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电子音乐中民族乐器创作的新思路

2019-11-22 14:31于智博董宸
艺术评鉴 2019年19期
关键词:民族乐器创新与发展

于智博 董宸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电子音乐的创作方式及创作理念进行研究,探讨现代电子音乐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融合方式。研究如何将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融于现代电子音乐中,探索民族乐器在电子音乐创作中的新出路,依靠全新的创作理念与技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以民族乐器作为依托,开辟现代电子音乐创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中国现代电子音乐   民族乐器   创新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9-0012-02

现代电子音乐在当代音乐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无论是商业电子音乐还是实验室电子音乐,在稳定发展的途中不断寻求创新的新路径。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现代电子音乐逐渐呈现出显著的包容性。多重技法和多元文化元素逐渐在电子音乐的创作过程中突显优势,在中国电子音乐的创作与发展中,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融入其中,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子音乐作品,是我国电子音乐作曲家的新目标,也是彰显音乐领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电子音乐发展概述

1948年,法国作曲家皮埃尔·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创作的《地铁练习曲》开创了电子音乐的先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音乐迅速在欧洲乃至全球得到发展。但是我国的电子音乐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央音乐学院张小夫教授为曲笛与电子音乐而作的幻想音诗《吟》,拉开了中国电子音乐的序幕。然而仅靠少数作曲家的创作是无法将电子音乐在国内普及开来的,于是在1986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成立了“计算机音乐实验室”,并面向本科学生开设计算机音乐基础课程,同年,中国音乐学院、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高等学府纷纷成立电子音乐研究室或开展相关课程,电子音乐在中国高等院校逐渐普及开来,为中国的电子音乐事业输送了大量人才。

经过了艰难的起步期,中国的电子音乐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形成较为系统的音乐理念,这期间的作品创作也逐渐成熟,并且学术界开始接受这一新兴学科。青年作曲家成熟起来,并开始和国际接轨,参加国际比赛与国外演出。这个阶段所创作的电子音乐作品开始使用中国独有的音乐语言,将中国的文化内涵融入到作品中。到了21世纪初,中国电子音乐得到了全面发展,中国电子音乐开始进入全面开拓创新阶段。经历了之前的探索,电子音乐无论从理论发展还是作品创作,都已进入成熟阶段,所以在稳步发展中求得创新,追求独特风格,成文该阶段中国电子音乐的整体面貌。在这期间,安承弼为5.1声道系统而作的电子音乐《细胞的组合》,张小夫为五组打击乐和电子音乐而作的《脸谱Ⅰ》,为电子音乐和视觉影像而作的《脸谱Ⅱ》,为戏剧女高音、京剧青衣和电子音乐而作的《脸谱Ⅲ》,为京胡和电子音乐而作的《脸谱Ⅳ》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都不断实现着作曲家的自我价值,并且在这些作品中,中国文化的内涵逐渐凸显出来,作曲家开始对本国文化进行探索与追求,并且搭建更大的平台与国际接轨。自2004年起,中央音乐学院开始主办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音乐节内容丰富,包括音乐会演出,大师班讲座以及电子音乐作曲比赛。这个平台为国内从事电子音乐学习与创作的作曲家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鼓励作曲家们进行跨界创作与研究。

二、中国电子音乐创作的内涵

(一)中国电子音乐创作中的文化内涵

电子音乐起源于法国,并且最早在欧洲得到迅速发展,所以早期的电子音乐作品中留下了较深西方文化的印记。中国的电子音乐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相关学者和作曲家的不懈努力下,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不仅和中国整体的音乐环境有关,也与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息息相关。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含蓄且充满东方的神秘色彩,这与西方外放式的文化截然不同,也就决定了中国电子音乐作品的独有魅力。中国的音乐美学侧重于“写意”,音乐作品更是倾向于突出对“意境”的描绘。在中国文化背景的指引下,中国的电子音乐逐渐走向民族化的道路。

(二)中国文化在现代电子音乐中的表达方式

1.中国美学思想的运用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意象”,王国维所说“境界之生于吾心而见诸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是对审美活动中的“意象”很好的解释。因此,中国音乐美学以“诗意”为突出特点。由于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区别于西方音乐作品中直观而强烈的“美”,中国音乐作品中的“美”通常是含蓄的、模糊的,甚至是多语义性的。

