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应用研究

2019-11-16 06:45于洋
青年时代 2019年27期
关键词:时代性互动性思想政治理论课

于洋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呼声也日益强烈,传统教学方法显然无法应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实践难题。而案例教学法因其可行性强、颇具趣味性、贴近实际生活而被广泛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探讨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基本原则以及在案例选取过程中需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时代性;互动性

2016年12月,習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是落实立德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目前,国内高校针对本科生共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思想政治必修课,这些课程不仅具有知识层面的学理性,同时在实践方面对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其中《原理》课作为引导学生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课程,重点讲述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主要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但因其理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极强的政治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课程的亲和力与学生的参与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突破当前教学难题的关键之处。

一、传统教学方法在《原理》课应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少、大班教学等原因,教师多采取灌输式教学的方法,课堂上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的情况居多,这种传统的注入式、灌输式教学往往存在着严重缺陷。

首先,传统教学方法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弱。在以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下,师生之间互动少,学生课堂参与感不强,往往会造成知识灌输与接受过程脱节,教师想当然地投入于演讲者的角色,而学生常常兴趣缺缺,昏昏欲睡,无法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止步于理论门外,更遑论自觉形成反思批判能力。“不想学”的状况从本质上也反映了传统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时代要求,以及学生对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消极抵抗。

其次,传统教学方法易造成学生“理解难”的状况。初入大学的学生未经过系统的理论训练,理论思维能力不强,思辨能力弱,对于书中的一些理论概念甚至都不能准确释义,如果只是简单从理论层面出发讲解书中原理,就理论讲理论,或是所举例子远离学生实际生活,那么无疑会增加学生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哲学与政治经济学部分,专业名词多,理论概括性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学不会”的畏难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最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易造成学生存在“应用难”的状况。多数情况下由于课堂互动不够充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和教师所举例子更多倾向于死记硬背,学习目的只是局限于应对考试,往往在考试过后便将书中理论抛诸脑后,不能将所学理论有效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更很难培养形成观察世界的批判思维方式,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普遍抱有“不会用”,甚至是“无用”的心态来看待。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00后的学生进入到大学阶段,他们的成长时代与现实诉求也不同于以往80、90后的学生。发达的网络环境给予了他们更加充足的信息储备,他们对于新兴事物接受能力更强,对于课程教授的方法要求也更高。但同时对于大量信息的甄别能力与对现实诱惑的抵抗能力还不够成熟,这都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倾向新生代的诉求,倾听更多新生代的声音,围绕00后新新人类的实际需求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为他们答疑解惑。而案例教学法可用丰富有趣、来源于实际生活的真实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增进课堂互动、增强学生参与感等方面具有极强的优势。

正如马克思所言:“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要拂去覆盖在思政理论身上的神秘面纱,唯有在现实中汲取实践的力量。要想打破上述教学难题,还需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破解方法,在现实与书本之间建立更多联系,增强学生对于思政理论的认同感。

二、案例教学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适当性原则

所谓适当性原则,一方面是指在选取案例的过程中,需紧紧围绕书中原理寻找案例支撑,使学生在接触案例时,就能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注意避免出现模棱两可、案例失当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选取案例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明确教学重点进行案例释义。另一方面,适当性原则也要求教师需根据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程度选取案例,案例应由浅入深,由简至繁,避免选取过难、过复杂、理论性过强的案例,增加学生理解难度。这就意味着要在充分考虑学生专业背景的情况下,选取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案例,对文科类学生进行案例教学时避免选取过于复杂的理工科类案例,更多选取文学典故、寓言故事等。例如,在讲授“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时,针对文科类学生可以列举“唇亡齿寒”的典故,针对理工科类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简单的生物常识,如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举例。由此通过利用适当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举一反三的想象空间。

(二)时代性原则

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群体的变更不断更新教学案例,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炼真实案例。不同时代下的学生有不一样的关注重点,当代00后大学生的生活重心较之从前更倾向于互联网、影视剧、娱乐明星,他们绝大多数的社会交往都依赖于发达的网络平台,社会关系的构成中除了现实中人与人的交往还多了在虚拟网络空间上与他人的交往。那么这就意味着教师在选取案例时,要更多从当下学生的兴趣点着手对热点事件进行分析,避免选取一些距离学生生活时代过远、背景过于特殊的案例,可以通过从学生感兴趣、熟知的影视剧或明星新闻中选取并剖析案例,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上不同思潮与文化的分析能力与辨别力。

例如,在讲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时,可以列举韩国优秀影片《素媛》的上映影响韩国修改儿童保护相关法律的例子,来论述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案例教学来源于学生,更应回归于学生本身。同时通过学生从身边现实生活中挖掘的案例,教师也可借此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关注热点与思想动态,从而及时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沟通疏导。

(三)互动性原则

在以往应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会使用案例辅助教学,但往往启发效果甚微。实际上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完成课堂主体的转向,课堂主体由原来单独的个体——教师转向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师生间不再只是单向“教师—学生”输出知识,而是通过学生向教师提供真实案例,实现案例对于教师知识结构的补充与重建。针对《原理》课普遍存在课时少、课堂学生过多等情况导致的互动不充分,可通过课下预习、小组案例研讨、课上小组汇报、多媒体教学工具交流等方式,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在师生交流分析案例适当与否的同时,提升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与学习效果。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选取数量庞大的案例,而在于通过列举案例增加师生间更多的双向互动,以充分的互动带动学生思考,以互动促启发。

三、案例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应着重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案例教学应兼具理论性与趣味性

在以往师生进行案例研讨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过于注重收集案例的数量,而忽略了案例质量的现象,一些案例虽具有趣味性但理论性不强,一些案例虽然具有代表性但专业性过强,难于理解。学生在研讨过程中也往往容易出现更加注重提出案例,而不注重案例理论分析的情况。案例教学中提出案例或提出有趣的案例只是第一步,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培养学生形成马克思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从旁协助指挥的作用,对于学生提出的案例进行充分讨论,使案例“少而精”。案例教学既要做到“有意思”,同时更要从“有意思”走到“有意义”。

(二)案例教学要充分发挥四门思政必修课的联动性

《原理》课作为大学生在大二学期学习的必修课,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它为学生提供了观世界、观历史、观现实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也为下一阶段学习《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联系其他三门思政课程的理论,发挥思政课程的联动作用,通过构建一个由“原著理论—个人现实—社会生活”的立体化的案例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培养塑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

参考文献:

[1]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事项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赵鹏.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J].学理论(教学实践研究),2014:202.

[4]常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教学法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41.

[5]胡昂.案例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55

[6]王文圣.案例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9):153.

猜你喜欢
时代性互动性思想政治理论课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玩转表演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句法与语篇的互动性对汉语研究的理论意义
城市户外广告互动性设计及发展趋势研究
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互动性的测度及其与碳生产率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