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何从

2019-11-16 06:52胡成静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9期
关键词:边缘人

胡成静

摘  要:奥地利当代作家伊尔莎·艾兴格的短篇小说《被束缚的人》,塑造了一个“边缘人”的形象。本文将从“边缘人”的定义和分类,“边缘人”的存在特征和“边缘人”的表现形式几个方面入手,探讨《被束缚的人》中“边缘人”的心理变化、精神困境和他在小说中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被束缚的人》;伊尔莎·艾兴格;“边缘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0-01

一、引言

伊尔莎·艾兴格是二战以后活跃在文坛上的一位奥地利作家,1946年她在奥地利的文学杂志《计划》上发表了一篇散文《呼吁怀疑》。1948年她又发表了她唯一一篇长篇小说《更大的希望》。除此之外,艾兴格还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和广播剧,如《镜中故事》,还获得了“四七社奖”。

艾兴格在她的另一部短篇小说《被束缚的人》中,叙述了一个抛开儿童、女人、老人三个弱者身份的纯粹的人,他从一醒来就发现自己被一根细绳绑住,所幸还能站起来走路,一个马戏团老板被他的走姿所吸引,便让他在马戏团开始表演。而马戏团老板和被束缚的人都因享受观众的喝彩从没有解开过绳子,绳子和人仿佛成为了一体,最后当他的绳子被马戏团老板娘解开的时候,他整个人都失去了活力,他的冬天也到来了。

二、“边缘人”的定义和分类

在边缘人的形成过程中,需要区分两种状况:一种是潜在的边缘人自身发生改变;另一种是群体发生改变,边缘人的位置保持不变。这两种情况也就形成了两类“边缘人”,第一类也就是潜在的边缘人自身精神世界发生了变化,与群体出现对立,并自愿选择这种边缘,最终导致孤立,这一类人为“意向性边缘人”;另一类则是由于出身、种族、肤色、偏见及不当行为被社会抛弃、驱逐到边缘的人,这一类人则被称为“生存型边缘人”,而他们都经历了相同的边缘化过程,即“被唾弃,被孤立,被剥夺权利,直到受迫害与被铲除”。诺伊贝特又将这两类人分为“自愿”“自决”和“非自愿”“非自决”。

三、被束缚的“边缘人”

3.1“生存型边缘人”

在艾兴格的《被束缚的人》中,没有交待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也没有主角“被束缚的人”的具体信息,全文中只用“他”一直来指代这个“被束缚的人”。故事的背景被模糊化,人物也被符号化。除了“他”以外,其他人都是以“马戏团老板”“马戏团老板娘”和“村民”这样的具体身份而出现,从一开始,这个被束缚的人就被看作“边缘人”。

他一方面不被人重视,已经被人遗忘在这里,另一方面人们存心作弄他,他受到人们排挤。当他努力挣脱绳子的时候,他又觉得“近处似乎有人好不容易才忍住没有笑出声”,在被绳子绑住并且尝试走路时他想的是“那个人憋了这么久,现在可要哈哈大笑了,可是周围一片寂静,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在社会夹缝中苦苦挣扎的边缘人对自我身份、自我归属及存在意义充满困惑和疑虑。他们的内心充斥着孤独、怀疑、压抑和恐慌,这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所面临的困惑和无助”。这都说明,他的“边缘性”是“非自愿”且“非自决的”,也就是一个“生存型边缘人”。

3.2“意向型边缘人”

但当他习惯这种被束缚的感觉以后,他不再怀疑、困惑、恐慌,而是适应这种状态。当他在马戏团表演获得观众掌声以后,他拒绝别人帮他将绳子解开,对“解救者、对使他丧失活力的同情者”存有戒心,他也從不觉得自己被捆着好笑,马戏团老板娘同情他,最后剪断了他的绳子,他却内心充满怨恨,对他来说,“草地泛出生长的又是死亡的色调。”

绳子是让他和其他人联系,吸引他人注意的一个渠道,作为一个“生存型边缘人”,他享受并珍惜着得之不易被人们关注的机会,但与此同时,只有个别人出于同情或者嫉妒想解开他的绳子,其他的观众只是出于消遣和乐趣去看他的表演,他依然是一个“边缘人”。而他的心理变化说明,他的“边缘性”已经由“非自决”“非自愿”过渡到“自决”“自愿”,成为一个“意向型边缘人”。

3.3 “边缘人”的逃离、孤独、死亡

“边缘人”的存在特征是逃离、孤独、死亡。

他从醒来就是孤独的,只有他一个人被绳子绑着,也没有人帮助他。他通过被绳子束缚住进行表演从而吸引他人注意,则表现出他渴望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他的孤独源于缺乏关爱、理解和被人抛弃。

逃离、孤独、死亡都说明,边缘的境遇给他们带来了太多伤害和痛苦,他们随时在等待灵魂被拯救。

四、结语

在《被束缚的人》的最后,“他向河边走去,怨恨的心情渐渐平息下来。晨光熹微,他仿佛觉得冰块在水里漂浮,积雪覆盖了河边的草地,也掩埋了他的往事。”我们不知道,“边缘人”他向河边走去,只是简单地走去,还是选择了用死亡拯救自己的灵魂,他的起点是“边缘人”,终点依然是“边缘人”,然而作为“边缘人”的他,不仅仅是他,还有我们这个社会上所有位于“边缘”处境的人,在被别人遗忘的过程中又该何去何从。

参考文献:

[1]Baumann, Barbara / Oberla, Birgitta: Deutsche Literatur in Epochen[M]. Duisburg: Max Hueber Verlag, 1996.

[2]韩瑞祥、马文韬:《20世纪奥地利、瑞士德语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3]侯丹:《新时代的边缘人——谈奥尔加·斯拉夫尼科娃作品〈永生的人〉》[J].俄罗斯研究,2017年第4期,第105-115页。

猜你喜欢
边缘人
中职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存在状态及转化策略
身份认同危机与“边缘人”书写
职业院校课堂“边缘人”概念及特征辨析
高中英语课堂小组“边缘人”的表现及矫治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及其教
智能时代的“边缘人”:中老年人如何融入智能时代
浅析跨文化交际
初中化学教学中让小组“边缘人”融入主流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