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似看山不喜平

2019-11-17 10:37韩发潮
关键词:作文教学

韩发潮

摘要:一节本色的课堂,突出了用智慧启迪智慧,体现了老师对文本乃至一段话的独到视角与理解,并通过精当的课堂组织,让学生在真实的思辨中拓展了思维的长度,获得实实在在的能力训练和素养提升。本文阐述了对一节作文观摩课的具体过程以及观后反思。

关键词:作文教学;二元统一;多维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7-103-1

面對语文教学必须逾越的作文鸿沟,一节实在的、有效的作文指导课无疑对作文没有入门的学生是雪中送炭,对作文有感觉的学生是锦上添花。材料的分析,观点的提炼,素材的积累,谋篇布局等等都是横亘在师生面前的难关,而借助一则有张力的材料对学生进行作文思维拓展和观点提炼训练,则是迈过作文写作难关的第一步。笔者借助观摩黄厚江老师的作文现场授课,谈几点语文思维拓展课的观感和体会。

一个选题:有张力的作文材料是模拟高考作文的基点。

这里的“张力”即指材料本身要有丰富的内涵,也许只有短短数语,但个中的起承转合有诗歌般的魅力,其间的跌宕起伏也如小说一样的精彩,就是两三段看似毫不相干的语句也像散文一样是“形散神聚”,能够勾连出其中的观点。就如这句非洲谚语:“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以走得远,只有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远。”读来既有对其本身信息的感受,又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阅读延伸。

老师抛出了两个开放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积极的响应。第一个问题:“有没有同学选择一个人走的?”因为还在思考中,只有部分学生举手,但学生的回答很精辟,比如:“人生本来就是孤独的,只能一个人远行,而且智者大多是享受孤独。”随之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有没有选择一群人走的?”依然是部分学生举手,此时旁出一枝:“没有举手的学生看来不是‘学生”,大家心领神会的一笑,也为后面的深入讨论埋下了伏笔。接着“选择一群人走”的学生回答得也够精彩。比如“英雄也有孤掌难鸣时”“一群人可以优势互补”“人多不无聊啊。”此时,“一个人走”还是“一群人走”的两个“论辩”阵营形成了,教学的第一层目标逐步达成。

这里,教师要具备发现材料中“张力”的慧眼。一段材料我们说它如诗歌,如小说,如散文,这是对新材料作文而言,对一个词,或者几个字的命题作文而言,我们同样可以进行否定和不断反问。比如“执着”这一命题作文,既有对永不言弃精神的褒奖,有对“执着”往往“失之”的砥砺,也有执着追求之下拥有平常之心的美德。总之把一个词,一句话当成一个文本去解读,去思辨,去扩充,需要教师的慧眼。

二元统一:把握新材料作文审题中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这里说的二元统一是对于“矛盾型”的文题或者新材料作文而言,就是不能顾此失彼,要双双兼顾。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例子比较好选择。二是最安全,不老套。三是最容易展开。这种做法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可能是不二选择,既然如此,另辟蹊径的做法无异于求险,求险往往是得不偿失。同样,对“矛盾型”作文如果厚此薄彼就会犯兼顾不周的毛病,兼顾不周在作文写作尤其是议论文写作中往往会漏洞百出,难以自圆其说,留有把柄。

比如,当学生沉浸在“一个人走”和“一群人走”的各好其好中时,抓住时机再次提出:这两个方面是不是没有弊端?学生在思维的激荡和思辨中逐步走向深入。一个话题表面意思一目了然,但仔细品味之下,不禁再问“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远,真的是这样吗?”作文审题要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和反问之下,方能逐渐拨开迷雾,探寻出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当然,我们所说的兼顾周全,并不是说在“矛盾型”的作文写作中要平均用力,不知详略。就拿“走得远”和“走得更远”这一对矛盾来说,“走得更远”如果立意为“有时在追求极致中往往会迷失方向,迷失自我”,这一方面如果略写,那么“走得远”——“人在追求中拥有一个平常心,做到知足常乐”则需要详细分析。反之亦然。

三次突转: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提升作文审题水平和立意高度。

本次课堂观摩中,第一次的“突转”:生活中是不是要么一群人走,要么一个人走呢?第二次的“突转”:怎么看走得快和走得远。第三次的“突转”:“走得远”和“走得更远”。这里所说“突转”就是对一则材料或文题有了既定的审题立意后,还要进行否定和反问,想常人所未想,发常人之未发。这里的“三次”并非实指,可以是多次,前提是立足材料生发开去。强调要立足材料,不能脱离材料而去另起炉灶。要善于否定,既要否定自己的想法,也要对别人的观点质疑。所以,作文审题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吗”,“社会的评判标准是什么”,“我们习以为常的想法、做法是否有不对的地方”等。当学生学会了质疑,包括作文审题立意在内的诸多教学问题就引刃而解了。

学生在这样的正反向思辨中对问题认识是层层深入。同时我们发现了本质意义上的学生问题和教师的“以生为本”,明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要义。当学生滞留在“一个人走”还是“一群人走”的思辨与争论中的时候,一句“生活中是不是要么一群人走,要么一个人走呢?”看似不经意,恰是“四两拨千斤”。再如到第三次“突转”中,一句“材料中还有没有其他的矛盾?”让学生目如铜铃,眉头紧蹙,在想不到,摸不着,抓耳挠腮之际,教师的信手拈来,让学生恍然大悟。所以,在学生渴望得而不可得之时,教学的效果被最大值化,学生在举一反三中,让知识和学法均得以固化积淀。

课似看山不喜平,不仅有矛盾冲撞下的多次翻转,更有学生自我和学生之间的多次肯定和否定,既有课堂教学跌宕起伏中教师智慧的体现,也有包括作文写作在内的在一切文学作品学习中对“根”的揭示。但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是不是可以武断地说:无矛盾不课堂,无矛盾不文章,无矛盾不智慧。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
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英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与实践
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