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劳动教育中劳动主体的自身塑造

2019-11-23 04:56方宁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

摘   要 劳动是马克思用以阐述“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观的重要理论来源。这一劳动教育观实际包含了两个维度,即以劳动作为内容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本身的劳动属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为主要实践形式,劳动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重要途径和全面发展的基本方式。以劳动为内容的教育方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这一根本原则。在另一维度上,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深化发展,教育作为精神创造性劳动的一种,又不断地深化了社会主义教育本质,也即社会和个人的极富创造性的自我实现。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实践主体  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理想信念的坚定、爱国主义的厚植、品德修养的培育和综合素质的增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努力方向[1]。为此,总书记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而劳动教育在其中占据了重要环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复归,它包含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内蕴,也是对教育实践主体建设重要意义的高扬。要理解总书记的深刻的劳动教育观,我们就必须探讨劳动与教育结合的理论内涵及其对社会主义教育本质不同向度的揭示。

一、劳动与教育结合对于教育实践主体建设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如何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任何时代的教育建设都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在当代社会主义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教育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复杂形势,教育意识淡薄、教育内容残缺和教育效果的不显著等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在笔者看来,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残缺是引发当代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如何引导教育中的主体归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育包含作为被教育者的学生和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两个主体,引导教育主体回归也应当从这两方面加以探讨。劳动被马克思认为是人的真正本质,劳动与教育的结合被认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这也启发了我们解决当代教育问题的思路,也就是如何通过劳动与教育的结合促进教育中主体的回归。

一方面,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表现在于自身社会化的需要,也就是说教育作为对人的社会化的手段,能够使得受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长,健全个体各项能力,最终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有机组成。人通过社会关系才能成为人,受教育者的个体只有在受教育过程中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也即社会的人。因此,通过对总书记劳动教育理论的具体落实,受教育者能够通过劳动等社会实践不断社会化,最终达到全面发展。而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除了劳动内容之外教育本身的劳动属性,从更广泛意义上来说,劳动不应该只包含商品生产性质的劳动,一切有关人的创造性活动本身都应被视作劳动,因为这样的创造性活动能够生成和丰富社会关系,帮助人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对于教育者而言,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劳动,促进教育者这一主体建设不应该仅限于“劳力”,而更应该“劳心”。只有将教育本身视为一种具有丰富内容的精神创造性劳动,教育者才能在教育过程中获得归属感并不断发挥主体能动性,健全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推进教育的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是对教育建设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奋进之笔[2]。

二、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观

1.马克思的劳动范畴与马克思主义教育观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的重要范畴,也是阐述整个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并不将劳动理解为抽象的物性,在他看来劳动是人类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是人类赖以生存并實现其丰富对象性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3]劳动创造了整个人类的物质生活,也在创造着人类本身,人在劳动生活中创造着物质资料也创造着对象化的自己。马克思不只就哲学形态上来阐释“劳动”的本体价值,更从现实形态的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深刻阐明了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根源。这种劳动凝结在商品之内,是无差别的一般性质的抽象劳动,以此马克思揭示了人的异化劳动本质和社会分配原则。

由此可见,劳动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另一伟大创见。推动人的真正发展和全面解放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中教育的根本目的。劳动和现实性的社会关系作为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真正本质,代表了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真正解放的理解方向。因此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便体现为社会主义教育观的基本原则之一,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剥削社会的批判性维度上,马克思将劳动与教育的结合视为实现人的真正本质,也即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唯一方法和根本途径。

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人类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得自于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人类的实践水平的极大突破。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其所需要的人的劳动素质和文化知识也应当相应提高,因此劳动教育越来越成为劳动者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式。受教育者在劳动教育的培养中,通过劳动教育活动接受现代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意识和实践水平,使得自身的理论水平与社会实践得以结合并成为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理论时,往往将其丰富的劳动教育价值观内涵狭隘化理解,也就是说仅仅就其物质性资料生产方面来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范畴。这使得我们很难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作出整体的、连贯的把握,更无法理解为何劳动与教育的结合会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这一理论的丰富内涵。事实上,马克思的劳动教育是就一种广泛的价值意义的劳动的教育而言的。

2.劳动教育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马克思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而将生产劳动片面理解为物质资料生产,是偏离马克思对于劳动本质和教育本质的理解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意味着对于劳动的全面性的复归,更是对人的教育的全面性的复归。资本主义社会中,教育不过是为了满足资本得以再生产的一种社会手段。通过教育培养资本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者,这里的劳动者只不过是生产的一个特定环节。劳动者在某一特定领域的造诣和技术水平越高,其对人的全面性发展要求也就越为偏离。资本主义社会不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理念,实际上就是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而将其作为机器的一个部分和商品生产的一个环节,这也就形成了劳动教育的异化。

