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灯

2019-11-21 05:03谢耀忠
散文百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马灯哭声老中医

谢耀忠

瘦小狭长的火门水库孤独地夹在巍峨阴森的两山之间,波光粼粼的水面飘着几点野鸭,映照着日月青山。

深夜,瓢泼的雨在持续,水库上头入水口的水闸在“砰、砰、砰……”的锤打声中渐渐下降闭合,拦住了滚滚而来的山洪。昏暗的马灯照着一双赤脚,离开水闸,又匆匆往水库坝头赶去。裤管绾到膝盖上,腿上沾满泥浆,蓑衣、雨帽、马灯在风雨中颤抖,在黑夜里潜行。马灯放在坝头的一块石头上,顶端两层的排水孔一个一个地被打开,预备排水。风卷着雨哗哗地响彻山谷,人弯着腰,低着头,马灯几乎碰到地面,昏黄的灯光与黑暗搏杀,脚尖一前一后,在长长的石坝上,慢慢地走了两个来回,似乎在努力发现什么而最终什么都没发现,才慢慢离去。

回到“家”,东边天已泛白。所谓的“家”是水库旁边乱石山中一块巨大的石帽(上面突出空中,下面有避雨空间)下面,床是两扇旧门板,两头顶在几块叠加的石头上,上面垫着一张粗糙的竹席,半旧的土布棉被拢在一头,冬天铺一层稻草,人睡在床上就像躺在石缝下面。距床头两步远是两个相连的黑魆魆的“灶王爷”, 上面依次坐着鼎锅、砂罐,这时,都被端下。熄掉马灯,燃起灶火,一根竹竿横架在灶旁,晾在上面的衣服徐徐地冒出水气。火光把蹲着抽烟的人影投到石壁上,烟斗里闪着亮光,发出吱吱的响声,浓重的烟味在“家”里弥漫,一张铜色的满面皱纹的老脸,平静安然,若无其事。

“家”的周围一片乱石,有的像仰躺,有的像俯卧,有的像腾飞,有的像瞭望,有的像抚爱,有的像发呆,总之不像兵马俑那样同一种姿势,同一种神情。在乱石缝里有蓬勃生长的辣椒、茄子、西红柿,南瓜爬到宽大的石头上,绿叶丛中托出金黄的花。最不容易看到的就是那几蔸烟叶,它们躲在深深的一块大石头后面,有半人多高,叶子又长又宽又厚又黏,层层生长,一双老茧的手正在轻轻掐掉多余的嫩芽。

丰水期,晚上不用巡渠护水,马灯闲在“家”里,白天每逢集日老人就在山下的路边卖粥。水库边这段崎岖的山路连接着唯一通往山外的道路,水库源头的山丫就像出山的门,出了这道门就看到了外界的广阔,进了这道门就看到了山里的深远。水也是从山外经过山丫的深沟流进水库,哗哗的水声从乱石堆中飞出,山风徐徐不断,山民赶集出山进山都习惯在这里歇脚,感受一下自然风口的爽快,饿的渴的就花一分钱买碗粥充饥解渴。在背陽的阴凉处,一块平展宽阔的石头上面放着一大盆粥,两碗切碎的辣椒混点姜末,红、青、黄掺杂,有色有味。碗筷装在一只敞口的簸箕里,吃粥的人自己动手,吃几碗心中有数,老人只顾烧火煮粥,他相信谁也不会吃多给少。有的实在太饿了又没钱,吃完后就悄悄对老人说下回再给,老人没说二话,只是微笑着频频点头。山里人赶集都是结帮成群的,只图热闹、心安,歇脚的时候就三五成堆坐在石头上聊天说笑,婆媳对骂、媒人骗饭、男女偷欢、猪瘟鸡病都成为他们的笑料。笑声骂声叹声一阵连着一阵随风消散,不留痕迹,只有马灯的事令人无法忘怀。

