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成就目标取向对学业倦怠的影响

2019-11-23 04:56王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10期

摘   要 为探讨初中生成就目标取向与学业倦怠的关系,以及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延迟满足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使用成就目标取向问卷、学业倦怠问卷、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和学业延迟满足问卷对35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初中生学业倦怠水平不高,成就目标取向以掌握目标取向为主,未来时间洞察力水平和学业延迟满足能力均高于中等水平;(2)掌握目标取向对学业倦怠有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成绩目标取向对学业倦怠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3)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延迟满足在掌握目标取向对学业倦怠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关键词 成就目标取向  未来时间洞察力  学业延迟满足  学业倦怠

一、问题提出

学业倦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课程压力、学业负担或其他心理因素而导致的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下降的现象[1]。人格特质、情绪、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取向等因素均会影响学业倦怠。成就目标取向在教育中指个人在成就情境中可能采取的目标定向类型及原因分析。德韦克等人把成就目标分为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掌握目标注重个人能力的提高和对任务的理解和掌握,而成绩目标则与个人的自尊以及自己的能力是否超过他人,或者自己的成绩是否得到公众的认可有关[2]。

未来时间洞察力是个体对未来时间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一种人格特征[3]。已有研究表明,未来时间洞察力强的人关注的是自我的未来发展,思考未来的事件较多,学习态度就较为积极,也能运用成熟的学习策略来学习,学业倦怠水平较低[4]。学业延迟满足是延迟满足现象在学习情境下的表现,即学生为了追求更有价值的长远学习目标而推迟即时满足冲动的倾向性[5]。学业延迟满足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监控能力,与个体的未来时间洞察力密切联系。Klineberg认为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直接功能是延迟满足的发展[6]。

本研究拟用定量方法去研究初中生成就目标取向和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并加入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延迟满足两个变量,以期明确学业倦怠的性质机制,为降低青少年学业倦怠水平提供实践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调查,在广东省3所中学随机抽取385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380份,剔除无效问卷30份,有效回收350份,有效回收率为90.9%。其中男生192人(占总体54.86%),女生158人(占总体45.14%);初一学生145人(占总体41.4%),初二学生132人(占总体37.7%),初三学生73人(占总体20.9%)。

2.研究工具

(1)学业倦怠问卷

采用胡俏编制的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该问卷共21个项目,包含四个维度:情绪耗竭、学习低效能感、师生疏离和生理耗竭。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从1分到5分为“从未如此”“很少如此”“有时如此”“经常如此”“总是如此”,其中学习低效能感采用反向计分。总分越高,表明个体学业倦怠现象越严重。本研究中,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7。

(2)成就目标取向问卷

采用徐方忠、朱祖祥编制的成就目标定向问卷。问卷共12个项目,包含两个维度:掌握目标取向和成绩目标取向。每个维度有6道题,采用5点记分法,维度分数越高,表示该维度的成就目标定向取向越强。本研究中,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8。

(3)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

采用吕厚超、黄希庭编制的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量表共28个项目,包括六个维度:未来消极、未来积极、未来坚持、未来迷茫、未来清晰和未來计划。采用5点计分,“非常不同意”记为1分,“不同意”记为2分,“不确定”记为3分,“同意”记为4分,“非常同意”记为5分。本研究中,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8。

(4)学业延迟满足问卷

采用李晓东编制的学业延迟满足问卷,该问卷包括9个不同的情景,采用4点记分方式,要求学生在四个备选答案(肯定会选A、可能会选A、可能会选B和肯定会选B)中选择一个符合自己真实想法的答案。总分越高说明学业延迟满足的能力越强。本研究中,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3。

3.施测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问卷统一发放,主试由心理学专业的老师担任。施测过程用相同的指导语向受测者说明测验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一般作答15分钟左右,测试之后统一回收。

4.统计方法

用SPSS22.0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为了避免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在问卷调查施测中强调匿名和保密原则。数据回收后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7],结果表明,18个因子特征根大于1,未旋转得到的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8.67%,小于40%的临界值,而总变异解释量为62.28%,第一个主成分因子解释的变异量未超过其一半。因此,本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初中生成就目标、学业倦怠、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延迟满足的现状

