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扶贫论述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史研究
——基于研究文献综述的思考

2019-11-13 10:13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攻坚总书记

薛 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重视扶贫工作,将扶贫开发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全面推进扶贫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令世界惊艳的减贫成绩单[1]。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会议、重要时点、重大场合反复强调脱贫攻坚,从根本指引、总体框架、核心要求、基本方略、力量之源等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揭示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特征和科学规律,为进一步做好新时代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2013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2]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对推动全党从对党的历史的坚定自信中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笔者认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除了认真开展相关理论学习和探讨外,还应具有史学情怀,尤其是在党史、国史的视野下从改革开放史视域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史研究,从而在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构建中国特色反贫困话语体系,讲述生动的“中国扶贫故事”。由此,笔者撰写此文求教方家,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习近平扶贫思想和重要论述的研究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扶贫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脱贫攻坚实际相结合,而且系统性地阐述了精准扶贫脱贫的基本方略,为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对此,学界展开了多维度的研究。据笔者统计,以“习近平扶贫思想研究”为检索词,综合中国知网和读秀的检索结果来看,在题名直接命名的诸多研究成果中,仅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就有52篇(含博士论文1篇),其中2016年4篇、2017年12篇(含博士论文1篇)、2018年33篇,2019年3篇,具体情况见表1;相关期刊论文则逾数百篇。囿于篇幅所限,笔者择文述之。

表1 “习近平扶贫思想研究”硕博士论文汇总表

刘永富在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的形成过程后指出,习近平扶贫思想的科学内涵包括“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构建大扶贫格局”“激发内生动力”“实行最严格的考核制度”“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六个方面。其历史贡献在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最新发展”“是全球贫困治理的‘中国智慧’”[3]。

燕连福等人认为“需要深入梳理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形成的历史脉络,从而全面认识其形成发展过程,准确把握其理论内涵和精神实质”,指出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有三: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发展;二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消除贫困思想的批判性发展;三是对历任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扶贫重要论述的丰富发展;其精神实质主要表现为:坚持以思想脱贫为前提,坚持扶贫工作的人民性、精准性、有效性、可持续性,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理论;指导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必将推动中国人民全面摆脱贫困;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为世界反贫困实践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4]。

欧健等人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扶贫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贫困人口完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创新扶贫思路,实施精准脱贫方略”“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合力实现脱贫”“发展是摆脱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要创新扶贫开发的体制机制”六个方面。其鲜明特色在于“扶贫宗旨的人民性”“贫困标准的多维性”“扶贫方略的科学性”“扶贫成效的稳定性”四个方面[5]。

此外,学者们还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渊源”[6]“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与重大贡献”[7]“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哲学基础与理论创新”[8]“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民族地区的实践”[9]“习近平的健康扶贫观”[10]等不同视角和层面,对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和重要论述进行了丰富而深刻的解读,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扶贫论述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地方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扶贫开发的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主要集中体现于《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一书中[11]。该书从扶贫的重大意义、组织保障、精准方略、资金投入、社会力量、工作作风、扶志扶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八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分类摘编,全面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要求,“彰显了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担当,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明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前进方向,贡献了人类反贫困事业的中国方案”[12],具有极强的时代性、人民性和实践性。

“一定的时代催生一定的实践。”[13]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题为《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他指出:“我到过中国绝大部分最贫困的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等地。”[14]因此,学界围绕脱贫攻坚的地方实践展开了较多探讨。在表1所列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中,直接探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的地方实践的就有9篇硕士论文,具体情况见表2。此外,从综合检索中国知网和读秀的结果可以看到,还有李文刚[15]、李军鹏[16]等人以脱贫攻坚地方实践为研究对象,只是在题名中不直接命名“习近平扶贫思想”相关主题词。

表2 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地方实践研究(硕士论文)