“促进人的劳动能力的充分发展意味着劳动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整性、丰富性和可变动性。”[4]受教育者通过劳动教育熟悉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此来正确理解社会生产本质。通过劳动教育,受教育者自身的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完成向现实的社会的人的转变。区别于对劳动教育的狭隘理解,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本质上是对于人的劳动能力和人的全面性本质的发展。但这种全面性发展并非混淆劳动形式的劳动教育,并非对物质的劳动和精神的劳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劳动教育,而是对于劳动教育根本目的的纠正,和对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唤醒。狭隘的劳动教育观在于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受教育主体的无视,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并不将受教育过程视为自我发展、自我社会化的过程,而是将其视为谋生就业的提前技能准备。接受教育并非是受教育者作为主体自愿的、主动的活动,而是被作为教育的对象,缺乏主体意识和关怀的。

当代教育中盛行功利主义,缺乏对于学生的价值关怀、人文引导。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推进全面深刻的劳动教育,才能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培养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参与感、自觉性。

三、作为劳动的教育唤醒教育主体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

1.教育劳动是人自身的生产

从马克思对于劳动的真正理解中我们得出,人类一切创造性的、产生劳动价值的活动都是广义上的劳动。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種人类为了社会的发展延续而创造出来的活动,它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和塑造发挥自身价值,因此说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劳动生产。马克思认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是以全面的生产占有自己的本质。于是马克思将生产分为两种,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的衣、食、住、行皆属此列;而另一种生产是人自身的生产,包括人类的生育繁衍和社会教育代际传续[1]。作为人类自身的生产方式,教育的价值就在于促进社会健康运作、人类种族发展繁衍,可以说教育是人类精神领域中生产维度和创造维度的能动性的丰富表现。

因此社会主义教育在要求受教育者获得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规定着教育者进行教育实践的本质,即作为劳动生产价值教育。劳动教育不仅意味着将劳动当作内容的一方面,更意味着将教育本身视为一种生产劳动,把教育作为人类自我生产、自我实现的环节来理解,而不仅仅将教育视作一种谋生的职业和手段。也就是说,教育者不仅应当懂得如何教育学生,更应该懂得如何进行自我教育,打造自身过硬的本领和素质。推动劳动教育,其实就是回归社会主义培育人、塑造人、健全人的本质,就是推动教育者发挥主体作用,健全自身的使命意识和担当意识。

2.教师群体应加强自身建设

教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伟大实践的基层工作者,也是学生人生成长的引导者。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身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培育人、塑造人、发展人,应当将培养人才的质量作为检验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只有培养好人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够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实现。同时应当重视思想政治建设,培养人才就是培养对祖国建设、文化传承、社会发展有用的可靠人才,每个国家、每个社会都是按照自身要求来培养服务自己国家的人才的。要坚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落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这一环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也就失去了办学方向和根本原则。这种工作定位要求教师群体承担更大的教育责任,具备更为扎实的教育本领,深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领悟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所在。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教育工作中重塑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责任,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理论引领,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获得新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社会形势和新的社会矛盾。只有充分认清这一现实,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才能认清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教育理论,我们才能够应对新的教育问题。只有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原则,我们的办学方向、教育原则才能够长期坚持,在根本问题的回答上立稳脚跟。其次,教育者应当磨砺自身的过硬素质,即懂得怎样培养人。作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应当懂得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育实践意识和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升业务水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只能是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最后,积极承载教师的使命与担当,也就是为谁培养人。无论在思想意识、专业学习还是道德素质上,教师都应当以身作则,始终谨记自己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谨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使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教师的榜样精神和带头作用,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思想,而劳动教育思想反过来又在印证着社会主义教育的真正本质。“教育人文关怀最终要引导人们确立自己的终极关怀。”[5]通过对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揭示和把握,我们能理解教育人文关怀这一更高的价值内涵,教育的真正本质关乎人的本质,教育关注人文建设和人文关怀实则是对于教育本质把握的外在表现。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两个维度,也就是对于教育实践的主体性的高扬。关涉社会主义教育真正本质的劳动教育,是对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的真正弘扬。劳动的教育就是实践的教育,就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之下的鲜活的实践。一方面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教育者使命担当意识的自觉,只有从这两方面理解,才能彻底把握社会主义教育的真正本质,也才能理解作为教育的劳动和作为劳动的教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9-11(01).

[2] 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8-6-2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吴向东.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01).

[5] 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构建[J].教学与研究,2005(02).

[作者:方宁(1989-),男,山西太原人,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