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仪式空间视域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19-11-20 08:34蒋立松何思燕吴燕君
西部学刊 2019年14期
关键词:双江自治县傣族

蒋立松 何思燕 吴燕君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载体和方式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双江自治县的“泼水节”堪称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创造性的载体和方式。当地“泼水节”突破以往节日地域性及民族性的局限,通过“展销会”“节日庆典”和“赕佛仪式”促进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使之成为一个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共享经济文化节日,以节日活动形式形成并拓展了民族经济文化“多元一体”共同仪式空间。有助于形成和筑牢中华名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泼水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4-0131-03

双江是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个主体民族组成的自治县,全县共有23个不同的民族,被誉为“中国多元文化之乡”。中国的多元文化正是体现在各民族之间的交互活动中,因此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是现今民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仪式空间如何促进各民族间的交互行为成为本研究课题的核心议题。较早根据仪式空间来分析人类行为的是著名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他首次提出了“仪式空间”的概念。①张玉坤认为仪式是依附于空间从而发挥作用的,该研究强调当代人类社会对于仪式依然有强烈需求,然而现今社区仪式空间普遍缺失,仪式无法利用空间发挥其作用,凸显了构建社区仪式空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②王立杏以“刀杆节”共同仪式空间为视域来探析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认为共同的仪式空间能够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民族友谊,从而有利于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③本研究将“共同仪式空间”界定为在民族聚居区的特定场所由多个民族共同参与举行相关仪式进而形成的仪式空间。双江自治县的“泼水节”正是基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祈福丰收、消除病灾的信仰而产生的明确的物质交换和精神文化交流行为。“泼水节”每年在民族文化广场如期举行,进而形成了各民族认可的共同仪式空间,逐渐成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研究者大多从“泼水节”的起源、意义和文化传承方面进行研究,鲜有以泼水节促进民族交流的视角进行探索,更缺乏基于共同仪式空间视域来审视“泼水节”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方面的研究。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在查阅史实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对双江自治县的实地考察,通过共同仪式空间视域探析泼水节如何促进当地各民族间的交互行为,以期为新时代加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开辟新的思路与方式。

一、双江自治县傣族“泼水节”的演变

傣族自称“傣”。傣族的先民是古代百越族群的一部分,西汉时期云南西南边境地区的滇越,就是百越群族的一支。唐、宋以来,县境就有傣族的先民居住。据傣文史料记载,公元11世纪时,云南西部傣族创建果占壁国,今双江全境,曾归属于这个“国家”的地域之内。元末明初,云南西部傣族陆续进入县境。15世纪70年代,县境内的傣族形成了勐勐、勐库、澜沧江沿岸3个集中的聚居区。每个傣族村寨都会过傣年,“泼水仪式”成为傣历新年祈福的象征。这与全国,甚至其他国家一样,并无他异。但是在双江这个具有先天地理优势的地方,各民族互钳式居住方式使得这一节日在这一地区得以有效推广。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批准撒销双江县,设立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自此,双江自治县成为以四个主体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自治县,这不仅肯定了各民族的行政地区,进一步保障了各民族平等的社会地位。随后,双江自治县政府每年将“泼水节”作为县内特有节假日,并专为“泼水节”划分财政经费。在此期间,全县各单位、学校、机构等都会放假欢度节庆。起初为了打造“旅游城市”,宣传当地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后来这一节日深入人心,不仅起到促进当地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甚至国外友人,使得“泼水节”突破以往地域与民族的限制,成为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盛宴。

