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中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对策

2019-11-23 07:28包涵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9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

包涵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志愿服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出现的问题。探讨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发展途径:构建志愿服务的品牌实践平台;将志愿服务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系统培训纳入高校政治教育体系中;提升志愿服务运行效率。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核心价值观教育

志愿服务是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高校学生党员在校期间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志愿者服务活动,志愿活动也是高校学生党员实现自我价值塑造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志愿公益服务的内涵与高校党建工作的契合,使得在高校学生党员中开展志愿公益服务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一、志愿服务与核心价值观教育

1、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指在不计经济报酬的前提下,个人或者组织自发贡献自己的个人时间或者个人的精力,为需要的人提供无偿帮助,有效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自发的服务形式,志愿服务就是服务他人。志愿服务为社会服务强调的是无偿性,以在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利益分配角度来看,我国志愿服务中的无偿并不是传统意义中的大公无私,志愿服务最突出的特点是非盈利性。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群众为主体地位,从主体需求出发从而实现人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是坚持群众理想信念,结合三观教育铸造人的精神世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践结合过程中,要找准共鸣点,做好分类实践指导工作;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保持创新精神,结合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构建发展渠道,利用创新手段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感染力。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在联系

首先,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敬业主义精神、诚信主义精神以及友善精神的核心价值取向与高校党员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所倡导的主要精神不谋而合。其次,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服务理念是奉献精神和进步精神等良好精神品质不仅符合了高校学生党员的特点,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充分填补了通过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的完整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促进人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其价值。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教育相辅相成,构成促进人全面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4、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中倡导传播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今社会主义国际化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志愿服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精神文明社会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高校学生党员提出的要求。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志愿服务活动是深化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

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学生党员丰富其政治理论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党员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活动践行其所学理论知识,从而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政治水平与政治觉悟。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学生党员的自我党性修养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高校学生党员的日常教育,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根据自身的实际经验增强其道德修养,锤炼其互助互利、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进而促进高校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锤炼党性修养的最终目标。

2、志愿服务活动是发挥高校学生党员模范作用的重要平台

志愿服务活动强调非盈利性以及非利他性,志愿服务活动的无偿性特点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宗旨意志,高校学生党员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激发高校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强化高校学生党员发挥其积极性。通过高校学生党员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有效促使其成为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推行者,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其志愿服务行为而可以充分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3、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高校学生党员的自身发展

高校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能够找到提升个人能力的有效途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激发他们为社会服务的兴趣,促使他们在学习和社会活动方面的积极性。由于志愿服务活动的无偿性,高校学生党员在参加志愿活动时能够深刻体验奉献的意义,在参与志愿服务也就相当于正在进行一项培养道德修养的活动,这对高校学生党员的自身到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三、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高校学生的精神文明世界,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也有效帮助了弱势群体,为他们带去了关怀和温暖。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风貌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关于高校学生党员的志愿服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

1、认识不够

高校学生党员对志愿服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关系的认知理解是开展志愿服务的首要条件以及活动开展的基础。许多高校学生党员能够意识到志愿服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但是对于核心价值观和志愿服务的关系理解并不深刻,甚至有些想法还是错误的。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参加志愿服务自主性偏低,志愿服务活动也没有形成常态化,学生党员的认知还有待提升。

2、动机不纯

高校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因人而异,大部分高校学生都是因为志愿服务能够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而参加志愿者活动,但是也有很多学生想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为了完成任务、可以增加学分等原因。对志愿服务活动中,一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出现偏差,志愿服务活动就会变成功利化活动,这与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行。

3、机制不健全

志愿服务活动管理体制不健全,在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以及人员管理机制上,存在服务活动管理机制相对粗糙,管理过程中也很少有进行定期专业培训,缺乏完善的培训机制,相应的奖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也都不够完善。同时,高校指导思想和教育体系不系统。缺乏针对核心价值观部分的操作指南缺乏系统规划,导致高校学生党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欠缺。传统的教育体系大多数还是比较重视技能养成、知识灌输的教育模式,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认知上比较欠缺。

四、基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发展途径

1、构建志愿服务的品牌实践平台

构建志愿服务品牌平台是扩展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突出以人为本、敬老爱幼等友善精神等支援活动,以需求为出发点,踏实做好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规划,构建志愿服务品牌平台,吸引更多高校学生党员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2、将志愿服务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系统培训纳入高校政治教育体系中

在志愿活动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训成为新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必然趋势。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将志愿服务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系统培训纳入高校政治教育体系中,制定出符合本校的相对完善的方案,统筹考虑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与方法。

3、提升志愿服务运行效率

高校可以成立自己的志愿服务机构,再进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志愿服务经验交流合作,以此来提升志愿服务的运行效率。同时建立健全的志愿服务机构管理机制,制定工作效率评估机制,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志愿者的工作效率,也能激发志愿工作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与此同时志愿服务机构还可以建立适合自身的一套支援评估体系,通过各项评估对志愿者的表现加以评价,制定相应的鼓励机制,以此鼓励高校学生党员参与到更多的志愿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 曾喜云,刘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的策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12)75-76.

[2] 张桂华,姚冠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探微[J].江苏高教,2015(02)138-140.

[3] 刘茂盛,司志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融合途径研究[J].世纪桥,2016(11)65-66.

[4] 张冬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路径研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30-32.

[5] 石玉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研究——基于福建省龙岩学院的个案分析[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04)63-68+99.

[6] 李春亭,杜燕薇.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增强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实效性[J].青年发展论坛,2017(04)18-19.

[7] 黎淑贞,蔡灼暖.基于实践育人的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机制探索——以五邑大学学生党员社区服务为例[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90-92+95.

【作者简介】

包 涵(1981—)女,满族,辽宁抚顺人,遼宁师范大学讲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建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
“微时代”高校学生党员影响力路径探析
高校学生党员党性及其影响力的研究
新时期下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及管理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完善教育和培训效果的评价方式增强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训效果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