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公序良俗中的伦理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2019-11-20 03:56刘新新中国矿业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公序良风俗民法典

■刘新新/中国矿业大学

一、公序良俗的渊源及使用情况

公序良俗原则最早起源于罗马。在罗马法上,国家的基本安全以及人民的根本利益称为公序;公民一般道德的总则称为良俗。公序良俗原则在各国的民法典上都有体现,以不同的视角将该原则定为民法的基本原则。《德国民法典》规定,违反善良风俗的法律行为是无效行为;以违反善良风俗的方式故意损害他人的,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瑞士民法典》中规定:如果一项合同违反公序良俗则为无效合同;违反良俗损害他人,应该承担赔偿责任。《日本民法典》中同样规定了违反公序良俗的法律行为无效。原《苏俄民法典》中规定违反国家与社会利益的行为无效。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法典》中规定:“为社会主义道德所不容的契约无效。[1]我国《民法总则》第8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2]从这些法律条文可以看出,公序良俗不仅是外国民法中的基本原则,在我国也具有了法律的刚性要求。

由此可见民法设立公序良俗原则的目的,在于满足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3]但是我认为公序良俗不仅具有法律的刚性要求,对主体行为更具有伦理道德的约束和制约。

在汉语中公序良俗是一个合成词,指的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的合称,为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关于公共秩序的涵义,学者们对此并没有达成一个普遍的共识,而是对其主要内涵的表述大同小异。而关于什么是善良风俗,史尚宽先生认为,善良风俗谓为社会国家之存在及其发展所必要之一般道德。黄茂荣先生认为,善良风俗指某一特定社会所尊重之起码的伦理要求,即最低的道德底线。[4]虽然“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含义略有不同,但它们的基本观念大体上是一致的:公共秩序系指维系国家或社会生活所必须维护的一般秩序,是从该概念的外部而言,善良风俗则指现代国民的一般道德观念,是从内在着手,两者共同服务于社会良性发展,因此,两者的概念是相辅相成的,也可以说,公序良俗的本质是伦理化规则的延伸。“公序”,其核心是规则,论述的出发点源自外部的社会秩序;“良俗”,其精要是伦理,论述的出发点源自内部道德观念。

二、公序良俗中的伦理价值

我大致认同以上观点,但是我认为公序良俗还吸纳了时代沉淀下来的民风习俗、优良传统、伦理规范等,也包括传统道德、社会公德、行业自律等行为准则,旨在引导人们遵守社会秩序、实施善行善举,弘扬社会公德,以正社会风气。公序良俗在伦理道德层面从来都不是一层不变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道德作为社会发展变化的产物也必然随之变化而变化,而且其发展变化更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市场经济及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文化竞争使得文化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念不断世俗化。全球一体化使得异域文明与本土文明持续发生冲撞,导致民族文化自我意识和本根信念的深度迷失及一定程度上激进主义的自我否定,出现了文化低俗、信仰匮乏、伦理失范、道德沉沦及愈来愈严峻的社会问题。我认为社会是由我们每个个体组成的统一体,如果每个人都是健康完好的,社会自然就是健康完好的。马克思说过每个人的自由和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同样的道理,如果每个人都按照道德的高标准要求自己,那么社会上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伤风败俗的事情发生。我们欷歔,恨不得责骂殴打违反公序良俗挑战社会公德的败类,但是有用吗?我们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们只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虽然做好事很难,做坏事很容易,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点滴小事中坚持道德操守,信奉公序良俗,并且要自觉以公序良俗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如此以来社会就会更加风清气正。

三、弘扬公序良俗的现实意义

公序良俗不仅有利于国家的良性发展而且对个人的成长成才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古人说过:“德者,才之帅也。”一个没有良好伦理道德的人无法驾驭自己的才华,更无法把才华运用到为国家为社会的服务当中。因此,弘扬公序良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不二选择。

社会层面:当今社会,公序良俗不仅适用于人际之间还应该被广泛应用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在社会层面,谈公序良俗潜在的就是讲规则意识。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体现在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人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既然如此,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人,就必然要遵循各种社会规则,打破社会规则就是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违背社会历史发展潮流,可想而知,一个违背社会发展方向的人,打破社会规则的人终将成社会的弃儿。在新时代我们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公序良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新表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只有遵循了这五大发展理念才能实现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个人层面:有人曾经说过,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往往从违逆公序良俗开始。一些人伤风败俗得不到惩罚,另一些人古道热肠就会受到伤害。老师上课也曾经说过对一部分人的打击就是对另一部分人的保护。我们决不能允许大多数人对破坏公序良俗的行为感到麻木,我们的麻木很可能成为对这种行为的默许和认可,导致更多人的效仿,我们应该站出来及时制止并呵斥不良行为。现在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当公交车上再出现乘客抢夺方向盘的时候会有其他乘客及时站出来制止这种不良行为,这就尽可能的避免了悲剧的发生。不仅如此,随着时代的进步,大量与道德品行有关的习俗渐成公共生活的约定,比如“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所喧哗”等等,虽说这些东西并没有法律明文规定,但一旦有人悖行,立即就会遭到人们的鄙视。可见,一个良好的社会风尚,离不开公序良俗的维系或纠偏。习总书记说过:“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在今天,各种违法乱纪现象盛行,而公序良俗作为道德和法律的结合体在推进民主法治化进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每个人遵守内心的道德法则,遵守公序良俗的伦理规范,如此以来,社会的文明程度将会极大提高,到那时,碰瓷的、抢夺方向盘的、打架斗殴的等这类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剧将会消失匿迹。

对于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来说应该使传统的民风民俗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从而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和我们的生活实际贴近和我们的时代主流价值趋向贴近;使每个人都能自觉按照善良风俗的标准要求自己,并把这个标准具体地应用到每一件具体的小事中,如此以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就会小一些,社会的戾气就会少一些。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弘扬公序良俗,迫在眉睫。

猜你喜欢
公序良风俗民法典
太平风俗美
民法典诞生
《民法典》中的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是什么?
“墓碑式”银行窗口违背公序良俗
中国民法典,诞生!
民法典与“小明”的故事
民法典如何影响你的生活?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公序良俗”何以协调推进
跟踪导练(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