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2019-11-14 03:53高博
新生代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责任感责任

高博

南开大学 天津市 300071

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本科生数量越来越多,其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影响着国家的兴衰。我国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逐渐加深,党的十八大也提出必须要深化教育改革,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一直都是教育界人士所重点关注的。

一、社会责任感概念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影响着国家的兴衰。我国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是逐渐加深,党的十八大也提出必须要深化教育改革,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问题一直都被予以重视,那么何为社会责任感呢,很多教育专家学者也对社会责任感的概念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读。

著名学者段志光从心理学跟德育的角度对社会责任感进行了描述,从德育的角度上看,其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在人类社会发展里所应该承担的责任的意识,对自身所执行的道德行为是否满足而产生的真实情感体验。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责任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做出的行为是否满足自己内心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而另外一位专家学者彭定光则觉得社会责任感是个人或群体在某个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美好社会的构建而承担相应的责任的意识与素质;另外一位学者蒋国勇则将社会责任感定义为一种道德情感,指的是个人对国家、社会或是集体所应该承担的任职责、任务的态度。总的来说,社会责任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心理道德情感,隶属于社会道德心理范畴,是经过社会的学习而形成的,饱含着较深层次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1]。虽然作为个体是独立存在的,但是确是生存在社会之中的,因此,从某种角度上看,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换句话说,自我责任感是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所以说,站在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社会责任感的定义是:在一定社会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够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并积极承担社会职责、履行社会义务的态度的道德素质。

二、大学生心理特点简析

当代大学生年龄普遍都是90后,90后也成为了我国现阶段各高校学生的主体,在学校里扮演着主要角色,他们普遍思维活跃,对新事物较为好奇,学习能力也较强,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分析,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1、思考尚不理性

进入到大学时期,此时的学生思维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还有上升发展的空间,但是主观性还是偏强。大学生有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不过由于尚未进入社会,缺乏一定的经验,因此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缺乏自己笃定的见解,受主观情感影响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的思考还不够理性,这也是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所以,在培养社会责任感的过程里要融入感性因素,以科学适当地去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2、自我定位尚不明确

一般来讲,大学生受到同辈影响较大,都是以同辈为参照群体定位自己的角色。不过,由于部分90后学生由于国家政策影响是独生子女,所以并没有兄弟姐妹作为参照群体,因此也对他们自身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影响。同时,进入大学之后,社会角色的扮演戏份越来越多,这也很大可能造成部分90后大学生对自己应该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认识含糊不清,出现了对自我定位不明确的问题,无法履行相应的角色责任。所以,这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时要进行对学生的自身角色定位认知教育[2]。

3、自我约束能力差

在进入大学后,由于跟高中相比,学校对学习的严苛程度下降,而且也没有了家长跟老师的过多指导,所以很多学习上的事就要自己去处理,自己去把握,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有些大学生还没有脱去高中的稚气,行为方式上略显稚嫩,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与意志力。所以在大学阶段,如何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培育。

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方法

1、加强社会责任感的认知教育

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以及社会阅历问题,并无法清楚认识社会责任跟现实生活的联系,致使很多同学总觉得做好自己足矣。特别是在现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复杂化,生活工作中出现的责任问题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处事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所以,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帮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社会责任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哪些是责任、应该如何去承担责任等等。据有关心理学专家研究,认知会影响人的情绪与行为,不良认知是导致不良情绪跟行为的根本原因,所以必须要加强认知教育,树立科学合理的认知观,以减少消极情感以及不理智、不理性行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必须要有系统的教育,第一,大学生必须明确自身的社会角色,明白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第二,认知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情感;第三,让大学生明确怎样把社会责任感转化为社会责任行为。在科学合理的认知下,减少消极情绪以及不合理行为。

2、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实践

现阶段的大学生心理特点较为突出,在认知跟行为上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知行并不合一。大学生有对自己所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认知与负责任的行为倾向,但是知与行却经常存在着偏差,因此这也就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焦虑、郁闷等不良情绪。为了实现大学生知行合一,教育工作者可以举办校园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所带来的责任,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多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社团服务活动等以改变他们的行为,进而树立责任观念[3]。

3、加强社会环境的促进作用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指出,认知、行为跟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人在对环境做出改变的同时也在被环境所影响,改变的环境对个人行为也会产生影响;认知对行为有调节作用,通过认知才能够了解人的行为。同时,该理论还认为,个人在效仿他人、学习他人的过程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来重塑自己的行为,用他人的行为标准来设定自己的行为标准,重新确立认知,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逐渐变成具有一定自控能力以及稳定人格倾向的人。

无数研究证明社会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所以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时考虑到环境因素的作用。在实际调查过程中,有些学生表示,由于受到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行为里,放弃了责任的履行;也有些学生表示,由于对现状的改变较难因而选择随波逐流,这些都是对大学生成长极为不利的,不利于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所以,社会必须也要努力优化风气建设,给大学生自觉主动承担责任提供心理支撑,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他们能够将对责任的认知转化成行为。

4、加强互联网技术与传播媒介的应用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无论是工作、学习或是生活都离不开互联网,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互联网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知识信息,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鉴于互联网的作用强大,其完全可以作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平台。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多采用互联网技术以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互联网背景下,传播媒介也是丰富多样,高校教育工作者也要利用好传播媒介,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比如多利用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介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另外,也不能够忽略榜样的激励作用,有学生就指出,在近段时间里播出的公益广告就对其生活里的责任行为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比如明白了节约是美德,就餐浪费现象减少;明白了亲人的重要性,跟父母沟通次数变多了。所以,传播媒介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还是有较大促进作用的,应该加强其应用,以达到最优的教育实效。

四、结语

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一种系统性教育,必须要有一个完备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对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必须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符合其实际认知水平,并在这个基础上去启发他们的责任意识,学校跟社会必须要为大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培养责任意识提供足够大的平台。综上所述,在心理学的视域下,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大学生由于在其年龄段有较明显的心理特征,知行难以合一,社会经验缺乏,这些都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困难之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学视域下,结合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责任感责任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责任与担当》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培养孩子立身之本
——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责任(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