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情绪智力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

2019-11-24 06:55申婷张野张珊珊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情绪智力回归分析攻击行为

申婷 张野 张珊珊

摘要:对初中生情绪智力和攻击行为的现状及两者关系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青少年心理与人格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使用情绪智力量表(EIS)和攻击问卷(AQ),按照随机抽样方法对481名河南省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22.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在年级和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初中生的情绪智力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攻击行为和情绪智力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且情绪智力可以预测攻击行为。

关键词:攻击行为;情绪智力;回归分析;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 7836(2019)10 0077 03

攻击行为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地伤害另一生物体而为该生物体所不愿意接受的行为[1]。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被报道,受欺凌者往往遭受着生理与心理的双重伤害,从而影响其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因此,研究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有着重要的教育现实意义。相关新闻报道显示:2015—2017年所发生的校园暴力案件中,因发生口角、小摩擦等琐事而引发的占55.12%。由此可见,多数校园暴力是由于人际交往中遇事无法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或错误释放自己的情绪而产生的冲动结果。“情绪智力”[2]一词由Mayer和Salovey(1990)正式提出,后经多位学者补充发展最终被定义为:“情绪智力是审视自我和他人的情感和情绪、区分情绪之间的差别以及运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已有国内学者研究表明:家庭环境、情绪智力对中学生攻击性有显著影响[3]。情绪智力与高中阶段的外显攻击行为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4]。那么情绪智力对初中生的攻击行为是否产生影响呢?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要完成由童年到青年的过渡,由于生理和心理快速的发展发育,其行为模式和情绪智力都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初中生攻击行为和情绪智力的特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早日发现那些有着高攻击倾向的学生,并通过教师与家长的教育干预,使其攻击行为有所减少;其次,了解初中生的情绪智力现状、发展差异以及攻击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学生在情绪智力方面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因材施教,提升他们的情绪智力水平,进而达到降低其攻击行为的目的,让每个初中生的身心都能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形式按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河南省第九中學和第五中学初一、初二、初三共5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50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481份,有效率为96.2%。其中初一159人,初二165人,初三157人;城镇165人,农村316人;男生212人,女生269人。

(二)研究工具和统计方法

1.攻击问卷

采用Buss和Perry编制的攻击问卷(AQ)进行测量。问卷包含29个条目,采用自评式五级评分。已验证了它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α系数为0.85。共对个体的四种特质进行测量,包括: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量表中第9题反向计分。其中躯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属于直接攻击,愤怒和敌意属于间接攻击。得分越高,表明攻击行为越显著。

2.情绪智力量表(EIS)

采用学者余相静于2014年修订的情绪智力量表,共26个项目,采用自评式五级评分。已验证了它具有良好的信度,α系数为0.86。分为:情绪感知与表达、情绪理解、情绪管理、情绪运用[5]四个维度,分数越高表明情绪智力水平越高。

3.统计方法

课堂发放问卷,统一指导语,当场回收。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主要有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初中生情绪智力和攻击行为的描述性统计

以年级为自变量,攻击行为和情绪智力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其情绪智力总分并无显著年级差异。经过LSD事后检验发现,初三年级学生的躯体攻击、愤怒和敌意显著大于初二年级学生;初一年级学生的敌意显著大于初二年级学生;在攻击行为总分上,初三年级和初一年级学生显著大于初二年级学生。初二年级学生的情绪理解和情绪运用得分显著大于初一年级学生;初三年级学生的情绪理解得分显著大于初一年级学生。

以生源地为自变量,攻击行为和情绪智力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和情绪智力均存在显著的生源地差异。农村组的攻击行为及其各分维度均显著高于城镇组;城镇组的情绪智力及其各分维度均显著高于农村组。(见表1)

(二)情绪智力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对情绪智力与攻击行为的总分及各维度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初中生情绪智力与攻击行为的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均呈现非常显著的负相关(p<0.01),即个体情绪智力越高,攻击行为越低。(见表2)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以情绪智力总分及各维度为自变量,以攻击行为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情绪感知与表达、情绪理解、情绪管理、情绪运用以及情绪智力总分均能显著预测攻击行为。情绪智力可以解释攻击行为的变异比例为15.9%。在各维度上,情绪感知与表达可以解释攻击行为的变异比例较高,为15.4%(见表3)。

三、讨论

(一)初中生情绪智力在年级和生源地的分析

本研究显示:初二、初三年级的情绪理解显著地高于初一年级,初二年级的情绪运用显著地高于初一年级。刘艳的研究也发现在情绪运用维度上年级差异显著[6]。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不断地接受教育,人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也在提高,所以高年级的学生对于情绪的理解认知和调节要优于初一的学生。城镇初中生的情绪智力及其各维度均显著高于农村初中生。分析原因可能是农村人生性质朴,情绪情感表达方式较为直接。情绪智力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此结果与国内学者李芸[7]、许秀芬[8]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女生一般更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善于交际,富有同情心;男生自信乐观,更能适应环境,可以更好地应对激变,男女虽各有不同,但总体并无差异。

