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印象

2019-11-21 02:21林道喜萧宇
藏天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井冈山文物革命

文/林道喜 萧宇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作为中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史类博物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于1958年在国家文物局倡议下兴建,由毛泽东审阅陈列大纲、朱德题写馆名,1959年10月竣工开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工程。2004年底,党中央决定在井冈山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建设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2007年10月新馆建成开放。

全馆馆藏文物8032件,其中文物2720件、文献资料3056份、历史图片2256张、革命文物901件;馆藏珍贵文物492件,其中一级文物32件、二级文物122件、三级文物338件;图书7000多册;珍藏党和国家领导人、著名书画家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墨宝珍迹数千幅;保存毛泽东、朱德重上井冈山等影视资料片数百件。全馆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先后荣获首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重大经典建设工程、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特别奖等荣誉称号。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序厅 (刘长生/摄)

◎八一起义场景仿真雕塑

实施井冈山“一号工程”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2004年12月,为增强井冈山革命纪念地在内的部分重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教育功能,遵照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中央决定实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对反映以毛泽东同志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革命斗争光辉历史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井冈山、韶山、延安三地进行重点扶持、综合提高,使三个教育基地在展出内容与展示手段、服务质量与教育效果、内部管理与环境面貌等方面得到显著改善,更好地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服务。“一号工程”是一个对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理想信念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工程,一个进一步落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励志工程,一个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千秋工程,一个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富民强市的民心工程。

井冈山“一号工程”是以新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为主,以茨坪、黄洋界、三湾等11处革命旧居旧址维修保护为辅的大型建设和维修保护工程,工程总投资2.6亿元,工程建设于2005年9月29日开工,2007年10月20日竣工,10月27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之际开放。在三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中,实现了率先开工建设,率先竣工开馆,率先免费开放。新建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坐落在井冈山市茨坪红军南路,占地面积1.782公顷,主体建筑为四层框架结构,一层为报告厅、停车场,二层为文物库房及办公用房,三、四层为展厅。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003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8436平方米,用于宣传展示功能面积达10181平方米。

◎“挑粮上山”场景

◎每一个场景都是立体画面

◎高科技的灯光设计和多媒体互动

展示中国革命光辉历程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坐落在茨坪中心、波光潋滟的挹翠湖边,与井冈山主峰和井冈山革命先烈纪念塔、井冈山烈士陵园、井冈山挹翠湖高低错落,相映生辉。站在正前方仰视,博物馆建筑古朴庄严,建筑总体造型吸取了江西民居的建筑元素,同时又使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进行诠释。整个建筑依山就势,完美地溶入周围的环境氛围,成为具有井冈山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从底到顶用红色石材铺就红色之路,预示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博物馆的馆名“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是1962年3月朱德重上井冈山时亲笔题写。朱德题写馆名手稿,质地为白色宣纸,长方形,竖幅,高70厘米,宽29厘米,装裱在宣纸上。楷书,竖行,墨字,字迹清晰。1994年5月,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阮家新、万冈等5人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厅陈列分为五个部分,展出有2000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800多件历史文物、18件艺术作品。展陈形式运用“红色经典,现代表述”的理念,采取声、光、电和多媒体等高科技展陈手段,生动再现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宣传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和带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

进入序厅,呈现出井冈山主峰、毛泽东用过的青油灯和两块图景式可分合LED屏,构成庄严、大气、有震撼力的场景和多媒体演示来诠释陈展内容,突出展示了整个陈展的主题:井冈山,天下第一山;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斗争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这样的设计打破了革命历史题材类馆“雕塑加雕塑”的传统展陈形式,开创了序厅表现的新模式。厅中间的巨型油灯采用毛泽东在茅坪八角楼使用过的一盏青油灯为设计原型,毛泽东在灯下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本书,寓意中国革命的道路在油灯下开辟。红色的“火”象征“星星之火”,可以烧毁一个旧世界,开辟一个不走前人之路的中国革命道路,与灯下铸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几个大字相呼应。展厅里高科技的灯光设计、多媒体的交相互动,震撼人心;而实景的模拟打造,更有其独特之处,恍若身临其境。

