬芳。字里行间,我最感动于那种血气蒸腾的光辉。

第三要有丰富的张力。要把吟诵的语调和生活的口语区分开来,要用正常的语速和人声来发音。要能够尺幅千里,无限精彩。只言片语的灵犀,胜过千言万语的尴尬。

第四要有单纯的情怀。要把饱满的情绪,抒发在自然的节奏里去。在绝句中的所有技巧,都是雕虫小技。用力,但要有节制。不语怪力乱神。最好的是那种天真烂漫的灵性和汪洋恣肆的精魂。不需要太复杂,也不需要太玄妙的辞藻,不需要太多的发散性和跳跃感。

第五要有提升的境界。要离哲学近些,再近些,要能够在生活态度和社会体认上产生导引和陶冶的效应。简言之,要有意义。

第六要有颠覆的勇敢和博弈的自信。众声喧哗,而一莲独坐。洞开审美,探索奇秘,要有在独特的句构、节奏、语言中炼金的超凡力量。要敢于破坏既定的思维惯性和语言习性,要敢于用熠熠生辉的个性思维去照亮读者的眼睛。

第七要有真实的语境。叙述和表达是绝句最朴素的美学原则。缩微到身边叙事中来。我反对撅着身子操着洋泾浜的所谓世界眼光,也反对憋着口气故作高深的用偏典和掉书袋。过分的阐释与引申,类比于情感和智识上的作伪。最重要的不是各种古典知识点的竞赛,而是现实语境下的真挚诗意的快捷传递。

绝句有体裁优势,也有题材优势,很容易就能够走进各种年代的读者内心。好绝句不能摆出一种苏世独立的姿态,更不能自绝于引车贩浆的普罗大众。

以上所叙,是我个人认为的好绝句必备的七种武器,也是我个人评判作品的随身绳墨。当代诗学,需要当代视角、当代体验、当代文本的一砖一瓦的真实积累和辛勤实践。成败是非,各凭天意。一己之见,聊作芹献吧。

猜你喜欢
诗词
诗词里的节日
诗词里的节日
毛泽东诗词抄录(书法)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家庭“诗词大会”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猜诗词
春蚕丝尽便会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