(二)初中生攻击行为在年级和生源地的分析

攻击行为四个维度中,躯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称为直接攻击,愤怒和敌意称为间接攻击。由描述统计可知,初中生愤怒得分最高,其次是言语攻击和敌意,軀体攻击最低,由此可见,间接攻击乃是初中生攻击行为的主要方式,此结论与冯晓阳[9]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是现今社会发展和谐,重视素质教育,拳脚相向的“野蛮行径”已越来越不被人所接受,大家为促进文明和谐,会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愤怒是一种情绪表达,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情绪反应迅速但不持久,变化强烈但脆弱,初中生在碰到问题时,往往容易还没形成清楚的认知就产生了愤怒或敌对的情绪。在年级上:初一年级的敌意和攻击行为总分均显著地高于初二年级,初三年级的躯体攻击、愤怒、敌意和攻击行为总分均显著地高于初二年级。由此可见,初一和初三阶段是攻击行为易发阶段。初一年级学生刚进入新的环境,开始适应新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模式,并且自身年龄小,掌握的交往技巧相对较少。而初三学生由于升学的压力以及自身生理机制的快速发展,处于一个更为紧张的状态,所以作为发泄和缓解,他们更易出现攻击行为,此结果与李锦萍、李董平[10]等的研究结论一致。作为教育者,应多注意易发生攻击行为的阶段和人群,对其因材施教。对初一学生就如何适应新环境和同伴交往进行入学教育;对初三学生,要进行减压放松训练以及开设生理健康发展课程。在生源地方面,农村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及各维度显著高于城镇初中生。原因可能是农村父母往往更多关注于生活事宜和学生成绩,对于孩子其他方面则关心较少。城镇的初中生受到的教育则更加全面多样,教师和家长对其学习和自身成长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所以在遇到问题时会有更多方法和通过外界帮助进行解决。

(三)初中生情绪智力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分析

经过对初中生攻击行为和情绪智力两者关系的统计分析可知,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及其各维度和情绪智力及其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这说明个人本身的情绪智力水平越高,则其攻击行为越低。此结论与国内学者李霓霓[11]、李明军的研究结论一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情绪智力可以解释攻击行为的变异比例为15.9%,所以说情绪智力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预测其攻击行为的。情绪智力高的人有着更为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他们能冷静、客观地判断自己及别人的情绪,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在面临不和或挑衅时更能管理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用更为多样积极的方式处理问题,因此他们攻击行为更少,人际关系更好。

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可知,提升初中生的情绪智力水平有利于减少其攻击行为,因此首先家长和老师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情绪智力,帮助学生正确识别各类情绪,引导学生疏解自己的消极情绪,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注重经验的积累,逐步让学生见识社会上各形各色的事物,从积极情绪中体验快乐,从消极情绪中反思成长。其次,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因为父母的支持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种重要的资源和力量。最后,学生自身也要学会自我情绪的管理,出现情绪问题要及时寻求家长和专业心理工作者的帮助。学生在全面的教育和经验阅历的指导下,会对情绪有更正确的理解和运用,从而降低自身攻击和受攻击的可能,健康发展,快乐成长。

四、结论

(1)初中生攻击行为在年级和生源地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初三年级和初一年级学生显著高于初二年级学生,农村初中生攻击行为显著高于城镇初中生。

(2)情绪智力在生源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初中生情绪智力显著高于农村初中生;初二、初三年级的情绪理解显著地高于初一年级,初二年级的情绪运用显著地高于初一年级。

(3)初中生的攻击行为与情绪智力及其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4)初中生情绪智力可以解释攻击行为的变异比例为15.9%,在一定程度上,情绪智力可以预测其攻击行为。

参考文献:

[1]王小平.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1):23—27.

[2]Salovey P.& Mayer J.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1990(9):185—211.

[3]潘玮,高雪梅.中学生情绪智力、家庭环境与攻击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10):1498—1502.

[4]李明军.初中生情绪智力与攻击行为关系研究[J].新西部,2011(15):169.

[5]余相静.初中生自尊、情绪智力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6]刘艳.中学生情绪智力及其社会适应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18(4):437—439.

[7]李芸.中学生情绪智力性别比较研究的元分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2(4):62—65.

[8]许秀芬,王茂银.西南地区学生亲子依恋与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7,33(5):90—96.

[9]冯晓阳.初中生自尊与攻击性关系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10]李锦萍,李董平,张卫,等.亲子依恋、学校联结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68—71.

[11]李霓霓,张卫,李董平,等.青少年的依恋、情绪智力与攻击性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91—95.

猜你喜欢
情绪智力回归分析攻击行为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论大学生情绪智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关于运动攻击行为的理论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