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行业作业成本法利弊分析

2019-11-25 02:45李禾
就业与保障 2019年23期
关键词:成本法动因出版物

李禾

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数百家出版社完成了转企改制,开始步入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道路。然而,在互联网信息的冲击下,出版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想要生存,不仅要扩大产品线、拓展读者群体、提高主业收入,还要注意科学的成本管理,只有转变管理观念,综合利用成本管理工具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作业成本法是当前我国出版行业成本管理的主要方向,海峡书局出版社有限公司所属集团公司也在推行作业成本法,作为省属的文化集团企业,在提升管理水平的同时,作业成本法能帮助出版企业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对提高出版企业总体社会效益、盈利能力以及出版行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出版行业的成本管理现状

(一)成本类型现状

目前我国的出版企业成本主要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稿酬及版权费、印装费、封面设计费等;而间接成本包括计入编录经费的出版部门人员的工资福利费以及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样书赠阅费、图书资料费等。

(二)成本管理方式现状

目前出版企业采用的成本管理方式主要是将直接成本作为单一品种出版物的成本加上按总标准印张或按项目等方法分配的间接成本进行核算。近年来,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越来越大,加上出版物自身存在的特点,如印量小、码洋小、生产周期长、系列产品较多或是重大选题等,这样就存在分配的编录经费不平衡,与实际投入的人力物力不相匹配,造成出版物成本的失真。所以改进成本管理方法和工具成为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作业成本法逐渐开始普及和应用。

二、作业成本法在出版行业的应用和步骤

(一)作业成本法概述

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消耗资源、产出消耗作业”为原则,按照资源动因将资源费用追溯或分配至各项作业,计算出作业成本,然后再根据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溯或分配至各成本对象,最终完成成本计算的过程。

出版行业作业成本法就是基于以上理论依托出版业ERP管理信息系统,从出版物的选题策划与论证开始,经过选题报批、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申报书号和CIP数据、内文版式设计、美术设计、质量检测以及印装,贯穿整个生产过程。通过对一定期间开展生产活动所耗费的资源更加准确地分配给各项作业,确定相对准确的出版物成本,并对所有相关的作业进行追踪分析,改进增值作业,控制成本动因,达到价值链优化,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相较于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可以精准预测成本,提供更准确的多维度成本信息,提高出版物成本费用精细化管理,改善和强化成本控制、便于绩效考核。但是作业成本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出版企业,特别是人员岗位配备不全的小型出版社,其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等弊端。

(二)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和步骤

根据出版企业的成本核算现实情况,应用作业成本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划分作业类型

在我国的出版企业生产活动中,由于价值链上的业务内容都有所不同,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比较单一,应用作业成本法能按照业务内容的不同对作业类型进行划分,比如编校作业、组稿作业、质检作业等。可以将各种成本费用区分和计入不同的核算类型中。

2.确定各项出版作业的作业动因

在应用作业成本法时,出版企业对成本以作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剖析,从而挖掘出作业产生的原因。根据出版物生产所消耗的作业动因的数量来分配每一种作业活动产生的成本。比如在审稿作业中的成本受到稿件篇幅的影响;美术设计会受到设计的版面、难易度影响。所以来稿登记字数就是审稿的作业动因,设计版面就是美术设计的作业动因。

3.设置出版企业生产作业中心的归集资源耗费

作业成本法要求按照资源动因将资源耗费分配到具体的作业活动中。例如,分析作业花费的人工和工时等因素能确定人工成本,在分配过程中为了提高准确度可以将比较重要的项目列为单独作业,最后通过作业成本法实现各个作业中心的资源耗费归集,形成一定的成本库,经过汇总后确定资源耗费总成本。

4.确定成本分配率

作业成本法能将各个作业库中的成本分摊到出版物中,从而计算出以作业动因为单位的成本分配率、再将分配率与成本对象所耗用的作业量成本分配到具体的出版物,最后加总各作业中心的成本,计算出单一品种出版物的总成本。

三、出版行业作业成本法利弊评价

(一)作业成本法在出版物成本核算中的优势

作业成本法在出版行业中主要的优点是更加准确地提供多维度成本的信息,通过各作业中心成本的加总,直接计算出单一品种出版物的总成本,有利于出版企业对出版物的市场定价合理决策,也有利于存货估价、成本预算等管理,还有利于对出版物的作业环节以及流程进行优化和改进,提高生产活动的高效性和高水平,增强出版企业的盈利能力。

除此之外,作业成本法在出版企业中能强化其对成本管理的控制,完善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管理和业务考核,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外出版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也能充分地提高企业生产作业管理能力和作业效率,为企业获得最大利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管理方法的保障。并且还促使出版企业改变了落后的传统会计核算方法,相比于以往只关注出版物的直接成本管理,目前已经做到对总成本实行动态管理,对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核算内容进行了明确的划分,使出版企业认识到间接成本分摊的重要性,有利于出版企业提高创收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作业成本法在出版行业中的弊端

作业成本法在出版企业中的应用并非完美无瑕,其存在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暂时难以解决的弊端和问题。

首先,出版企业的部分作业活动在识别、划分以及认定环节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并非所有的间接成本都和特定的成本动因相关联,因此,对成本动因计算的方法选择和使用主观性非常强,有时需随意分配间接成本,尤其是跟踪相关动因导致的成本大于从中获得的效益。相关计量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对成本管理的影响较大,作业成本法在出版企业中的管理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从事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并熟悉出版生产的全流程,时刻关注作业的划分,致使出版部门增加了更多事务性的工作。

其次,作业成本法对出版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有极高的要求,因为要根据认定的作业归集作业成本,建立作业成本库,各项作业中心成本库需要在ERP信息系统进行核算,个别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出版企业很难更好地利用作业成本法;而对于已实施ERP管理系统的出版企业,目前的ERP系统是基于传统成本法核算的管理软件,若要推行作业成本法,需重新设计分配规则和科目,存在二次开发程序的不确定性,目前国内最大的中华出版人平章ERP出版综合管理系统也还未有出版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因此作业成本法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费用较高,一般中小型出版企业难以实现作业成本法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

最后,作业成本法并不遵循公认会计原则(GAAP),例如作业成本法扩大了编录经费的定义,并入一些管理和销售费用,未来企业与国际接轨,需重新披露财务数据,不仅增加工作量,也增加额外的费用,同时使报表的使用者产生怀疑。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水平和信息化发展不断前进的形势下,出版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和可行性,我国政府也发布相关政策为出版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提供了保障。从利弊分析来看,作业成本法对出版企业的利是远远大于弊的,要求出版企业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有效提高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效率,切实促进我国出版行业的成本管理改革,最终增强其自身的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实力。

猜你喜欢
成本法动因出版物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光伏企业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研究
2017年出版物
“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
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基于直埋成本法的地下综合管廊入廊费定价机制
实例研究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内部控制
2015 年出版物