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特舍夫翻译理论阐释

2019-11-14 08:30高婷吉林大学陕西省
新生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拉特等值译者

高婷 吉林大学 陕西省

列夫•康斯坦丁诺维奇•拉特舍夫,语言学博士,现任州立莫斯科大学语言学系德语教研室主任。拉特舍夫是一位职业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在德语及翻译理论研究方面成果颇丰,出版大量科研论著并发表众多科研论文,其中包括,《论翻译转换,教学法与语言学》。《翻译教程——翻译等值及其实现方法》,《翻译的社会限定性与翻译等值》(1981),《语际转换=达到翻译等值的方法》(1986)《翻译,理论、实践与教学法问题》(1988)《语言院校翻译工作者培养的结构与内容》(合著,1999),《翻译技巧》(2000),《翻译技巧附有注释及练习答案的教师用书》。

拉特舍夫的翻译理论体现在他所发表的各著作中 。拉特舍夫于1981年发表了《翻译理论等值与实现方法》以及《翻译的社会限定性与翻译等值》,阐述了其翻译主张,之后他的论著《翻译:理论、实践与教学法》在1988年在莫斯科出版社出版,在这部著作中他对翻译方法与翻译教学作了进一步论述,这部作品对俄罗斯翻译理论界有着重要的意义。拉特舍夫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再此基础上他在论著中还提到了翻译教学方法,填补了苏联翻译理论发展初期翻译教学法研究中的空白。这本书也是拉特舍夫前期的翻译观念的重要体现。第一,对于翻译的社会性质及定义的看法。拉特舍夫把翻译看作是具有特定社会意义的活动,翻译活动的目的应是实现社会要求。翻译应达到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的理解程度最大限度的等值,因此拉特舍夫引用了“语言中介”这一概念。所谓语言中介,是言语活动的核心环节,语言中介指的是掌握两种语言的人为支持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的言语交际而从事的活动。语言中介有两种极端的表现:一种是“超额翻译”,另一种是“欠额翻译”。所谓超额翻译是指译者对翻译材料作了超出了应有范围的过分补充, 例如十八世纪流行的过分贴近读者的意译。而欠额翻译则是指在某些方面不符合翻译规范的语言中介类型, 是缩写或节译。拉特舍夫认为,要想找到翻译的实质就不能拘泥于理论概念,而是要着眼于对语言和言语科学更全面和深刻地认识。他将翻译定性为:翻译是语言中介的一种形式, 其社会功能是最大限度地使双语交际 在交际的完整性、有效性和自然性上接近一般的单语交际。第二,译文与原文的等值须在一定的条件内才能实现,拉特舍夫在此方面提出了三个基本条件。首先,译文实现与原文的交际等值。读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应该贴近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但两种语言的人生活环境、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双方认知的客观条件不完全相同。由于文化的差异,译者在不能实现各方面完全对等的情况下需要在意识形象、实物逻辑意义和感情反应等方面的对等关系中作选择。如英国人观念中的意象“西风”是温暖的、给人希望的,在中国人观念中则相反,所以在表达深层意思是可将“西风”改为“东风”。 这是为实现感情反应等值而牺牲思维形象等值。其次,尽可能在译文与原文在结构相近的同时做到内容与思想也与原文作者一致,更大范围地实现译文与原文的等值。第三,对于原文的补偿必须在翻译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可脱离原文。语言的差异是客观的,语言使用者的生活环境与文化背景不同会造成原文与译文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材料,译者可在翻译过程中作适当补偿,但不可过分补偿。民国时期一些中国翻译家对西方小说进行大范围的改写,这是翻译不允许的。前两个条件有时不能兼顾,因为要实现功能对等就需要译者进行适当补偿,但这样就无法实现结构对等,第三个条件要求了补偿的范围。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满足了以上三个条件才能保证译文的质量。第三,关于等值翻译的问题。等值翻译,即采取一定的技巧和策略巧妙地解决翻译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此外,拉特舍夫对于可以性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可译性是一种潜在的规律。