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互动教研,助推幼小科学衔接

2019-11-14 00:58无锡市石塘湾中心幼儿园唐迎珠
早期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幼小小学教师研讨

无锡市石塘湾中心幼儿园 唐迎珠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帮助大班幼儿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适应小学生活。在幼小衔接工作中,需要关注幼儿、家长、教师等多种对象,涉及课程、环境等多种内容,它们互相交错、互相融合。因此,我园开展了一系列的幼小衔接活动,如主题课程、家园互动、幼小互动教研等。其中幼小教研活动是我园和小学数十年来一直坚持的一项活动。目的是让幼小教师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上互相靠拢,更为一致;让幼小教学活动内容、形式、方法等互相过渡,更为相近;让幼小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互相借鉴,更为融合,从而让幼儿更好地实现幼小科学衔接。

一、“同课异构式”互动教研

每年我园和小学都会举行两次常态化的幼小课堂观摩交流研讨,通过“常态式”观摩教研,我们发现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类似之处。这引起了幼小教师共同的关注与思考,于是我们开展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

1.幼小“同课异构”现场观摩

幼儿园和小学分别以同一诗歌开展了教学活动,依据不同的学段特点设计与组织活动,并互相观摩教学现场。如下图所示:

名称 目标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四季娃娃小学一年级语文:四季1.欣赏诗歌,理解四季特征,能在不同的游戏情境中用语言清楚表述四季的主要特征,感受四季不同的美2.根据四季的特征,尝试仿编四季娃娃,并连贯地朗诵诗歌3.乐意参与表演和仿编诗歌,体验语言游戏的乐趣1.认识11个生字,会写“是”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各个季节的美丽

过程1.分享四季拼图游戏经验,初步感知四季的不同特征2.拼图匹配游戏,欣赏诗歌画面,学习诗歌内容3.表演游戏,有表情地朗诵诗歌4.四季骰子游戏,仿编诗歌内容5.寻找春天美景的游戏,结束活动1.激趣导入:教师点击课件四季美景图片,回顾《四季》这篇课文2.复习生字,书写生字3.学习课文,朗读感悟4.想象说话,创作新诗5.指导书写6.布置作业附:草芽儿尖尖,它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荷叶儿撑伞,它对青蛙说:“我是夏天。”谷穗儿弯弯,它鞠着躬说:“我是秋天。”雪人儿大肚子一腆,它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2.幼小“同课异构”研讨

针对具体的教学活动,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以“儿童的学习特点”为主题,开展了深入的研讨活动。

研讨话题一:从儿童学习特点和教学方式异同等方面进行评课。

幼儿园教师:大班幼儿语言学习具有主动性、综合性、渐进性等特点,所以我们运用游戏化的精神设计了语言活动“四季娃娃”,诗歌欣赏环节利用“拼图”游戏让幼儿自主阅读画面,初步学习诗歌内容,创编环节运用“投掷骰子”游戏引导幼儿按照颜色来创编诗歌趣。活动引领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自由、自主、愉悦、创造地学习语言。小学语文“四季”这个活动中则以字词句篇为学习重点,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教师主要借助图片或PPT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点,整个教学过程系统性、逻辑性较强。

小学教师:低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比较丰富的词汇量,善于表达,这些都为他们学习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该阶段的学生以规范的学习知识为主要任务,依托文本规范语言表达,在文本情境中学习识字、写字、词汇和遣词造句。借助文本情境学习朗读,培养语感,小学生的学习任务指向听、说、读、写等各方面。幼儿园将语言学习融入情境中,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依托,本活动成功诠释了幼儿语言教学的秘密:“儿童意识”和“文本意识”,设置幼儿喜欢的情境,在游戏活动中发展言语能力。

研讨话题二:结合语言(文)教学谈谈如何让幼儿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

幼儿园教师:幼小在语言(文)学习的内容上差异不大,在听说读写方面小学多了写,所以幼儿园教师要了解幼儿园和小学各自在这些方面的特点和要求,加强幼儿听说读的能力,为他们入小学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关于“读”,幼儿更多是看图读,小学生更多是看字读,如果幼儿阶段有了很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相信他们进入小学在这方面的学习会更轻松。

