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探析

2019-11-14 22:33高天瑞衡阳师范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张爱玲婚姻意识

■高天瑞/衡阳师范学院

一、前言

纵观中国文坛,提到女作家,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就是张爱玲。如今的她像往日一样风靡文坛,《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等作品无人不晓。然而,璀璨的光芒下掩盖着的是她精彩传奇却落寞寂寥的一生。她一生的经历令人读来落泪。读完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你会发现其中横卧着她自己的整个人生。对张爱玲不甚了解的人可能会给她爱钱如命、薄凉的评价,甚至会想,这样的女人即便有几分才情,写出来的东西大多也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满纸都是矫情的情爱。但是,如果你认真阅读张爱玲的作品,你就会认同这句话,“历史大部分靠猜测,剩下的则是偏见”。张爱玲出生家庭条件优越,然而,自从母亲离家出国,她的坎坷不幸遭遇便开始了。即便后来找到了母亲,这也并没有让她找到期待亲情和温情。这对她与胡兰成的婚姻纠葛有着莫大的影响,也奠定了她文学作品中关于女性意识的探讨。

二、张爱玲女性意识的起源

从张爱玲回忆童年生活的作品中可知她的女性意识萌芽很早。张爱玲的母亲容貌出众非常会装扮自己,让她十分羡慕,曾经跟母亲说,十岁要穿高跟鞋十六岁要吃粽子、汤圆等难以消化的东西,实际上这是一种朦胧而幼稚的女性意识。真正引发张爱玲对女性意识问题深刻思考的,是其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坎坷经历。张爱玲小时候家庭条件优越,她和她的弟弟都有自己的保姆照顾,受封建礼法影响,张爱玲在家中的地位自然不如弟弟,所以,她的保姆自然也要比弟弟的保姆地位矮上一截。弟弟的保姆张干经常给自己的保姆撒气使绊子,张爱玲有时候气不过去找张干理论,张干总是说,希望她将来嫁得远远的,弟弟也不要让她再回去。言外之意是说,张家未来是属于弟弟而不是她。也许就是从这个时候,张爱玲萌生了女性主体意识。她要为自己和受封建宗法束缚的女性去争取正当的权利和尊严。后来,她曾在散文中回忆说:“张干让我很早想到男女平等的问题,我要锐意图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不仅体现在她个人一生的经历上,而且融入到了她的文学作品当中。

另外,张爱玲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形成与张爱玲个人婚姻遭遇分不开。母亲离去后便在没有温暖的家庭生长,在如花似玉的年纪因病差点丧命,即便后来找到了母亲也是不幸福的,强势的母亲对她大多是责备,让她感觉不到温情,注定了她敏感、内向和孤僻,以至于后来遇到甜言蜜语的胡兰成,这个如兄如父十分疼惜她的男人,就像冰天雪地里突然横飞出一只暖炉,少女的懵懂与羞涩让她不顾世俗、毫无怨言的爱着已婚的胡兰成。不久,胡兰成离婚与张爱玲结婚,但好景不长,胡兰成喜新厌旧,张爱玲百般不舍却也不得不与胡兰成离婚。后来,张爱玲在美国遇上赖雅,虽然年龄相差悬殊,但他们却是患难夫妻,更是精神伴侣。赖雅对张爱玲是真切的关心疼爱,可惜赖雅在他们婚后不久便中风紧接着去世。在此期间,张爱玲,不离不弃一边照顾瘫痪在床的赖雅,一边还要工作谋生,挑起家庭经济大梁 。这两段婚姻对张爱玲关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认识直接而深刻。

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是成熟而深刻的。她反对女扮男装认为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一样可以做,这种向男性角色规范认同的女性男性化的男女平等。这种挣扎着去蜕变变成与男性平等的女性,其实骨子依然为男女之间的差异而自惭形秽。这种靠扮演男性或女性男性化的角色进入男权社会,实质上仍然没有彻底摆脱男权统治的牢笼,也不能对封建礼教束缚和男权统治带来颠覆和瓦解。所以,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张爱玲认为,女性应该回归女性本质,这样才能拥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和男女平等。就像奥涅尔剧作《大神勃朗》中的地母娘娘,充满生命的热情和活力,有蓬勃的爱欲、广博的同情和自然慈爱的母性。这是女性区别于男性的本质,也是一切女性之美和女性主体意识的来源。

三、张爱玲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独特体现

张爱玲受家庭环境影响,从小就有传统教育和欧美教育的双重经历。因此,张爱玲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文人思想大不相同。张爱玲作品中对于文学承载对象的改变,也表明了张爱玲作为知识女性的主体意识及文化立场。在美国,张爱玲摆脱与赖雅年龄相差悬殊的束缚,坚持与赖雅结婚。在与赖雅的婚姻中,张爱玲是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独立女性。这也是她在文学创作中的真实写照,她渴望把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性解救出来,希望他们可以独立生活恋爱,不被封建礼法所压制,所以出现了《怨女》《小团圆》《半生缘》等作品。她也把自身不幸的婚姻作为原型映射到书中的角色上,希望以此唤醒被封建礼教压迫的广大女性心中的主体意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对女性命运和婚姻的关怀