一般来说,两种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进行相互转化,但是两种语言使用者所处文化背景不同,双语的交际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信息损失,交际效率会不如单语交际。但是交际效率的降低不等同于不可翻译,文本的可译性主要受原文中的人类因素影响。拉特舍夫认为原文和民族语言障碍是翻译活动的关键。1 .原文对翻译的决定作用:原文是翻译活动的基础和来源,译文应在实现与原文的翻译等值,最重要的是交际功能等值。交际功能体现在译文的形式与内容上,拉特舍夫将文本的内容层分成5类:(1)所指意义;(2) 能指意义;(3) 解释者层意义; (4) 语言内部意义; (5)结构意义。翻译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转述原文内容,而是通过译文实现原文作者对原文读者的目的。拉特舍夫认为,翻译时务必要准确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因此对一些内容可进行适当增删,这些改动与文本意义成分的功能量大小有关。为此,拉特舍夫将意义成分分为4类:(1)主要功能内容,此内容成分的再现是传达文本潜在影响的必要条件;(2)次要功能内容,在翻译中此内容成分的再现可有一定变化,也叫有限变化成分;(3)随意成分内容,在翻译中可相对自由地用其他成分代换而无功能损失,或可略去的成分,也叫自由变化分;(4)与内容无关的文本空成分,可删除或用其他成分代替的成分。拉特舍夫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作者意图,再现原文功能,而意图与功能的准确传达还与原文的主要功能密度有关:句段越短,主要功能越多, 可译性就越小。2 .民族语言障碍对于翻译活动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在翻译为达到交际等值所采取的技巧和策略上。民族语言障碍指的是译文读者无法受到和原文读者同样影响的所有因素,这些因素主要体现在:(1) 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既包括现存的语言和言语构成,也包括语言中不存在的假想结构;(2)语言规范,它决定语言正确与否;(3)言语规范,区分所使用的语言单位在本交际情景中是否合适、是否习惯;(4)操原语和译语者的超信息量差异,指理解和解释文本的超语言信息量, 首先是文化历史信息。受两种语言补偿差异深度和广度的限制,对文化障碍只能作有限的克服。民族语言障碍作为翻译活动的决定因素,它为原文和译文的理解和转换进行了质和量的规定。拉特舍夫指出,民族语言差异补偿法是克服翻译过程中存在的民族语言障碍的常用方法。拉特舍夫所提出的民族语言差异补偿法与交际参与者的民族语言交际能力联系紧密。交际者的民族语言交际能力指的是交际情景中的民族语言成分,如:对特定语言及语言规范的掌握,对语言惯例的了解,是否具有相应的文化历史知识从而具有对文本做出正确阐释的能力,等等。原语持有者的民族语言交际能力与译语持有者的民族语言交际能力之间的差别就是交际中的民族语言障碍。与此同时,拉特舍夫指出,除民族语言差异补偿法外,也可以用交际知识的部分直接等同法来消除民族语言障碍,即通过注释、对译文的评述解说的方法来补充译文读者所缺乏的历史文化信息。但是运用交际知识的直接等同法并不能够解决语言方面的问题,这种方法同时也与翻译的社会功能相违背,使得翻译中出现了自然单语交际中并不存在的现象。第四,翻译行为结构问题。翻译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无法观测到的,是译者的一种直觉性行为.对翻译的程序所进行的研究是以译文与原文的对比分析为基础的,因此具有假定性。拉特舍夫将译者的行为区分为三类:置换类行为,转换类行为,置换一转换混合类行为。置换类行为指通过译语语言手段使泽文最大限度地反映原文内容和结构的行为。转换类行为是指译文对原文内容和结构而言产生的一定偏离,借此消除由于译语使用者属于另一民族语言集团而形成的障碍,为其创造大致相同的民族语言前提,从而使译语使用者能够产生与原文接收者相同的理解和反应,拉特舍夫指出,置换一转换混合类行为是最为常见的,纯置换类或纯转换类的翻译行为十分少见。与上述的翻译行为分类相对应,翻译手法也可划分为置换法和转换法。1)置换法,以译沿与原语之间最大限度的语义结构平行为基础的翻译方法称为置换法,置换法适用于翻译的各个层面。