小学教师:幼儿园的学习方式感性直观,学习节奏慢,而小学的学习方式相对理性抽象,学习节奏快。从中我们反思:小学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从幼儿园游戏、班级环境中,我们可以努力改变一些现状。例如一些语言游戏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课堂中,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语文学习,另外可以借鉴幼儿园的语言区,在小学的教室中更好地创设阅读角,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材料,改变我们阅读角多以书籍为主的情况,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主持人小结:幼儿园教育追求“游戏”对幼儿的价值,强调课程生活化与游戏化,小学教育则以正规的课业学习为主要形式,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儿童的学习成长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今天我们以语言(文)教学为例,围绕“儿童的学习特点”,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分别探讨了如何让幼儿到小学能够过渡得更加顺利。幼儿园孩子和小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特点,作为教师应各自运用适宜的教育方式开展活动。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等存在差异,作为教师要深入研究与理解,在实践中合理设计、组织活动。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之间需要求同存异、互相学习,幼小衔接需要互相靠拢,互相融合。

二、“专题式”互动教研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幼小教育都有一些新思想、新举措,我们彼此需要不断交流,才能更好地推进幼小衔接。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以及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发生了一些改变,为此我们与小学深入开展了“《指南》背景下幼小衔接专题研讨活动”。

1.幼小衔接零距离——幼儿园教学活动现场观摩

我园三个大班分别展示不同的教学和游戏,研讨人员分组到各班观摩记录,初步感知了解《指南》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特点。如下图所示:

班级内容和目标大一班 大二班 大三班“快乐一天”主题活动区游戏:在活动区游戏中,感知体验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语言活动:粽子里的故事1.感知故事,理解老奶奶让大家“吃了粽子讲故事”的美好愿望2.能用语言清楚连贯地表达,注意倾听同伴的讲话3.乐于参与语言游戏,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社会:学做小学生(请小学教师参与组织活动)1.能积极与小学教师互动,体验小学课堂的情景2.了解小学生上课时的常规要求(举手、坐姿、操作等)3.愿意学做小学生,初步萌发对小学的向往研讨主题幼儿园游戏化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学习是否能够衔接如何关注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助力幼小衔接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幼小衔接助力

2.幼小衔接面对面——教研现场研讨活动

在观摩的基础上,我们就三个班级的活动分别确立了三个研讨主题,与小学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

研讨话题一:谈谈幼儿园游戏化数学活动与小学数学学习是否能够衔接?

幼儿园教师:本次活动我们根据《指南》中数学认知的发展目标1为“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意识地在各个区角中投入数学学习材料,对幼儿数学学习进行观察引导,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例如:数学区——时钟的认识,提供有层次性、多效性的材料,从易到难,让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角色区——“超市”中计算需要装袋的个数,“小吃店”中统计营业情况,“医院”里用数字记录药品使用情况和剂量;区角人数——进区人数采用算式提示法,数学角和科学角用单双数填空的形式,阅读角采用看图列算式的方法,天气预报专栏中有年月日、天气情况统计的内容。这些都为幼儿今后的小学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教师:我认为幼儿园游戏化的数学活动能够很好地与小学数学学习进行衔接。一是为孩子上小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中,玩中学、学中玩,感受成功的喜悦。二是为小学学习数学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活动中孩子不知不觉学会了很多数学知识,如排列规律、计算、认识时钟等。三是真正体现数学生活化。在区域游戏中幼儿的数学学习生动、有趣,上了小学他们更能体会到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的乐趣。

主持人小结: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幼儿园游戏化的数学活动是能够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数学学习的。在全面推进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有来自小学教师、家长等方面的质疑和压力,自己也可能存在不自信:这样游戏会不会耽误了孩子?然而从研讨中我们发现:只要我们真正从幼儿教育专业化的角度学习好《指南》,把握好“游戏化”的要点,潜心研究“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投入孩子“游戏化”的学习过程,是能够非常好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是能够得到大家的理解和认同的。今天我们以“数学学习”为例已经得到了小学教师的充分肯定与理解。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加强与各方面的交流沟通,就会消除大家对“游戏化”的一些疑虑,得到大家的认同,推动幼小科学衔接。

研讨话题二:如何关注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助力幼小衔接?