二、双江县泼水节共同仪式空间的形成脉络

“泼水节”所创造的仪式空间正是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平台。其仪式主要有泼水仪式和赕佛仪式,泼水仪式指在泼水节当天(傣历新年第一天),政府统一组织,由各民族男女老少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但其固定场所并无详细记载。本研究只对“赕佛”仪式空间形成进行详细梳理。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勐勐首领罕廷发派人前往孟艮迎请佛爷传授佛经,迎来铜质佛像1尊,僧侣25人,各种经书50余本,供奉于“官佛寺”。“官佛寺”建于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此正值双江傣族兴旺时期,“它不仅是官佛寺勐勐土司领地的宗教总管机关,又是境内宗教文化教育的最高学府。它曾为勐勐土司盛期培养出众多能文能武的人才,给境内的傣族、布朗族、彝族和部分的佤族作出过贡献。”④随之,佛教在勐勐、勐库及其他傣族地区迅速普及。双江自治县邦丙乡的布朗族特到勐勐迎请佛爷,现今,各村寨也新建了许多佛寺。佤族居住的西安、小勐峨两地在勐勐坝子边缘,也建有佛寺。勐库镇、贺六乡也有部分彝族信仰南传佛教,建有佛寺。明、清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傣族地区村村有佛寺。共同的宗教信仰使得各族人民沟通交流剧增,有效促进了当地的民族关系,各族人民也曾团结一直对抗外敌。比如,1943年,英国帝国主义武装入侵沧源阿瓦山班洪地区,双江各族人民组成1个大队4个中队,前往沧源阿瓦山班洪地区声援佤族人民,英勇抗敌。194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入侵耿马孟定一带,双江各族人民自愿组成抗战游击队,赴抗日前线热血奋战。1947年,“官佛寺”被强占作监狱。1949年春天,归国华侨党组所领导的澜沧县人民武装抵达双江,被强占的“官佛寺”才得以复用。1990年,“官佛寺”更名为“白象寺”。直至今日,每年的赕佛仪式都会在此处举行。这一仪式并非简单的宗教信仰,更成为各民族沟通互助的象征。寺庙内不仅有傣族人民,也有其他虔诚者前来赕佛。接踵而至的人群形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其中包含着对彼此的了解与交流。

三、泼水节中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指出,公共环境空间为人们的相互交流提供了机会。⑤罗彩娟指出为了深度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强度,我们需要利用节日加强宣传和普及各民族文化,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和文化认同。⑥“泼水节”形成的共同仪式空间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机会,通过仪式的举行加深了各民族之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同时提供了物质交往平台加强了经济交流,舞蹈、歌曲与乐器更是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娱乐需求,在这一共同仪式空间中,各族人民友好往来促进了更深次的交流进而形成了相互交融状态。

(一)物质交流——“展销会”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指出,“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⑦双江自治县每年4月中旬(傣年6月15日前后)都会举行泼水节,在此期间,南勐河东路会举行展销会,经销商来自五湖四海,商品更是琳琅满目。在那里可以吃到各民族的美食,如布朗族的酸笋、酸肉、酸鱼、毛驴米线,拉祜族的老面瓜鱼、蜂蜜糍粑大红菌煮红烧肉,佤族的鸡肉烂饭、牛撒撇、蘸水饭,傣族的烤崩、象耳酥、橄榄生等;买到平日里难以见到的精致小件,如汉服、茶具等;除此之外,国外的商品如缅甸越南的衣物、泰国的美食、印度的精油等也应有尽有。甚至还开设了临时游乐场,供游客和本地人玩耍。夏文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团结》提到,物质交往满足了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共同的物质劳动实践中,才能真正形成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共同体意识。⑧双江自治县泼水节中的展销会堪称一个大型的物质交流现场,是一个应有尽有的小型集市,各民族通过“集市”交流情感,促进民族团结,带动经济发展。

(二)文化活动——“节日庆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泼水节前,各傣族村寨的适龄男孩(6、7岁)会到就近的缅寺做“小和尚”,时长为7天,在这期间“小和尚”们在缅寺与佛爷同吃同住,向佛爷学习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劝人行善、有错就改、祈求来生的训条,佛爷为“小和尚”们取傣名。为筹备和迎接泼水节的到来,双江自治县各政府机关、学校、事业单位等都会放假七天。傣历6月15日(泼水节当日)上午11时,双江自治县沙河乡及勐勐镇各傣族村寨组织本寨全族人民赴“县标”集合,前往民族文化广场,各村寨都会组织鼓队,队伍出发时,“小和尚”走在最前头,数量根据当年适龄男孩人数而定,其次为傣族姑娘们,个个盛装打扮,撑着花伞,然后是峰铜鼓队,再后为象脚鼓队,最后是武术队,主要的节目是表演傣拳。届时,除了洒水车,全县禁止任何车辆通行,傣族表演队伍绕县城大道洒水,送去新年的祝福,场面十分热烈。泼水节期间,街上青年男女们相互泼水,歌舞表演,满满的节日热情尽显。艺术表演拉近人们之间情感距离,增进情感交流,它早已不是一个民族的节日,而是全面展示舞蹈、音乐、饮食、服饰等本土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外地游客也随之剧增,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程度也随之增强。