张爱玲的小说永远是围绕着各种各样的女性群体展开,通过对女性人物命运和婚姻的关注表达强烈的女性意识。《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作为一名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本来是要去上海完成学业,却在姑母的圈套中自甘走向堕落的深渊。葛薇龙也曾意识到堕落,也想过反抗,但她强烈的物质欲望迫使她向金钱社会妥协,并力争跻身于上流社会。当她知道乔琪不愿意娶她这样没钱的人做妻子时,葛薇龙毫不犹豫的说可以赚钱让乔琪娶她为妻。此时葛薇龙便清醒的走向了堕落的深渊。她用美色为自己挣得生存空间,以此来作为婚姻的砝码,这也成为她悲剧婚姻的根源。葛薇龙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寄托了张爱玲对女性群体婚姻的担忧和关注,她明白只有女性真正的独立才不至于让婚姻变成是色相与金钱的交易。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几段婚姻和命运则揭露出靠算计得来的婚姻并不稳固,女性也不能在这样的婚姻中找到真正的公平和自由,这是对女性的鞭策与警示,呼唤女性独立自强,勇敢的直视婚姻,要对不平等的婚姻关系作出反抗。张爱玲笔下所有与婚姻有关的文学创作中,女性似乎都被一根无形的绳索牵制着,被牢牢地绑缚在男人和婚姻上面,事实上,这根绳索就是金钱,经济上的不独立,必然造成人格上的不独立。张爱玲从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出发,认识到了金钱对女性从思想到人生的钳制。

(二)歌颂新时代的独立自主女性群体

《半生缘》中主人公顾温柔善良,独立坚强,家境贫寒的顾曼桢从小养成了独立、自强的性格。她在完成学业后有了自己的工作,跟姐姐顾曼璐一起养家糊口。独立自由的顾曼桢规划好了自己的人生,用劳动和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她命中注定要与沈世钧相遇,两个人冲破封建世俗观念相爱。沈世钧家中生变回到南京,此时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发现自己不能生育,为了笼络祝鸿才与其结婚,谋划了借顾曼桢生子的计划,顾曼桢最终被囚禁生子。这期间,沈世钧误会顾曼桢,并与她人结为夫妇。这也使得顾曼桢唯一的精神支柱倒塌。顾曼桢是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真正的新女性代表。她自尊、自强、聪明,理性、积极向上,寄托了张爱玲对女性意识最全面的表达。

(三)对男性角色的特殊刻画

分析张爱玲笔下男性人物的描写有助于讨论她的小说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在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中,对男性家长的刻画一般采用两种策略:一种是男性角色缺失的创作:另一种是让男性扮演处于劣势的角色。例如:《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母亲的话语总是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男性人物的缺席让女性摆脱封建枷锁,取代男性的位置,形成了女性当家作主的家庭模式。又比如《金锁记》中的姜二爷、姜季泽,《怨女》中的姚二爷,《花凋》中的郑先生等这些人物形象,或是身体残缺,或是精神残障。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他们所代表的男性话语权的残缺,也是张爱玲对男权社会的嘲讽和否定。这种从生理和精神层面上颠覆男权传统的创作方式,充分体现了张爱玲的女性主体意识。

四、张爱玲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价值

作为现代文坛中极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张爱玲的作品被视为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她独特的女性意识是对几千年来封思想建的挑战,不仅唤醒了上世纪的读者,也给当代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思想冲击。我们从她的创作清晰看出了女性的彻底解放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她的讲述中,我们惊奇的发现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女性世界,即使是在今天,传统意识仍旧盘踞在多数女性的心头。一方面,争取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主体的苦闷、彷徨仍纠缠着女性,尤其是对接受了高等教育具有一定主体意识的女性来说,这种苦闷尤为强烈;另一方面,大部分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心理难以纠正,即便在经济上已经独立自主的女性,依附意识仍然十分明显。因此,嫁个有钱人依然是大多数女性的热切追求,尤其是在女性千方百计美化自己、展示自己的背后,无法掩盖的是取悦男人的赤裸裸的目的,而在解放女性的张扬外表下,掩盖不住的人是骨子里对女性的歧视。

用现代眼光来分析张爱玲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越发觉得它的深刻尖锐以及历史超前性。她对女性命运的理解和把握并没有轰轰烈烈的历史做场景,而是从日常男女的平凡琐碎入手,铺展开的却是渗透到女性骨子里的无尽的苍凉和悲哀。直到今天依然笼罩在广大女性头顶,这也使得她的作品超越了时间限制,重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从女性意识的角度再现广大女性命运背后沉重的历史负担和现代女性依然无法摆脱的羁绊。

总之,张爱玲的创作不仅带有文学价值,而且还有社会价值。张爱玲积极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强烈意识和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家形成鲜明对比。与五四运动后新作家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否定态度相反,张爱玲不仅教育上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一生都十分喜爱古典文学,这一点从她研究红楼梦上可以看出来;其次,张爱玲在创作题材和创作意识上与五四之后的文学家取向不同。新文学作家受启蒙大众、改变现实思想的影响,他们更关注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件,通过写革命、战争来表现大的社会动荡。而张爱玲选取了人生中平凡细小的一面并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女性为主体来创作,正视女性的生理和情欲,打破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学耻于谈性的现状,强调女性立场,宣传女性意识,这也使得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极具社会价值。

五、结语

张爱玲的一生正如她的作品一样,充满了传奇,流言、倾城之恋和半生缘。都说灵感源于生活,年少时的生活遭遇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定下了基调。张爱玲的一生是偶然命运的推动,也是不愿随波逐流的必然抉择,又是她的与众不同的开始。因不同而出众,因世俗而脱俗,这便是张爱玲。她就这样如传奇般,一生都在悲观与坚强之间拉锯,最终,她将命运的主动权抓在了自己手里,用勤奋与努力加上自己的天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书写了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张爱玲的一生书里书外不分梦我,她将一生都交给了文字,其笔下的字里行间不乏对人性和社会的针砭姿态,命运的舒皱晦明却也成就了她民国女性创作难以逾越的高峰。

猜你喜欢
张爱玲婚姻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张爱玲的美国时光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古贤们的环保意识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
张爱玲:生命如奇服一样斑斓
《无我》:一具身体,两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