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论纪录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

2019-11-24 06:55曹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运用

曹勇

摘要:政论纪录片是宣传与解读党和政府政策的重要方式,政论纪录片具有凝聚民心和塑造形象等功能,提升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是思想的引领和情感的交流,政论纪录片介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政论纪录片介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关键词:政论纪录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 7836(2019)10 0038 03

2018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和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图像化时代要因势而新,通过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图像元素,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一、政论纪录片的要义及特征

从字面上来看,“政”就是政治,“论”就是议论,政论纪录片是以政治为主题,解释重大政策和阐述政治主张的政治传播。政论纪录片的使命就是传播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具有为社会发展提供舆论引导的功能。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面对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僵化和价值震荡的问题,从198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政治主张和政策通过政论纪录片在进行直观化和现象化的传播,例如,《人民必胜》传递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胜利。《历史的抉擇》传递着改革开放的必然性,不改革开放和不发展经济就是死路一条。《大国崛起》比较了世界各国崛起的不同模式,阐释了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将带给世界更多的机遇,而不是威胁。2017年为迎接党的十九大并营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文化氛围,中央电视台集中播放了全面总结和展示改革成就的《将改革进行到底》,展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的《辉煌中国》,反映党运用法律治国理政实践的《法治中国》,全面反映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和依法治军的《强军》,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恢宏历程的《大国外交》,全景展示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和全面反映巡视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的《巡视利剑》等系列电视政论片,梳理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新战略,展现了中国社会新发展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总体来说,政论纪录片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

一是政治性。政论纪录片的首要特性就是政治性,通过叙事或议论等方式把党的理论、政策形象地表现出来,贯穿全片。2015年的电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以中国梦为主体在央视频道黄金时间播出,着重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阐释了空谈误国和实干兴邦的时代价值。《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定位的政治议题是党从未忘记的初心,时刻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1]。

二是通俗性。政论纪录片往往采用不同叙事角度和叙事技巧,通过精心构建的叙事结构,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增强了受众的认同感。例如:政论纪录片《永远在路上》采用概叙和场景的方式简明扼要地概述贪官的违纪情况,将主要画面放在贪官忏悔的场景上,增强了画面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三是真实性。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与核心,也是纪录片的艺术生命[2]。政论纪录片所采用的事例都必须是真实事例,不能有半点虚假。政论纪录片通常采用同期声和跟拍等方法,尽量向观众传播相对真实的环境,真实性有利于增强政论纪录片的生命力。例如:《劳动铸就中国梦》中讲述的企业家、快递哥和养殖户的故事都是真实存在的。

四是生动性。政论纪录片通常多种叙事视角,充满诗意的视听语言,数字特效技术的运用,规避了简单生硬的说教叙事,增强了政论纪录片的生动性。例如:《将改革进行到底》中将复杂的改革发展和中国社会近几年的重要成绩,以影片的形式呈现出来,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宏大主题与个人生活结合起来,既具有形象性,又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强了政治传播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在《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的制作中,通过新闻同期声、历史资料画外音和革命歌曲的节奏转换与韵律变化,不仅完成时空转换,还展示出了情景交融、大气磅礴和雄浑豪迈的诗意美[3]。

二、政论纪录片介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是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作为目标,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受众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需要政论纪录片的介入。

第一,高校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需要。当前的高校大学生从小就生活在 “影像化”与“数字化”社会,在视觉文化的熏陶中成长,习惯于视觉资料的观看和学习,从心理上抵触思政课教学中的说教式灌输。一部高收视率的政论纪录片往往契合时代的主题,具有严谨的论述逻辑,充满着美好的感情,通过多元化的叙事方式和情景再现的手段,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直接影响到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为了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守土尽责的担当精神,提高自身利用政论纪录片的本领,政论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契合95后甚至00后一代网络“原住民”大学生喜欢看图、看视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以各类视觉冲击为知识传授方式的政论纪录片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始终注重学生的内在获得感的实现。近年来,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积极采用以政论纪录片为主的视频资料辅助教学,这是高校受教育者身份和需求的变化带来教学方式转换的必然选择。

第二,高校教育环境转变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而且要通过理论的学习来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和制度的认同,进而转化为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即由知到行的转化。今天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外部教育教学已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正常的教学场域之外,还存在以手机为主体的移动信息场域,受教育者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的媒介信息的影响[4]。从积极意义上来说,这有利于丰富现有的教育资源,从消极意义上来说,网络化教育环境因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信息内容的混杂性、价值导向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的引领带来一定的挑战。由于当代大学生是新技术、新观念和新媒介的原驻民,在媒介和技术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等方面往往多于高校教师,由于学生和教师的兴趣点的差异,也可能导致他们之间信息场的不匹配。因此,传统教学秩序中靠掌控信息量来建立教与学之间关系和完成教学过程的做法将在移动网络时代受到一定的颠覆。

