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提高寓言阅读实效

2019-11-15 02:56唐亚丽
陕西教育·教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典故学段寓言

唐亚丽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其特点是内容抽象,寓理于事。寓言阅读在引导学生了解古典文化,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审美意识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第三学段选编的寓言以典故和成语为主,有《郑人买履》《楚王好细腰》《刻舟求剑》《东施效颦》等篇目,均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

结合寓言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寓言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在直译白话文方面存在困难;二是理解寓言和概括寓意的能力有待提高;三是大部分学生对寓言这类文体的阅读兴趣不高。针对以上问题,借鉴微课主题突出、情境真实、交互性强的特点,基于小学高段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特点,我们确定了“小学语文第三学段寓言阅读微课实践策略研究”子课题,探索微课技术在第三学段寓言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及其效果,指导学生掌握寓言阅读的方法和规律,形成阅读能力和习惯,在个性化阅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扫除障碍,理解内涵

(一)聚焦虚词,扫清障碍。小学第三学段学生由于初步接触文言文,在直译白话文、理解寓言内涵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的原因在于古典寓言中大量使用文言虚词,且语意丰富多变,显然增加了阅读理解难度。课题组针对“之”字在第三学段几则寓言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实际,专门设计了一节微课——“‘之字的用法”,引导学生灵活区分“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扫清阅读障碍。具体做法是:首先出示“之”字的五種用法,接着让学生找出本单元《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两则寓言中的“之”字,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区分“之”的不同意思;最后设计“考考你‘之字的用法”练习题,具体如下:A.叶公见之,弃而还走。B.送孟浩然之广陵。C.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D.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引导学生直译句意,达到迁移运用,强化训练的目的。巧妙运用微课助读,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文言虚词的用法,化解了学生直译文言文的难点,又为学生今后顺利阅读文言文奠定了基础。

(二)适时扩写,理解内涵。文言文语言简练,叙事简洁,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直译故事内容,了解故事情节。若故事情节结构单一,学生往往能迅速把握故事结构和内容,若故事涉及内容较复杂,学生虽已完成直译,却依然难以把握故事的主旨。此时,不妨引导学生“添油加醋”予以扩写,故事的脉络会更清晰,故事重点会更突出,寓意也愈发凸显。如《楚王好细腰》寓言教学中运用微课从以下三步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扩写:先引导学生厘清故事脉络,分清内容的详略。接着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扩充故事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紧扣扩写点“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朝有黧黑之色”,合理想象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最后化零为整,连缀成篇,即将之前扩写的句子,加入合理的情节,形成一篇形神兼备、读来令人扼腕叹息的寓言故事。扩写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突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楚灵王的自私自利和大臣贪慕虚荣的可悲下场。

二、明晰思路,概括寓意

(一)从题入手,质疑悟意。寓言的题目基本以典故和成语为主,言简意赅,耐人寻味。解读题目,有助于学生提纲挈领、快速抓住文本主旨。巧妙地设计解读课题方法的微课,在寓言的前置学习中应用,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以《东施效颦》为例,教给学生解读课题的方法:(1)从课题看,寓言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谁?引导学生把握显性人物东施和隐性人物西施。(2)你认为课题中哪个词是关键词?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紧扣“效”字来理解。(3)东施模仿西施做出皱眉的样子,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学生在课题质疑中展开阅读,不仅奠定了良好的阅读方向,把握内涵、领悟寓意也水到渠成。

(二)摸索规律,概括寓意。寓言文体的学习要求理解故事内容,厘清故事的脉络,核心的目标在于归纳概括其寓意,读出其言外之意,即讽刺、教训、说理和劝诫等。概括寓意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寓意的方法,课题组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为例,设计了一节学法指导微课。在引导学生熟悉《郑人买履》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出了概括寓意的思路:人物—事件—结果—做法的不当之处。人物是郑国人,事件是买鞋,结果是没有买到鞋。为什么这个郑国人没有买到鞋呢?经过分析领悟出郑国人做事死板,不懂变通的不当行为。运用“这则寓言讽刺了人物怎样的不当行为,劝诫人们不要怎样做”的表述方式概括寓意。从而让学生明白寓言故事中人物所做所为导致的后果和这则寓言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寓意)是息息相关的。再以《楚王好细腰》为例验证这种方法的可操作性。《楚王好细腰》中主要有楚灵王和大臣两方面人物,有时寓言故事中主要人物较多,那么在归纳寓意时就要从不同的方面去进行分析。最后出示《执竿入城》这则寓言让学生来进行模仿运用练习,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轻松掌握归纳寓意的方法。

三、灵活应用,激发兴趣

寓言大都演变为典故和成语,讽刺、劝诫的对象是人。而且历经年代久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引导学生活学活用,让寓言焕发时代生机,提高学生成语典故的运用水平呢?课题组在初步探讨的基础上,整理了拓展应用的方法制作成微课,在课后应用达到了深化理解、巩固应用、激发阅读兴趣的目的。以《东施效颦》为例,设计了拓展延伸应用指导课。一是教会学生结合具体语境“造句”,灵活应用。比如引导学生学习《东施效颦》一文东施盲目效仿西施病态而反增丑态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不切实际的照搬照抄(或盲目仿效) ,效果一定会适得其反,然后引导学生用上该成语说话,如:A.每个人自有特质,何必如东施效颦般胡乱模仿?B.一个人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条件而东施效颦,只会弄巧成拙。C.她的歌喉并不好,偏喜欢模仿邓丽君唱歌,真是东施效颦,自暴其短。等等。学会结合生活实际恰切灵活地运用成语典故,无疑是种极好的深化理解寓意的有效途径。二是找出该寓言(成语或典故)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加深理解。首先,让学生找出东施效颦的近义词:邯郸学步、照猫画虎、生搬硬套等,反义词:独辟蹊径、标新立异、自我作古、择善而从等。然后,让学生仔细甄别词语的意思。“东施效颦”及“邯郸学步”都有模仿他人不成的意思,“东施效颦”侧重于招致反效果;“邯郸学步”侧重于连原有的都丧失掉。比如学习本是一件好事,但应掌握自我特色,不可全盘硬套,否则犹如邯郸学步,最后连自我都忘了。这类拓展延伸指导的微课,既深化理解了寓意,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日积月累,学生典故、成语储备量无疑在增大,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是极为有益的。

在历时两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在引导小学第三学段学生读懂寓言、理解寓言、运用寓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认识到:若能结合寓言故事再现人物和事物诙谐有趣的特点,再制作一些图文并举的画面,辅以儿歌、打油诗、角色表演、评鉴等策略来解读寓言,不仅会提高寓言阅读的实效性,更能增强寓言阅读的趣味性。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典故学段寓言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时装寓言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闻鸡起舞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