经过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检验,初中生掌握目标(M=3.95,SD=0.72)和成绩目标(M=3.29,SD=0.68)差异显著,掌握目标得分大于成绩目标得分(t=14.53,p<0.001);学业倦怠水平低于中等水平(M=2.39,SD=0.45),未来时间洞察力高于平均水平(M=3.57,SD=0.43),学业延迟满足也高于平均水平(M=2.91,SD=0.51)。

3.各变量之间的相关

掌握目标与未来时间洞察力、学业延迟满足呈显著正相关,和学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成绩目标与未来时间洞察力、学业延迟满足相关不显著,和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表1)。

4.初中生成就目标取向对学业倦怠的直接影响作用

为考察初中生成就目标取向对学业倦怠的影响,将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作为预测变量,学业倦怠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掌握目标对学业倦怠有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β=-0.42,t=-8.28,p<0.001),成就目标对学业倦怠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β=0.12,t=2.265,p<0.05)。

5.中介模型验证分析

本研究采用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法,用Hayes(2012)编制的SPSS宏,在被试群体随机抽取5 000个样本对中介效应95%的置信区间进行估计,以分析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延迟满足在初中生成就目标取向对学业倦怠影响的中介作用。

(1)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延迟满足在掌握目标对学业倦怠的影响中的链式中介作用分析

掌握目标显著正向预测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延迟满足,未来时间洞察力显著正向预测学业延迟满足,负向预测学业倦怠,学业延迟满足显著负向预测学业倦怠(表2)。中介效应分析表明,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延迟满足在掌握目标对学业倦怠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79,占总效应(-0.87)的90.80%(表3)。中介效应由三条路径产生的间接效应组成(图1):路径1是掌握目标未来时间洞察力学业倦怠,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37.21%;路径2是掌握目标未来时间洞察力学业延迟满足学业倦怠,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9.20%;路径3是掌握目标学业延迟满足学业倦怠,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44.83%,各间接效应的Bootstrap95%的置信区间均不为0,三条间接路径均达到显著水平。掌握目标对学业倦怠的直接路径不显著,因此是完全中介效应。

(2)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延迟满足在成绩目标对学业倦怠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分析

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延迟满足在成绩目标对学业倦怠的影响中,只有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学业倦怠(β=-0.28,t=-8.91***)和学业延迟满足(β=0.12,t=6.21***),学业延迟满足对学业倦怠(β=-1.03,t=-12.41***)的路径显著,其余路径不显著。说明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延迟满足在成绩目标对学业倦怠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四、讨论

1.初中生学业倦怠、成就目标、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延迟满足的现状特点

初中生学业倦怠的总体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表明,初中生的学业倦怠水平低于理论中值,说明随着教育力度的加大,学生普遍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来自同伴的激烈竞争,因此在学业方面较少出现松弛倦怠的行为。成就目标取向的统计结果表明初中生的掌握目标取向显著高于成绩目标取向,说明现阶段的初中生更加倾向于自身能力的掌握与获得,更加喜欢挑战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而不单纯是取得高的分数。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延迟满足均高于理论中值,说明初中生有较强的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延迟满足能力。在展望未来时,能够以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变化发展,对自我掌控未来更具自信感,行动力更强。在面对诱惑时能有较强的抵制力,而将精力放在学业方面。

2.初中生成就目标取向对学业倦怠的直接影响作用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掌握目标和学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并且有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成绩目标取向和学业倦怠呈显著正相关,对学业倦怠有显著正向的预测作用。这和石雷山等人的研究是一致的[8],也进一步证明了成就目标取向在青少年的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目标取向的学生以自身能力的提高以及对任务的理解为目标,这些学生的学习属于内在动机驱动式的学习,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喜欢挑战难度大的学习任务,对学习充满兴趣,能激发出持久稳定的学习动力,在学习过程中面对挫折能坚持更久,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能够直接负向预测学业倦怠。成绩取向目标的学生则倾向于追求高成绩回报以及自身的表现是否获得他人积极的评价为目的,因此他们的学习属于由外在动机激发的学习,在学习策略方面也经常使用表层机械加工学习策略[9],难以维持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容易产生情感衰竭、学习低效能感、师生疏离和生理耗竭等现象。