一个初秋的深夜,冷月朦胧,山野静悄悄,天底万籁俱寂。老人手提马灯,肩扛铁铲,巡渠护水刚刚返回到山脚,突然听到前方有女人隐隐的哭声传来。奇怪,深更半夜谁在山里哭呢?他用力甩甩头,以为耳朵有毛病引起错觉,可哭声越来越清晰,哭声中好像还夹杂着凌乱的脚步声。他想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鬼吗?虽然他从来不相信鬼神,但这时他的确有些慌乱,想跑又怎能跑得过鬼呢?哭声和凌乱的脚步声越来越近,那种哭声阴阴的沉沉的,忽高忽低,一吸一顿,非常震惊。难道真是碰鬼了?如果不是鬼是真人在哭呢,那就惨了,是什么人要害一个弱女?这个女人一定凶多吉少。想到这他害怕得直冒冷汗,全身颤抖,比遇到鬼还害怕百倍。他本能地按了按胸口内衣口袋,里面是半年来卖粥积累的钱,准备给老伴买风湿药,他想用钱救人,可那区区四块钱够吗?如果那贼是谋财害命的,那不白白送死?哭声更近了,听那凌乱的脚步声至少有三人以上,他救人无望心又不甘,故意把马灯放在路边,他躲到路对面远一点的一块大石头后面想看个究竟。但愿是鬼,遇到灯光一定是妖风骤起,鬼魂消散,是贼可能还会因灯光而心虚,或弃人而逃。“哒哒、哒哒”的脚步声接近了灯光,“马灯,看水库的。”突然的话声像一把尖刀刺到心窝,“本地贼!”他咬牙切齿,心都要炸开了。随后又听到:“大哥,大哥,我们是公冯洞的心竹兄弟。”亲切的呼唤声以及那熟悉的地名人名立刻又把他从崩溃绝望之中拉了回来。“天啊,够吓人呀!”他一边惊叹一边从石头后面冲出来。原来是公冯洞上一位老妇人突发急病,四个青壮年轮换抬着连夜赶往公社医院,一个女孩跟在后面悉悉索索地抽泣。于是,马灯在前面照路,大家都不说话,女孩的哭声也咽到肚里,大家的脚步更快了,鬼、贼的阴影完全消失在茫茫的黑夜里。从此,马灯既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又成了老人的代名词。

一个同村邻居的中年男子,刚吃完粥,拉下肩上的毛巾擦把汗就来到正在烧火煮粥的老人身边,“马灯,我真佩服得怕你,晚上睡在荒山野岭,鬼哭狼嚎之地,除了你没第二人了。” 老人卷了一筒“喇叭”递给他,又卷一筒自己点着,“有第二人就轮不到我啦,天下没有好事任我挑,我得感谢这鬼哭狼嚎之地给我安宁。”中年人眼神发亮,久久地照在老人的身上,不停地微微点头。

老人六十有余,一头硬发,黑白参差,一脸褐皱,忧乐杂呈,一身硬骨,步履轻盈。老人真正的家在山里最大的那个百户村庄里,家里有老伴有儿女有孙子。老人老伴恩爱一生吵架一生,其实吵在嘴上爱在心里。老人钦佩老伴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就是容不下老伴的唠唠叨叨。只要两人在一起,大事小事,对的错的,里里外外都唠叨,有时老人实在忍不住回上一句,老伴犹如火上浇油,语气更加烈火,言语更加难听,一向据理力争的老人忍无可忍,夫妻之战就此爆发。类似情况经常发生,几乎小吵不过天,大吵不过周,有时甚至激烈到动手动脚,子女们当然会全力维护弱势的母亲。过后老人不但不怪罪儿女,反而感到欣慰,他觉得孩子真正长大了。但是,糟糕的家风令老人在人前人后都抬不起头,感到非常自卑。那年,大队干部正在犯愁找不到看管水库的人,所找的人一听到是看管水库的都摇头摆手,不敢应从。这时大队支书找到老人,老人像看到了解脱的救星一样,当晚就睡到水库边的荒山上。儿女虽然心中有痛,但只能暗暗流泪默默看着父亲模糊的背影离家而去。