序厅的总体设计基调大气、简洁、明快、庄重,是一个结合大型场景复原、绘画、仿真雕塑和多屏影像演示的展示项目。走进展厅,观众在场景中仿佛置身于会师广场前的龙江书院,两支队伍人潮涌动,历史瞬间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现场感极强。

情景再现感悟井冈山精神

展厅的陈展内容采取“编年体+专题”的陈展方式布局,按照井冈山革命历史顺序依次排列。第一部分是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第二部分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第三部分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第四部分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新局面,第五部分是走向全国胜利。在按编年体进行的历史陈述中,按重大事件发生时间,合理地“夹”入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等专题内容。在各场景运用声光电和多媒体技术,将半景画、壁画、背景照片、文物、圆雕、浮雕、蜡像、旧址复原、模拟实景、幻影成像、移动视频、多屏无缝拼接视频等多种形式和场景相结合起来进行重点打造,使陈列展览更加立体化,更加生动、直观、逼真,富有观赏性。

◎中国革命的摇篮

“朱毛会师”场景由9台超宽背景屏幕投影墙投影构成,用扣像技术将动态人物投射出来,并采用双屏无缝拼接技术组合成宽幅投影,重点表现朱毛两位伟人握手的瞬间。45秒的演示简短凝练,让观众不感到乏味。演示开始时,通过推出由远到近的形象,观众可以看到两支队伍人潮涌动,向广场中央跑去,环绕立体声配合画面营造逼真的现场气氛。将朱、毛会师的历史瞬间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音像、灯光的演示把会师的气氛推向高潮。这是一个结合大型场景复原、绘画、仿真雕塑和多屏影像演示的综合性展示场景。走进场景中的观众,置身于会师广场前的龙江书院的场景复原和四周用图形和实景结合的广场效果中,现场感扑面而来。

在“黄洋界保卫战”场景,结合实景、背景画和投影技术等手段,当观众走近场景时,弧形的背景墙开始表现激烈战斗的动态内容。同时,全景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现炮弹轰炸和烟雾的效果,再配以轰隆隆的音像效果,真实地再现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而且全景中的实景人物和背景画中的人物都是按照视觉比例创作,十分逼真。

“挑粮上山”场景,再现了1928年10月,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毛泽东、朱德等经常与井冈山军民一起往返一百多里到宁冈等地挑粮,他们经常在黄洋界的荷树下歇息。场景以井冈山风光为背景画,山间小径,大树浓荫,远处的山岗,树下毛泽东、朱德利用小憩间隙与战士们亲切交谈。人物与环境切实结合,表现出革命队伍上下一致,同心抗敌。

“八角楼的灯光”场景复原等大的八角楼,运用真人比例幻影成像,动态演示毛泽东、贺子珍在八角楼生活工作的情景,故事巧妙的穿插了“一根灯芯”和“小太阳”的故事。按1比1比例逼真地再现领袖人物的风采,为国内同类展馆首次采用。

展厅里还有“红军洞”、“党的一大旧址”、“三湾改编”、“长征出发”等19个场景,许多场景中的物件,都是当年的实物。每一个场景,是一个立体的画面,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比例基本上都是与现实达到一比一,细节方面更是精心还原。有真实的水、石头,也有灯光的演绎、多媒体展现的画面。真与幻,在这里得到完美融合,仿佛就是现实的再现,极具动感和感染力。

场景的复原展示,通过升华陈展主题,创新展陈形式,运用现代科技营造场景,合理安排了观众人性化的参与体验互动,有效地提升了陈展表达效果,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成为革命历史展陈的一个靓丽品牌。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建成开馆60周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总文针,按照“征集、收藏、研究、宣传”的基本职能,担负征集、收藏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革命文物,研究、宣传井冈山精神、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保护、管理井冈山革命纪念地旧居旧址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的教育功能,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红色培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井冈山经济社会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型雕塑《胜利的起点》

猜你喜欢
井冈山文物革命
文物的栖息之地
文物的逝去
星火燎原的井冈山记忆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
文物失窃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文物掉包案
井冈山上唱井冈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