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2019-11-20 12:24李月
西部学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互联网+生命大学生

李月

摘要:阐述了生命教育概念和开展生命教育的紧迫性,通过实际调查,对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进行摸底,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生命教育发展的建议:将“互联网+”引入大学生生命教育,拓展高校生命教育内容;加强课程布局与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加强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制定生命教育的连续性计划;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进而向学生传授生存技能以及传递生命的意义,使其懂得如何在当前网络环境下保护和尊重生命。

关键词:大学生;互联网+;生命教育;现状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9)13-0092-03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及开展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生命教育属于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它是伴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兴起的。生命教育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提出,主要是面向青少年的教育,主要内容包括:预防暴力、自杀及艾滋病,远离毒品等问题。而当前的生命教育除以上内容外,还涉及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以及生命本质的认识,对生命人文性、个体性以及完整性的关注。在理论界,相关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即和生命相关的教育,包括生命潜能、生命意义以及珍惜生命等方面。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文化和时代的发展,生命教育的内容会得到不断的更新拓展,所以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属于连续性的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整个成长过程[1]。

现如今,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系统化、专业化程度仍然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教育的不足。因此,高校及教育工作者需要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帮助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发展的意义,并重新塑造自己的生命观念。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互联网+”战略模式也被广泛运用到高校教学方式中,推动着高校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而在大学生生命教育方法中引入互联网技术,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去面对和解决生命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2],使其通过互联网了解当前网络暴力和网络诈骗事件,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有关生存技能及安全防护知识,使他们懂得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保护和尊重生命;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加强高校生命教育与中等教育的衔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连续;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将学校、学生以及家庭紧密的联系起来,利于高校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及教学质量的提升。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在生命教育的具体实践中,互联网的运用还不够充分,急需探索一条科技化和现代化以及人性化相结合的新路子。

二、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调查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笔者对10所高校(5所本科院校和5所高职院校)实施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合计发放问卷850份,其中800份是学生问卷,50分是教师问卷,一共回收问卷824份,问卷回收率为96.94%,将无效问卷剔除后剩余有效问卷共计790份,其中含学生问卷760分、教师问卷30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5.87%。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职务大多为班主任或辅导员,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大一新生随机选取100份,大二学生200份,大三学生300份,大四毕业生200份。通过此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大部分高校生命教育未能满足当前的时代需求

10所高校均开展了生命教育实践,但大多数学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大多集中在法制安全、心理健康、基本生存技能(地震、火灾及溺水时的自救和他救)教育以及艾滋病的预防方面。虽然这些内容都是生命教育的必要内容,但在“互联网+”的时代下,这些内容还不够全面,比如:没有网络暴力、网络贷款以及网络诈骗等方面的教育,而這类事件频频曝光,甚至威胁到学生的生命安全。因此,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除传授给学生生存技能和生命意义之外,还需让学生懂得如何在网络环境下保护自身安全及尊重生命。

(二)现有生命教育形式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些高校将生命教育课程作为心理健康或思政教育的一个分支,仅仅只在少部分学校开设系统性的生命教育课程。从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被调查的学生当中有超过50%的学生表示学校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让他们了解到生命的意义,但他们希望学校能够配备专业的生命教育教师团队,为他们传授更为专业的知识,比如生命伦理学以及网络空间安全等内容。

(三)家庭及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10所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实践的人员包括班主任、辅导员、团委或学生处干部等,但缺乏学生家庭的教育。本次调查中有近60%的学生表示除学校教育外,父母对自己的生命态度以及生命观的影响最大,所以,高校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给生命教育加入家庭要素。

(四)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生命教育缺乏连续性

60%学生表示在校期间偶尔参加过生命教育课程,80%学生表示自己所接触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与高中时期所学相差不大,未能得到明显的提升,70%的学生表示只在大一接受过生命教育。在被调查的10所高校中,无一所高校按照学制开展连续性的生命教育课程,这便使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及感悟得不到升华。所以,高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时,教育主体需面向全体学生,并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而不是只是针对大一新生,同时,高校生命教育还应该加强和中等教育的衔接,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对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深入及完善[3]。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发展研究

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源自西方教育学领域,而我国的生命教育则是经历了由理论到实践、从引进到创新的过程,我们应当将生命教育看作一种超前的教育,并且是一种有效预防性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观念及行为问题进行提前教育。从当前生命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较早期的生命教育在内容、形式以及教育途径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变,而且生命教育紧跟时代步伐而不断发展变化。就大学阶段而言,这是学生走向成年的一个关键阶段。他们渴望获得更为系统及全面的认知,同时需要专业的教师能够为他们解答生命相关的各种疑惑,并帮助树立正确的生活技能以及生命观念。加之当前高校涉及生命安全的事故频发,所以,对于当前大学生来说,生命教育就显得非常迫切。现如今,“互联网+”已成为重要发展战略,在本次调研中发现,过半数的学生表示互联网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是他们获取生命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因此,在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中引入互联网是未来生命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4]。