在今天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获得感的场域变得日益立体化、场景化和体验化[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当以时代共进者的角色担当,更加积极主动地借鉴和运用互联网优势,充分借鉴网络传播“内容为王”的传播特性,努力用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使命感,用经典的纪录片传递主流的价值观,积极运用网络传播中“体验为先”的传播路径,精心构筑教育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体验载体,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精神食粮。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所要求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在“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培养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发挥应有的功能,中宣部和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加强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在课程建设和教师培养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目标之间还存在着距离,例如:有些教师没有及时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上的新变化,教学内容没有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教学方式没有及时更新;有些思政课教师淡忘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有些教师有意无意地把思政课教学娱乐化,遮蔽了思政课的本质,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也不能得以充分发挥。“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要善于运用新媒体和新技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学习、思想、生活的实际和成长、成才的实际,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理论滋养和人生启迪。

三、政论纪录片介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能性第一,政论纪录片的本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具有一致性,即意识形态性。政论纪录片作为国家主流文化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国家权威的意识形态框架下进行主体创作,为时代发展摇旗呐喊。政论纪录片的主要叙事方式是政治叙事,其叙事话语直接或间接地内涵政治的元素,大多数政论纪录片创作理念是维护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不仅描述政权过去的历史和意义,也展示政权现在和未来的前景,用简练而逻辑的话语构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引导和增强不同的受众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政论纪录片通常采用事件和理论结合的方式来完成意识形态的叙事。例如:在政论纪录片《法治中国》中先讲述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日常事件,再通过引入法律条文的分析,进而有效论证了我国在全面依法治国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具有鲜明的政治理论性,这是政论纪录片介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条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更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问题。2017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中宣部、教育部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纳入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精心编写教材,同时,中央宣傳思想工作小组审议教材并报中央领导同志审定教材,确保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二,政论纪录片的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具有高度的系统性。为迎接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中央电视台陆续播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和《法治中国》等系列政论纪录片,通过这些政论纪录片系统展示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外交、民生、军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不仅如此,每一部政论片也因为其自身的结构而呈现出较强的系统性。以《将改革进行到底》为例,在第一集《时代之问》中全景式地叙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意义、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等问题,这些内容与教材内容具有高度的同一性。

政论纪录片《法治中国》围绕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的成就进行叙事,讲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这些内容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第三,政论纪录片的创作方法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具有相似性。问题意识在大多数政论纪录片的制作中都能够得到体现,一方面,人们都有好奇心,以问题形式进行叙述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问题叙事能够使问题的分析更深刻。在政论纪录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一集“时代之问”中一直贯穿着问题意识, 这些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那些方面是改革的重点”“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如何使改革举措落实到位”,这些问题回答的好不好事关改革成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经常采用问题教学法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教材中的知识问题和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的引入,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问题的思索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政论纪录片介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注意事项第一,政论纪录片介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时机。在选取了经典和生动的政论纪录片后,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切入点才能真正起到积极的作用。政论纪录片选择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间播放,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政论纪录片介入课程教学,笔者认为有两个好的介入时间点:一是课堂教学前作为导论引入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二是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案例论证教学内容,同时政论纪录片的生动性和视觉性有利于营造课堂的氛围。

第二,政论纪录片选择的接近性有利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新闻学有接近性原则,即“新闻与读者在地理上或思想利益上的接近[6]。接近性理论被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接近性包括内隐性接近和外显性接近两个方面。内隐性接近主要是指由于人与人之间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接近的地方,所以能够产生很好的共鸣。例如:地方高校教师在教学中选用地方媒体拍摄的政论纪录片,浙江卫视拍摄的三集政论纪录片《“八八战略”15年》对于浙江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具有内隐性接近,这往往会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政论纪录片介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来说,只有做到接近性,才能更好地得到学生的认同。政论纪录片《劳动铸就中国梦》中采用小人物的叙事方法,通过言语符号、表情符号以及声音符号,来拉近观众的距离,让观众身临其境、目触其情。

政论纪录片不是万能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引入政论纪录片资源,不是以政论纪录片的播放代替教师的系统知识讲授,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娱乐化和表面化,政论纪录片本省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其目的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要积极适应网络化、视觉化和图像化时代的变化,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呈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景象,使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何修猛.电视政论片运用共鸣策略的框架建构[J].东南传播,2018(6).

[2]王大国.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0(21).

[3]刘丽.中国电视政论专题片创作新动向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11).

[4]李海春.移动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与回应[J].思想教育研究,2014(4).

[5]冯培.从十九大的两个政治新论断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角色担当[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

[6]余家宏,宁树藩,徐培汀,谭启泰.新闻学简明词典[K].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企业管理中社会网络的运用及相关问题阐述
节能降耗技术管理在电气设备的运用
工厂电气节能技术综述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