2.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运用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民族乐器种类繁多,音色各异,而电子音乐能够在音乐领域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的原因之一,就是电子音乐的创作能够通过合成器创造出常规乐器无法实现的音色。声音元素作为电子音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电子音乐作品的品质。在现代电子音乐作品中使用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音色,更能体现出作品的深层内涵及文化语境。

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在现代电子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现代电子音乐创作的灵魂是对创作思维以及音色的创新,通过对民族乐器音色的电子化处理以及对民族乐器非常规演奏法的开拓,能够得到令人耳目一新的音响效果。

(一)民族乐器音色上的创新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迥然不同,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无论從音色还是演奏方式上都有很大不同,这也决定了二者的演奏风格存在差异性。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极具特色,辨识度高,在现代电子音乐的创作过程中,依靠音乐技术手段,如MIDI技术、合成器技术、采样技术等,将民族乐器的音色融入作品之中,能够创作出与西方主流电子音乐内涵截然不同的,存在于“母语”音乐语境中的现代电子音乐作品。

西方主流电子音乐作品通常使用经过效果器处理的电子音色,这样的音色从听觉上有着金属质感,具备现代感和科技感。而中国的电子音乐作曲家更倾向于使用民族乐器的音色进行作品创作而放弃纯电子音色。以民族乐器的音色作为原始声音素材进行创作,能够展现作品的东方韵味。若民族乐器的原始音色不能满足作品的需求,作曲家会根据民族乐器独特的声学特性进行效果器处理,在保留乐器本身音色特质的同时形成新的音色。对民族乐器音色的保留与创新,是中国现代电子音乐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民族樂器演奏法上的创新

西方主流电子音乐的创作倾向于使用纯粹的电子音色,使用合成器创作声音,或者使用如混响效果器、延迟效果器和滤波效果器等改变原始声音素材的特质。所以同一个原始声音素材,在经历不同效果器的处理后,能够产生大量富有表现力的声音。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西方电子音乐作品中,作曲家更注重创作思想的直观表达,而中国电子音乐作曲家的表达方式则更为含蓄。作品既要呈现民族风情和韵味,还要体现现代音乐的时代感,作曲家会在民族乐器的演奏方式上做出创新,如使用非常规的演奏法。

以几个常见的民族乐器为例,如二胡的常规演奏法是拉奏,而在电子音乐作品中,为了得到与众不同的声音元素,则可以使用一些敲击的演奏法,比如使用弓背打弦,这样可以得到轻微的“嘶嘶”声。琵琶的常规演奏法是弹拨,经过创作试验,可以在松弦后进行轮指演奏,能够得到独特的音响效果。笛子的常规演奏法是吹奏,常规的吹奏是演奏时按照音高的要求手指松开不同的指孔,而非常规的演奏则是横向快速吹所有指孔,使其发出短促且密度高的颗粒性声音。

四、结语

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作品中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电子音乐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探索中国民族乐器在现代电子音乐中的创新发展,既是探索现代音乐中的新音色,也是探索中国民族音乐创作的新途径。具有创造性的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作品,既要运用西方音乐创作的主题动机和发展手法,又要运用民族乐器的新音色及新演奏法体现民族音乐形式的特征和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在创作中运用西方音乐的理性思维,表达中华民族深奥哲学思想,是中国作曲家在现代电子音乐创作中的新思路,也是中国电子音乐从东方走向西方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小夫.对中国电子音乐发展脉络的梳理与评估[J].艺术评论,2012,(04).

[2]李秋筱.论中国大陆地区电子音乐的早期创作特点——以几部技术风格各异的作品为例[J].音乐传播,2013,(06).

[3]骆天天.谈谈民族乐器二胡音色在电子音乐创作中的融合运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7,(06).

猜你喜欢
民族乐器创新与发展
中胡艺术特征研究
民族乐器走进低年级课堂研究
如何在音乐课教学中巧用流行音乐
互联网浪潮中银行国际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传承民族文化,教学“真”的美术
如何培养孩子对民族乐器的兴趣
漫话中国民间乐器的性格
丰富多彩的民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