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云南彝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
——以峨山彝绣为例

2019-11-20 03:56玉溪市博物馆
长江丛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彝族刺绣艺人

■许 宁/玉溪市博物馆

刺绣属于中国文化的范畴,是民族民间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彝族刺绣历史悠久,它讲究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色彩主要以黑、白、红、黄、绿、蓝为主,图案简洁,灵活细腻,气韵生动,颇受人们喜爱。峨山彝族妇女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尤其擅长刺绣,刺绣作品多是以实用为主的衣服、鞋子、围腰、背裳等服饰类,产生了李绍萍、肖会玉、李莲英三位省级刺绣工艺大师。峨山彝族刺绣文化博大精深,但然而因为近年来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大,大大削弱了它的社会影响力。峨山彝族文化的地位受到冲击,加之对彝族刺绣的传承和保护力度不够,使得当前彝族刺绣的发展受阻,如何传承和发展峨山彝族刺绣工艺是文化工作者应高度关注的问题,探索峨山彝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峨山彝族刺绣工艺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峨山彝族刺绣的发展现状

刺绣是峨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载体。当前,峨山彝族刺绣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外界文化的诸多影响,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其发展中存在如下问题。

(一)彝族刺绣文化弱化

彝族刺绣文化弱化是云南彝族刺绣工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彝族刺绣最大的特点是色彩和图案,目前云南峨山彝族刺绣缺乏对彝族古老的刺绣文化的探究和学习,风格特征被“弱化”,不再是固定的以黑色和天蓝色作底色,民间剪纸、刺绣、制作等工艺融合的成分变少,刺绣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素养、情感倾向、审美等内在特性不足,而且内容形式被“异化”,日月、星星、鸡冠、云彩、波浪、牛角等纹案逐步边缘化,图腾、传说、植物、动物等文化载体符号逐渐变少,取而代之的是时尚图案,与此同时,未形成设计、刺绣、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彝族刺绣影响力不足,在产品创新研发、品牌溢价能力方面缺乏考虑,这都是由于彝族刺绣文化弱化造成的。

(二)机绣代替手工,产品缺乏创新类型单一

现代工业机器化批量式生产削弱了彝绣制品原有的艺术价值与传承意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彝族刺绣最精化之处就在于全手工制作的繁复与精美,它考验的是手工艺人艺术创作和工艺制作的高度统一,坚韧意志和严肃的创作态度,体现的是一种日臻完美的匠心精神。一件全手工绣品往往需要花费手工艺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为了化繁为简,追求效益,目前市场出售的彝族绣品大多为品质低,产品类型单一,刺绣图案绘制、针法与技巧缺乏创新的机绣制品,如花鞋、头帕、飘带、围腰、背裳等,乡土气息浓厚,消费群体受限,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多样性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因此,艺术机械化正是峨山彝绣至今发展不利的重要原因。

(三)刺绣艺人边缘化

近年来,峨山当地掌握彝族剌绣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再加上现代思潮的冲击,传统的手工艺作品陷入发展困境,民间刺绣艺人长期以来分散在各自家庭,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效益较低,逐渐被边缘化。加之云南彝族刺绣艺人长期居住在贫困山区,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原创力不足,难以与时俱进适应形势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断档,技艺失传,迫切要求加强彝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

二、峨山彝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为保护好峨山彝族刺绣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其传承与发展,使彝族刺绣既保持传统也又符合潮流,在深入了解峨山彝族刺绣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推进峨山彝族刺绣的传承与发展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入挖掘彝族刺绣文化

文化是彝族刺绣产品的核心,彝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丰富灿烂的刺绣文化。彝族刺绣除具有自身古老、质朴的艺术特征外,还体现出很大的兼容性。在峨山彝族刺绣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从产品质量、形象、技术、功效等方面统筹规划,深入挖掘刺绣产品文化的核心内涵,从刺绣产品的“价值、文化和个性”方面挖掘彝族刺绣品牌的深度文化,注重彝族刺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确保峨山彝族刺绣产品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做法上,峨山彝族刺绣可以通过演绎品牌核心理念的品牌故事,强化峨山彝族刺绣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如开展“非遗彝绣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加大对彝族刺绣的推广,这样弘扬和传承彝族刺绣文化,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有力控制机绣彝族绣品的生产和开发,传承全手工绣制的手造精神,也是深入挖掘彝族刺绣文化,体现彝族刺绣工艺精髓及民族文化内涵,传承和发展云南彝族刺绣工艺的关键。

(二)丰富彝族刺绣产品类型

云南彝族刺绣产品要想在现代社会获得发展,必须从产品类型上改掉变以往单一的刺绣产品类型结构,坚持以深厚的彝族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加强刺绣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与时俱进地体现刺绣的特色和艺术价值,在题材的选择、创意、图案设计等方面推陈出新,将传统彝族刺绣元素与现代工艺相结合,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峨山彝族刺绣制品显示出彝家儿女的热情、技艺、智慧,在具体做法上,云南峨山彝族刺绣应紧紧抓住民族风格、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将彝绣元素拆分出来,从图案、色彩、技法、用途上加以创新,如图案上可灵活运用具象图案和抽象图案,化简针法,形成简洁明快的视觉效果。色彩有定,用色无定,色彩的表达依附于针法的瞬息万变,以针代笔,以线润色,结合所绣的对象,营造层层渐变、意境悠远的神韵。而在技法上可以兼收并蓄,在传统针法表现的基础上,重组出新的针法布局形式,设计多种组合方案,追求更具审美性的创新作品。在现代家纺设计中加融入峨山彝族刺绣工艺元素。此外,在保留民族风格的基础上根据各元素的可利用性,结合当下审美需求融入到其他领域品牌的发展中,实现峨山彝族刺绣跨界创意创新,拓宽彝族刺绣品牌类型。

(三)加大刺绣艺人人才培养

彝族刺绣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制作工艺繁缛,刺绣手艺人的绣工和个人涵养决定了刺绣产品的质量。彝族刺绣艺人是传承彝族刺绣的主体,面对彝族刺绣艺人年龄的增长和数量减少,彝族刺绣文化面临濒危的现状,加大对刺绣艺人人才培养刻不容缓。峨山彝族刺绣艺人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现有的技艺高超的彝族刺绣艺人,要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开展刺绣名师评选等活动,肯定其行业价值。对于绣工水平有限的彝族刺绣艺人,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从色彩搭配、图案设计、刺绣手法等,提高彝族刺绣艺人的专业水平;二是通过鼓励高校将彝族刺绣传承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开设彝族刺绣专业课程,实现刺绣艺人人才的可持续培养。因此,刺绣艺人人才培养是峨山彝族刺绣与时俱进,传承和发展的有效举措。

三、结语

云南彝族刺绣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峨山彝族刺绣而言,应立足本土,深入挖掘彝族刺绣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峨山彝族刺绣传承与发展之路,最大程度地展现化发挥云南彝族文化底蕴,提升峨山彝族刺绣产品的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价值,丰富更新彝族刺绣艺人审美设计理念和艺术创新思维,结合现代工艺的繁荣与发展,推动彝族刺绣传统手工艺向现代形态转变,形成独具峨山彝族特色的艺术风格,只有这样才能让峨山彝族刺绣文化走出深山,融入现代社会,为大众接受和喜爱。

猜你喜欢
彝族刺绣艺人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彝族荞粑粑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花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