在期刊论文方面,众多研究者主要聚焦于考察和探讨地方实践成效与总结经验,如:易龙飞梳理浙江扶贫政策[17]、王锐探讨甘肃扶贫经验[18]、阿班·毛力提汗分析新疆扶贫攻坚的进展和经验[19]、白亚鹏剖析云南对习近平扶贫重要论的实践[20]、陈小燕等人立足海南探讨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21]等。另外,也不乏实践管理者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层面呈现了我国各地脱贫攻坚的丰富面相。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广西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广西扶贫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广西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100万人降到2017年的267万人,减贫人数达到183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0%下降到5.7%,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中国奇迹的广西灿烂篇章”[22]。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予以了高度肯定。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解决这个问题,根本上要靠改革。广西田东县通过建设机构、信用、支付、保险、村级服务组织等六大金融服务体系,有效缓解了贫困户资金缺、贷款难的问题,农户贷款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九十。”[23]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关于“扎实推进民生建设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据统计,2012年至2017年广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09万人,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8个综合评价好的省区之一。面对脱贫攻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广西坚定不移地采取非常政策、非常举措、非常力度,“在深度贫困地区攻坚上再聚焦”“在产业就业精准帮扶上再深入”“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上再发力”“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上再用劲”“在贫困村屯基础设施上再完善”“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上再提升”“在推进扶贫协作上再提速”,举全区之力集中攻克重点难点问题[24]。

广西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与全国各地一样,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思想的具体实践。正如研究者指出:“习近平同志的扶贫思想既有理论高度,又务实接地气,既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又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措施,对指导全国扶贫工作十分有力。”[25]

三、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视野下,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史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真总结党的历史,更好地发挥党的历史的鉴今、资政作用,是新形势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迫切需要。2019年1月2日,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不仅对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提出了希望,而且还强调了新时代历史的重要性,他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26]。伴随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现在世人面前,国内外学界近年来对改革开放史表现出浓厚兴趣。可以说,改革开放史研究已成为当代中国史、中共历史(包括海外中国学)的热点领域,通史论著、专题论著不断问世。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从改革开放史视野观照扶贫开发史研究,学界主要是梳理扶贫进程、总结实践经验。如韩广富等人关注革命老区扶贫脱贫[27]、周艳红侧重农村扶贫研究[28],总体上相关成果则仍显不足。因此,如前文所述,在理论探讨和总结回顾梳理习近平扶贫思想及相关论题的基础上,从地方实践出发讲述生动的“中国扶贫故事”,更好地总结和提升我国扶贫工作经验,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反贫困话语体系并向世界传播,从而全方位展现中国进入新时代的来龙去脉。由此可见,从党史、国史视野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史研究,不失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的一种行动自觉,亦可谓是新时代历史研究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朱佳木指出:“当代中国史及其理论研究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有条件也有必要更加贴近现实,更多选择与当前联系紧密的问题进行研究,用研究成果为当下决策提供可资参考的意见。”[29]对此,武力等人主张开展改革开放史研究应具备“世界视野”“历史眼光”“发展观点”,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化重点领域研究,重点思考和讨论政府与市场关系、所有制结构、财富分配、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区域均衡发展以及对外开放度等问题,从而有助于认清改革开放的背景及其成功的外部环境,认清改革与开放的辨证关系并科学总结经验教训,进而正确认识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以及改革开放40年中各个阶段的继承关系,并要学会运用多学科方法做出公允的评判[30]。笔者以为,这些理论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推进我国扶贫开发史研究提供了基本参考。以广西为例,何龙群总结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广西的扶贫做法,其研究路径和探讨的内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31]。

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也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著的40年。如何在党史、国史的框架中,在改革开放史的时空视野中开展扶贫开发史研究呢?简言之,从时间上来说,可从长时段的近百年党史、中时段的70年国史、短时段的40年改革开放进程分三个层面进行研究;从理论与方法来说,则可以结合政治学、社会学、口述史等跨学科方法展开研究。囿于篇幅所限,笔者将另撰文予以具体探讨。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攻坚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