3.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延迟满足的中介效应

本研究表明初中生掌握目标取向不仅能直接负向预测学业倦怠,还能通过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延迟满足的中介作用对学业倦怠产生影响。

首先,掌握目标取向通过提高未来时间洞察力水平减少初中生学业倦怠现象。掌握目标取向高的人关注的是未来的时间和长远的规划,并能意识到当前行为对长远未来的影响[10]。未来时间洞察力强的人通过对未来定向和感知现在的任务能够提高其学习动机,对未来的准确判断能够提高个体对当前学习任务重要性的认识。

其次,本研究发现掌握目标取向也会通过提高学业延迟满足水平来降低学业倦怠。李晓东的研究也表明掌握目标取向对学业延迟满足具有促进的作用[11]。掌握目标取向高的学生关心的是对学习任务的理解和能力的提高,在学习中遇到干扰时,能夠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抵制诱惑,放弃享乐而专注于当前学习,因而学业倦怠水平较低。

最后,掌握目标取向还能通过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延迟满足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初中生的学业倦怠。掌握目标取向比较高的个体对自我的未来发展有清晰的认识,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当前的行为对未来成果会产生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对掌握任务以及提高个人能力更为重视,并且更能意识到当前学习任务的价值,因而对在学习中出现的一些诱惑能够抵制,放弃当前享乐的机会。因此,个体会更加充满精力地投入学习,在学习方面会更加有兴趣、有热情,更加愿意与教师探讨学业问题,自我效能感会更高,学业倦怠现象也会随之减少。

回归分析发现未来时间洞察力和学业延迟满足在成绩目标对学业倦怠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相关研究结果也表明成绩目标取向和未来时间洞察力、学业延迟满足相关不显著。以往研究认为成绩目标取向总是与消极、不适应性结果相联系[12],后来有学者研究还发现成绩目标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不一定与表面的学习策略相联系。他们会为了表现自己学习能力而对学习持积极态度,但是却又在失败的时候归为能力因素,所以其结果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13]。本文的研究同时也验证了赵丽琴的研究“成绩目标定向的行为结果最具争议”这一结论[14]。因此,在现有研究中,可以肯定的是掌握目标有积极作用,而成绩目标取向和学业方面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出肯定的结论,后续研究应进一步考察成绩目标取向的性质。

本研究揭示了成就动机取向对学业倦怠的不同心理影响机制,同时在教育实践工作中也为降低初中生学业倦怠水平提供了借鉴意义。首先,教师应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师期望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尽量引导学生认识到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而非竞争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应努力追求自身能力的发展而不是单纯关注分数的高低。其次,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个清晰的规划,如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和讲座来鼓励学生对自我的未来进行积极探索。最后,在培养学生延迟满足能力方面可通过开设主题班会、团体辅导、课外拓展训练、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来磨练学生意志,进而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Schaufeli,W.B.,Martinez,I.M.,Pinto,A.M.,et al.Burnout and engagement in university students:A cross-national study[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2.

[2] Dweck,C.S.,Leggett,E.L.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J].Psychological Review,1998,95(92).

[3] 黄希庭.论时间洞察力[J].心理科学,2004,27(01).

[4] 王奕冉.高中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0.

[5] Bembenutt.H.,Karabenick S.A.Academic delay of gratification[J].Learn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1998,10(04).

[6] 庄妍.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学业延迟满足关系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01).

[7] 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06).

[8] 石雷山,高峰强,王鹏,等.成就目标定向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学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2,35(06).

[9] 杨学文.高职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关系的调查[J].教育探索,2007(02).

[10] 李董平.未来时间洞察力、目标定向、社会联结与大学生学习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01).

[11] 李晓东.初中学生学业延迟满足[J].心理学报,2005,37(04).

[12] 高志華,张郢,等.初中生自恋倾向成就目标对学习倦怠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07).

[13] Elliot,A.J,Moller,A.C.Performance-approach Goals:Good or Bad Forms of Regul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3.

[14] 赵丽琴.成就目标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06).

[作者:王艳(1985-),女,广东梅县人,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