拉特舍夫以词汇置换为例,将两种语言同的词汇对应关系分为五类:(1)原语词与译语词在系统意义上完全对等,主要包括一些国际词汇、专业术语、民族名称等等;(2)一种语言中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有几个对应词,译者一般需要根据上下文来选择适当的对应词,但若是情景上下文和原文皆无法提供选择所需依据的信息,翻译就会出现困难;(2)原语词的意义与译语几个词的意义交叉,也就是说,译语的几个词中每个词都有部分意义成分与原语词的意义成分相对应,译语几个词的部分意义成分相结合共同构成原语词的意义,这种情况下,译者所选择的翻译对应单位可以是众多对应词之一,也可能超出词典所提供对应词汇单位的范围;(4)原语词和泽语词意义不交叉,但有对等单位(常为习惯隐喻》,这是因为不同语言中的习惯隐喻的形成不尽相同,意义相去基远的原语和深语词汇在固定的词组中可能获得等值的意义;(5)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活、科技现象或由于世界图景的差异,译语系统中没有与原语词对应的等值词,但无等值词并不等于不可译。拉特舍夫指出,无等值词汇的翻译方法结合了置换和转换的性质,是一组独特的翻译方法,具体包括音译转写、仿造、描写性翻译、近似翻译、译者注释等方法,与巴尔胡达罗夫所列举的无等值词的传达方法相同。2)转换法。有理据地偏离原文语义结构的翻译方法称为转换法。拉特舍夫区分出两个主要的转换类型(1)结构层转换,即改变被转换单位的结构,包括词法转换、句法转换、修辞转换和词汇转换,其价值在于帮助译者在聚合层面上寻找与原语表达法不同的译语表述手段;(2)内容层转换,包括情景语义转换、内容重新分配、内容明确化即各种功能等同代替。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运用不同层面上的置换法和不同类型的结构层和内容层转换,进行综合性的置换-转换操作。第五,翻译的过程。拉特舍夫认为,翻译活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确定目标阶段。泽者对原文的理解过程与普通读者不同,译者需要学习进行翻译性理解,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文本内容,区分出其中的重要成分及次要成分,进行原文的功能体裁分析。2)实现阶段,翻译教学的主要阶段,可以以特定文本片段为例进行特定翻译手法运用的练习。3)检验阶段。译者将逐字翻译的译文与其所了解的译语境体的民族语言交际能力相对照,找出泽文中与后者不相符并且对理解造成困难、会引起不对等交际效果的地方,译者通过补偿性转换的手法对译文的内容及结构进行调整,消除不对等的成分,直至这些成分完全消失。这一检验机制不仅能够保证原文与译文具有相同的效果,而且能够使原文及译文在第二个层面,即文本结构层面上最大限度地等值。在这一阶段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部分等值与整体等值之间的矛盾的能力。第六,翻译教学问题。从翻译教学的角度来看,重要的一点是翻译过程结合了创造性和机械性这两种不同的特性。创造性指偏离原文语言找非常规的解决方案,机械性则指要能够掌握已有的翻译对应单位井对其进行对等运用。缺乏任何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都会对译者的工作产生负面影响,拉特舍夫将翻译练习划分为译前练习和实际练习两种。拉特舍夫指出,口译活动要求译者掌握并具备熟练运用常用翻译对应单位的能力,而通过重复学习来加强记忆是一种有效的口译练习方法。表示问候、愿望、感谢、喜悦、同情、尊敬等的情景句式在口译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牢记。为巩固翻译对应能力,拉特舍夫提出了“听——译——听答案并检査——重复正确译法“的四步练习法。总而言之, 《翻译:理论、实践与教学法》是拉特舍夫最重要的论著之一,他阐述了大量的翻译理论的概念,对于翻译中的核心问题提出了自己观点,同时在翻译教学方面提供了翻译工作者应掌握的知识,对翻译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这部著作也体现了拉特舍夫的局限性。他认为译者不需要贴近读者,而且没有给出明确的翻译补偿的合理范围。但《翻译:理论、实践与教学法》这部著作对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指导,对翻译工作者的影响颇深。拉特舍夫是近年来先进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其理论核心是翻译作为重要的语言中介,应尽可能在各方面实现等值,确保翻译效果最大限度地向单语交际靠拢。拉特舍夫提出的翻译等值原则、可译性决定因素,以及翻译教学的若干问题,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

猜你喜欢
拉特等值译者
德国城乡等值化的发展理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穿 梭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当梦想被按下了暂停键
跌落·升腾·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