(三)宗教信仰——“赕佛仪式”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泼水仪式结束之后,傣族人民会一同前往白象寺“赕佛”。“赕佛”指向庙宇奉献财物以求消灾赐福的一种祈神仪式。⑨南传佛教认为,个人通过赕佛行为积善缘,修来世,达到涅架。赕佛最重要的两个宗教节日是“关门节”和“开门节”,在关门节期间,寺庙的僧侣不能外出,每隔7天就举行赕佛活动并且实行斋戒,意为进入佛的世界。关门节结束之后便是开门节,开门节是传授佛经时期,这时,村里人们又到佛寺烧香赕佛。在赕佛期间,赕佛中的所有仪式活动都在白象寺里举行,这时候佛寺就成为人们举行赕佛的共同仪式空间。据当地佛爷介绍,这一天不仅会有傣族人民去到白象寺“赕佛”,还有从各个地方来感受泼水节的不同民族,其中包括汉族、布朗族、佤族等,甚至还会有部分境外少数民族也会虔诚地在白象寺“赕佛”,在寺庙祈祷保佑家人一切如意。举行集体性的赕佛活动,通常全村共同参与,分工协作,或依照年龄段分工,或依据个人的技能分工,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有條不紊,能有效促进社区内的人际交往,也直接强化了社区的凝聚力。⑩赕佛活动中所需的物资贮备体现人们的团结互助,诵经活动体现宗教文化的相互分享,赕佛成为了傣族地区人民交流联系的纽带。随着双江自治县泼水节的规模愈来愈大,各族人民一起参加赕佛仪式,民族关系和谐程度不断加强。

四、小结

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是民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2010年1月,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其进行了扩展性论述,“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党的十九大报告根据新时代需要对各民族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通过对双江县“泼水节”的考察得知,双江自治县每年在民族文化广场举行的泼水节仪式是各民族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这个由多个民族在民族文化广场共同参加“泼水节”仪式而形成的共同仪式空间逐步成为当地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平台基础,同时也是各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共同融合过程的呈现。长期以来,傣族和其他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团结、平等、和谐、互助的关系日益增强,这一节日早已成为双江自治县各族人民共同的节庆仪式空间。当地政府已经和正在借助这一仪式,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结合泼水节,组织开展团结教育活动,通过宣讲、发宣传手册等手段增进民族团结,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载体和方式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仪式空间正是这样一种新的方式。在新时代开启之后,地处西南边境的双江自治县,正在有效结合这一时代背景,充分借助宗教仪式活动场所举行节日活动,增加各族人民交流接触的机会,推进共同仪式空间视域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形成交融的“多元一体”。随着当地民族“一体”意识的不断增进,双江自治县正在成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创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范。

注 释:

①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7-30.

②林志森,张玉坤.基于社区再造的仪式空间研究[J].建筑学报,2011(02):1-4.

③王立杏.共同仪式空间视域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腾冲市明光镇“刀杆节”为例[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8,27(04):30-33.

④刀德才.双江傣族简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157.

⑤(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第IV版)[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3-55.

⑥罗彩娟.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验及其深化路径探讨[J].广西民族研究,2018(05):11-17.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37.

⑧夏文斌,易佳乐.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团结[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7(03):54-58.

⑨阮智富,郭忠新编.现代汉语大词典·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⑩田玉玲.论傣族赕佛活动的社会功能[J].民族论坛,2013(08):52-55.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0-01-23.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2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参考文献:

[1]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林志森,张玉坤.基于社区再造的仪式空间研究[J].建筑学报,2011(2).

[3]王立杏.共同仪式空间视域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腾冲市明光镇“刀杆节”为例[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8(4).

[4]刀德才.双江傣族简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

[5](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第IV版)[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罗彩娟.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验及其深化路径探讨[J].广西民族研究,2018(5).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8]夏文斌,易佳乐.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民族团结[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

[9]阮智富,郭忠新.現代汉语大词典·下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0]田玉玲.论傣族赕佛活动的社会功能[J].民族论坛,2013(8).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N].人民日报,2010-01-23.

[12]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29.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4]金炳镐,肖锐,毕跃光.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15]双江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双江自治县民族志[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16]云南省双江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双江自治县志[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蒋立松(1967—),男,贵州贵阳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副教授,民族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民族教育学。

何思燕(1994—),女,重庆丰都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硕士生。

吴燕君(1993—),女,四川宜宾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硕士生。

(责任编辑:董惠安)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互联网+背景下西南地区跨境民族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8JJD880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双江自治县傣族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17个鲜食玉米品种同台比拼
宽城满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联动监督实现良好开局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双江县总工会:开展六一慰问活动
以青海省海西都兰蒙古族藏族自治县中小学传统音乐教育为例的应对构思
邓小刚油画作品选
加快推进马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聂双江思想的政治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