宽阔寂静的水面上铺满银色的月光,灰蒙的山下成片的萤火虫仿佛天上掉下的银河系,那很有节奏的一闪一烁非山神统一指挥莫属了。老人提着马灯走下山来,铁铲扛在肩上,与平常不同的是铁铲上吊着一个胀鼓鼓的蛇皮袋,里面有辣椒、黄瓜、嫩姜,还有一大包香气扑鼻的鱼干,那是老人晚上钓的鱼烘干积累的。老人离开家很久了,今夜第一次回家,平坦的路上有时走得很快,有时又突然慢下来,因为那些乱七八糟的旧东西凑热闹似的闯进头脑,无论如何老人想家的心情总是越来越激切,不远的路总觉得那么漫长。终于到了轻轻叩门的时候,开门的是他的儿子,“爸” 儿子惊喜的声音传到屋里,女儿冲到院门口左一声右一声地喊着“爸爸” 并接住父亲手中的蛇皮袋。刚躺下不久的老伴在床上听到儿女喊爸爸的声音,一骨碌坐起来,又一骨碌躺下去,耳朵的每一路神经高度集中,专注地听着房间外面的声音。马灯把屋里照得比以往任何晚上都亮,老人怕搅扰家人睡觉,示意儿女说话小点儿声。儿女俩坐在老人左右,女儿说:“爸爸,别去了吧,每天晚上一想到那荒山我就害怕得打抖。”“怎么可能呢,一旦答应就得坚持啊。”老人笑了笑继续说:“其实,夜晚除了黑以外,和白天都一样,没有什么可怕的,放心吧孩子。”点燃了烟又说:“艰苦有补呢,现在我每年能统筹到六担干谷,是我在生产队劳动的两倍多。”儿子低着头说:“我妈说明年就别去了。”老人深深地吸着一口烟: “明年再说吧。”尽管轻声慢语,也同浓重的烟味一样弥漫着房屋的每个角落。老人挠挠头站起来,儿子极不情愿地提起马灯送别父亲,儿女俩一直看着马灯亮到远远的拐弯角,躺在床上睁眼细听的老伴悄悄地流泪。

马灯陪伴着老人没日没夜地游走在几十里长的弯弯曲曲的水沟上疏通、堵漏,不知不觉又过了几个明年。虽然他常常回家,但今夜的心情特別慌乱,胸中仿佛吊着一块石头,一路默默不语,完全忘记了马灯旁边的老中医。从知道老伴发病到现在回家的路上,老人赶了将近一个钟头的夜路到了十多里远的油菜岭老中医家。从来没有头疼发热的老伴怎么突然就起不来床了呢?人啊,挣扎了一辈子,还是逃不出病魔的手掌。老中医读懂了老人的心病,只好紧跟马灯一路小跑。老人眼前看到的不是黑夜而是老伴一幕幕明亮的往事:早出晚归在收过红薯的地里弯着腰一上一下一刮一刮地寻找漏网之“鱼” ,翻山越岭砍柴卖钱,河边挖野菜,夜里挑灯纺纱织布、编草帽、打草鞋、纳布鞋……

马灯把屋里照得亮堂,屋里站的坐的济济一堂,都是探病的邻居好友。老人端着一碗老中医刚磨成的药水来到床头轻轻地扶起老伴说:“药很苦,喝下就好了。” 老人听着老中医的叮嘱,又接过了两包草药,这时已到了后半夜,此起彼伏的鸡鸣声在黑幕下远远近近地回荡。

天刚亮,老人送别了老中医,又对儿子说了煎药的事,就匆匆地赶去巡沟护水。谁也没有想到老人这一去竟成了亲人永远的悲痛,永远的思念!

七月下旬的一天下午,老人死在水库坝头的排水口上,水深不过一尺,整个身体坐在排水口上。全身裸体。一条腿插进了排水口,把他抱起来,发现小腿前面裂开一条一拃长的伤口还渗出鲜血。另一条腿弯曲在胸前,衣服裤子放在离他不到两米的岸边。是溺水?他水性很好。是病?是中暑?是意外?是其他?谁都想不通。

从此,马灯只在山民的回忆里闪亮!

猜你喜欢
马灯哭声老中医
马灯舞:一舞马灯千古传
田野里的马灯
哭声
爱吃哭声的妖怪
融入现代元素横林“太平马灯”焕发新活力
老中医教你睡眠养生
老中医坐诊
老中医
马灯及其他
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