(一)拓展高校生命教育内容

近些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网络空间安全问题也极为重要。所谓网络空间,主要是指信息所存储的空间,也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且与人的安全、信息安全有着密切联系。但就现实情况来看,人们往往不具备较强的网络空间安全意识,或者因为缺乏网络空间安全维护方面的专业知识,且少部分人对网络安全新法规了解较少,从而导致网络案件时有发生,这不仅会使人生价值观受到误导,严重时会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从网络案件中可以看出,当前高校对学生生命教育力度不足,且存在的问题较多,因此,高校必须对互联网安全等教育高度重视,并将法制知识、网络空间安全知识以及网络安全法纳入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使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能够保护和尊重生命。

(二)课程布局与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对于高校生命教育课程而言,不仅需要建设专业化的教师团队,还需要对课程进行系统的布局。实践中,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缓解师资紧缺问题,还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该课程的吸引力。就当前高校教育的实施形式而言,主要是以课程教学为主,在本次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对生命教育课程的建设力度不足,而且该课程的师资力量也比较紧缺,也正是这些问题阻碍了高校生命教育效果及质量的提升。所以,高校在加强现有师资队伍成员的培训之外,还需引入专业的生命教育课程教师,建立健全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这便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作用,可以借助网络课程(慕课、微课)的形式,组织开展教师队伍的培训活动,教师通过网络课程便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欠缺的部分加以强化学习,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师出现完全脱岗培训而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增设网络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提供给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的学习环境。此外,高校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课堂吸引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提升教学效果[5]。

(三)加强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之间的联系

针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不能单凭学校一方,而是需要获得家长、学生以及社会的共同支持。从本次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生命的态度以及生命观念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且这种影响非常大,所以,为使高校学生生命教育效果得到提升,除学校教育外,还需要学生家长参与其中,并对生命教育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和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家长实现自我教育,还能使他们督促学生进行更好地学习。同时,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以及即时交流等优势,创建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家校通等网络平台,利用这些平台加强学生、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交流和联络,还可以通过社区和家庭开展生命教育知识的宣讲活动,充分将社区及家庭教育引入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中来。此外,诸如人人通、班班通以及校校通等网络平台也可以用来开展生命教育,还可以将相关的知识资源发布到共享平台中,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识信息。

(四)生命教育的连续性计划

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大部分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存在断代的情况,基本只对大一新生开展,导致生命教育课程连续性不强,加之很多大学开展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与高中时期开展的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大体一致,内容上没有进行升华,无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提升。就生命教育的连续性而言,要求高校开展的生命教育课程的主体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且需要根据年级来实施阶段性的提升教育。当前开展生命教育的阶段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以及大学教育三个阶段,而大学生生命教育则是建立在其他两个阶段之上的要求学生在此阶段所学知识以及掌握的技巧,它是对上一阶段的深化和升华,也就是更高阶段的生命教育。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时,需要加强现阶段生命教育内容与上一阶段(中等教育阶段)生命教育内容的衔接,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教育断层及重叠的情况。要做好衔接工作,则需要教师对学生入学之前对生命教育知識所掌握的程度进行全面的了解。高校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庞大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比如: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对大学生的网络问卷调查,还可以通过数据共享平台的搭建方式,将中小学同大学之间的生命教育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依靠互联网技术提升信息收集效率的同时,使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能够实现无缝对接。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入

高校生命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相同点,特别对于大学生性格塑造而言,将二者之间联系起来进行教学,效果会更佳。这主要是因为当前大学生往往会存在各类微小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或多或多少会对他们的生命价值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来对学生心理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心理及排解心理苦闷,使其心理压力得以减轻。在此过程中,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采取互联网普及教育的方式,在尊重学生隐私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或咨询服务,从而使学生在生命教育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甚至已经渗透到生活和学习的各环节中,高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时势必要适应“互联网+教育”这一趋势,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大学生生命教育实践中,使其在生命教育教学中能够发挥效用,使生命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更为顺利。因此,在未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为提高生命教育教学效率,高校教师需对“互联网+”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掌握互联网技术,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借助互联网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强各个阶段生命教育的连续性,对高校学生生命教育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及探索。

参考文献:

[1]刘风萍.互联网视域下加强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研究[J].知识经济,2018(19).

[2]刘延晶.大学生生命教育与社会工作介入[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1).

[3]贾斌.部分高校大学生生命观及生命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5).

[4]胡静娴.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7).

[5]杨萍,汤志斌.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及教育途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5).

猜你喜欢
互联网+生命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