幼儿园教师:在“粽子里的故事”活动中,教师利用绘本唯美的画面,引导幼儿阅读并猜测故事发展,提高幼儿良好的看图阅读的习惯和能力;利用“悄悄话”游戏让幼儿喜欢与同伴讨论故事内容,增强幼儿对词、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利用“传话”游戏学习优美的话语,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利用“品尝粽子”的环节,幼儿将自己看到、听到的故事讲出来,发展其丰富的想象力、连贯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大胆完整的讲述能力;结尾让幼儿回到绘本故事中,体现活动的完整性。整个活动在听故事、做游戏、品尝中引导幼儿看、顾、听、说,体现幼儿园语言活动的发展目标,引导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为每一个幼儿进入小学学习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小学教师: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在小学语言学科变成语文,学习语言不再只依靠听说看,还融入了读写、识字、组词、造句、构段、谋篇等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成了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更准确地表情达意,能用精确的语言、恰当的句式表达所见所闻所感。从本次语言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教学中通过贴合实际的“粽子”情境创设,幼儿在新鲜有趣的话题中发展语言能力。教师对幼儿语言的指导规范有序,故事的训练点找得准,并通过角色转换变成故事中的一个成员与幼儿一同吃粽子、包粽子来丰富内容,提升幼儿讲述的能力。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对其今后进入小学学习书面语言会有很大的帮助。

主持人小结:今天我们之所以讨论这个话题,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目前在幼儿家长中还存在着重识字、重古诗文背诵等现状。为改变家长的这些小学化倾向的观念和行为,我们首先想和小学教师进行互动交流,让幼小教师共同认识和了解幼儿阶段、小学阶段语言能力发展的内容和要求分别是什么,再来探讨是否存在脱节现象?需要如何衔接?如何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从观摩研讨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幼儿和小学生阶段的语言能力的培养目标和方向是呈有序递进的,即从幼儿阶段的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逐步过渡到小学阶段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共同发展的状态,这种衔接和过渡是比较平衡的。

研讨话题三: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幼小衔接助力?

幼儿园教师:本次活动我们通过参观小学让孩子对小学生活、环境有了初步的感知,学做小学生让孩子对小学的上课模式有了感性的体验,小学区角的创设让孩子学习整理小书包,阅读活动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会记任务”的活动逐步培养孩子对待事情认真、负责的良好习惯。通过一日生活逐渐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为顺利衔接助力。

小学教师:习惯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一般要经历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要求,我们先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严格约束,规范训练。主要包括:加强课堂常规、读书、写字、坐姿、注意力、听说、动作操作等方面的训练。

主持人小结: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孩子终身受益。从大家的研讨中,我觉得不管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都非常重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能运用不同的途径与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促进他们进行各项学习活动,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共同坚持的一项工作。不过,还有一个值得大家共同思考与探讨的问题:在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过程中,我们是否都偏重于孩子在集体中必须养成的行为习惯,而容易忽略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主动思考、大胆探索、善于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我认为这些对孩子今后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建议我们下次可以进行一个关于学习品质方面的专题研讨。

幼小教研活动,在多年的坚持下,我们从课程内容的探讨,到教学方式的研究,再到教育思想的碰撞,使幼小教师从外在的教育行为到内在的教育理念不断融合、彼此了解,主动发现与解决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合力帮助幼儿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的学习生活。从教师层面、幼小学校层面有力地助推了幼小科学衔接。

猜你喜欢
幼小小学教师研讨
刘辉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提高幼小衔接工作成效的对策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儿园应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